◇孟宏儒
2023 年元旦剛過,張清同志便把他編著出版的還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新作——《但求此生問無愧》送到了我的門上。令我深感抱歉、許久難安的是:由于疫情的關系,今已年逾八旬,身上還患有數種慢病的我,一個多月了都未敢出門,所以,張清同志來送書,我竟未能親自面見其本人,有失禮義,權當自責!
一
連日來,我一面遵照醫囑服藥養神,一面也心不由己地開始翻閱張清同志的新作《但求此生問無愧》。應該說,張清此人我并不生疏。記憶中,1975 年10 月,市委為貫徹之前全國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迅速抽調市直機關和廠礦企業1500 余名干部組成工作團分赴市郊農村各社、隊,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等。當時,作為市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我被市委文教部部長胡之江(系進駐陽泉市郊區義井公社工作團團長)點名,跟隨他下鄉,擔任工作團辦公室秘書,負責各類文稿的起草和材料的匯總等,歷時一年左右。這樣一來,全鄉15 個村(當時叫生產大隊)的書記、村長,便混得很熟,他們的聲音笑貌、個性特點,以及所屬各村的基本情況,毫不夸張地說,我都了然于胸。特別是張清本人,我知道他是1968 年7月榆次農校畢業的返鄉青年,由于他為人忠厚,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又做人低調,好學上進,有廣泛認同的群眾基礎和村里老干部們的一致推薦,所以,返鄉不幾年,就很快入黨,并先后擔任了村黨支部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年僅24歲便挑起了義東溝村這個擁有3300口農業人口的大村,又是陽泉市農業戰線多年的老典型的支部書記的重擔。這不僅在義井鄉,就是在陽泉市整個農業戰線也可以稱得上是獨一無二了。
令人驚喜的是:這位自稱為“剛24 歲出頭的”“毛頭青年”的張清主政義東溝后,著意把自己的家鄉作為新的課堂,把樸實的農民當成自己的老師,虛心向每一位干部學習,充分調動各級班子成員的積極性;同時注重科學種田,培養人才;更注重以身作則帶頭實干。因此,幾年時間,義東溝村的經濟總收入、集體提留、固定資產投資、人均口糧供應、農民的人均收入等各項指標均獲得大幅提高,交出了一份領導和群眾都比較滿意的答卷。于是,1976 年12 月,張清以陽泉市唯一一名農村基層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合影留念。后來得知:此次會議不久,張清同志就被調任陽泉郊區義井公社黨委委員、公社副主任了,而且是市、區委領導共同研究決定的,意義非凡。
二
三十二年后,也就是2008 年9 月的一天,已升任陽泉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的張清,突然來到我的辦公室(當時我已退休,但仍被市政協返聘,以顧問的身份參與《陽泉政協》期刊和《陽泉市政協志》的編輯出版工作;同時,還受市關工委的聘任以常務副主任的身份主抓在青少年中開展的“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以及以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的身份參與研究會研究地方文化、編輯出版文史著作的工作),同我商談關于編輯《義東溝村志》的相關事宜。
最初,我以為他是代表村委會來請我參與指導村志編修的。作為陽泉市史志戰線的一名老兵,出于個人的專業趣好,也出于一種責任擔當,更出于組織和社會上對自己的信任、尊敬,我于2002 年退休后至今,又20個年頭了,一直是退而不休,發揮余熱,除自己主編出版了十多部文史著述外,還受聘以顧問、特邀編審身份參與策劃、指導編輯出版了《陽泉革命老區概覽》《陽泉市工會志》《中國共產黨陽泉歷史》《平定縣國營商業志》《陽泉市衛生志》等50 余部史志著述,總字數達2000多萬言。其中,有不少是單位領導擔任編委會主任,甚至擔任主編的。萬萬沒有想到,已榮任市人大副主任多年的張清同志會親自擔任他的家鄉《義東溝村志》的主編兼總纂。
業內人都知道:編史修志是中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編修一部上乘的史志著述,其內容、其體例、其結構、其時限、其行文、其配圖,乃至總體設計、制作等,均是有章可循,講究規矩的,專業性很強。一言以蔽之:主編不好當,總纂任務大。張清這位市級高官,一肩挑二任,這可真不是好挑的一副重擔啊!
遵照張清同志的安排,我和郊區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馬根全以特邀編審的身份參與《義東溝村志》的編修工作。具體來說,我主要是幫助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村志編委會成立后,于2008年9月15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委會上,對參會人員進行培訓,重點講述了編修村志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體例規范等專業知識,并針對大家提出的一些問題做了回答,反映良好。此事在《但求此生問無愧》第三卷的“幸福人生新征程”第15頁上有專文記述并配有照片。第二件事,是《義東溝村志》總纂完成后幾上幾下,反復修改完善,在送審前我又從頭到尾進行了一次認真把關。除個別細節上做了些修改外,總體感覺不錯,曾寫了審讀意見呈上。

我是《義東溝村志》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見證者。2011 年7 月,洋洋135 萬字的《義東溝村志》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后,在社會上引發很大反響,特別是市志辦副編審周立業所撰寫的“一部特色鮮明的志苑精品——《義東溝村志》”(刊于《陽泉晚報》2011年10 月29 日)和山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張海瀛所寫的《一部高起點、高品位的村志——評陽泉市郊區義東溝村志》(刊于山西省史志辦主辦的《滄桑》2012 年第二期),不但對村志本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了志書的特點和價值,同時對志書的主編、總纂張清同志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譽。實話實說,從《義東溝村志》2011 年7 月出版發行至今,又過了十二個春秋了,全市三個農業縣區又有數十個農村編出了自己的村志,質量也大有提高。但是,能和《義東溝村志》匹比的還真不多。因為張清同志主編、總纂的《義東溝村志》不但傾注了他濃烈的愛鄉之情,反映了他對農民、農村、農業的熟稔和認識的高深,視野的開闊,而且也真實地記述了一位由村到鄉,又由鄉到區,爾后又由區榮升到市,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進、步步高升的干部光輝歷史,極富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因此,深受社會關注,獲得廣泛好評。
三
常言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義東溝村志》出版后不到一年,也就是2012 年的5 月,市人大辦公廳傳出一個不好的消息:張清主任患了癌,要上北京去做手術。挺壯實的一個人,怎么會突然得了這種病?是不是主編《義東溝村志》太費心、太勞累了?張清同志及其家人怎樣應對這突如其來的事變?作為結識多年,又同在一個辦公樓上班的文友、同仁,牽念之心久久難以平復。
令人欣慰的是:六年來,經過全家人的積極護佑,陽泉醫務專家和北京、上海名醫大師們的精心治療,以及單位領導、同事以及社會各界朋友的熱情關懷,張清終于勇敢地闖過了這一關,取得了人生大考的又一勝利。
四
今年元旦后,張清親自上門給我送來他大病后用兩年的時間編著出《但求此生問無愧》的新作。翻閱后得知:這是一套反映作者一生成長、為官、做人、處事,帶有自傳性質的實錄文集。全書共四卷,總字數近80萬言。其中,除每卷書前設置彩頁總共96 頁,配照片300 余張,正文總計近1300 頁,配照片500 多張,彰顯圖文并茂外,每卷前,還設有“箴言貞語”欄目,刊登侯潤林、郭玉珠、武志明、史翠花、劉海峰、史友松等六位曾在一起工作過的同仁、部屬所寫的對《但求此生問無愧》的評論和感言,真話實說,字字珠璣;每卷書的封面,均以彎彎曲曲的坡路和郁郁蔥蔥的勁松為背景,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而四個封底,又分別采用蘭、竹、菊、梅“四君子”詩配圖加以顯示,品味高潔,超凡脫俗,極富匠心。
出乎所料,令我震驚的是:患了可怕的癌癥,六年,長達2190個難熬的日日夜夜,因患病消耗了30斤體重,為治療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型檢查,以致手術、化療、服中藥,從陽泉到北京,又到上海,一直與死神做著搏斗,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超強的意志,恐怕是難以取得張清這樣的滿意成效的。
從《但求此生問無愧》第四卷的“終身學習不悔路”中,張清詳盡地記述了他一生渴望求知、酷愛學習的情況和感悟,并深情地總結道:“回顧過往,基本順遂即受益于終身學習。而不甘落后是好學的動力,虛心求學是成長的基礎,勤奮善學是成人的前提,敏學慎思是成熟的關鍵,學用結合是成事的保證,為學日益是成功的根本,終身受益是學習的結果。”其實,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都十分重要,只有勤奮學習,才能順利、健康地成長、成熟、成才。張清之所以從一個農家子弟,發展成為榮任地市級領導干部的重要職務,無疑是與他的終身學習分不開的。而當我懷著極大興趣,認真拜讀了他第四卷全文后,相比之下,我這個科班出身、從小讀書、中年當老師教書、后來從事史志工作編書、晚年又受托給人評書,先后與書結緣近七十個春秋的老書迷,看到人家張清只念了個中專,之后便一直為官從事行政領導工作,百忙中不忘求知,在實踐中向老農民、老工人、老干部以及自己的同事學習,取長補短。讀后我深感汗顏,自愧不如;同時,對結識了近半個世紀的張清同志,也刮目相看,強化了認識,因此,我頓生敬意,覺得他生性不凡,志趣獨特,學養、品格都超群,值得點贊、頌揚。
五
至于退休后的晚秋生活,張清也早有準備,并設計了一套完整而極具特色的“創享長壽時代,追夢精彩人生”的實施規劃,其具體目標是: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讓晚年生活享受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價值感。所以,在他的新作中,我們看到他精心地種菜養花,鐘情地學電腦、玩手機,認真地主編家鄉的村志,專注地研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客觀地總結和反思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成敗得失;同時,也注重適度的健身,有選擇的游覽祖國的名山勝景,并抓緊時間敬孝百歲老母,關愛家妻兒孫。
有鑒于上述這一切,我不揣冒昧,拉拉雜雜,撰寫了此文,愿與同好們分享,也期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張清其人,并向他學習,咱們大家都奮發有為,為國為民,《但求此生問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