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王軒堯
當前,地緣政治和疫情等多重因素,正在深刻影響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在新形勢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出現了哪些新調整?一些產業鏈供應鏈的轉移,會對中國制造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企業如何進行合理布局,尋找產業鏈供應鏈“最優解”?3月28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產業鏈供應鏈新格局”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展開熱烈討論,在“不確定”中找尋“確定”。
“中國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制造業樞紐”
“有一系列不確定性、一系列挑戰,但也蘊含一系列機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馮波開門見山,用三個“一系列”來描述發生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新變化。
“過去我們更多以成本為導向,而現在我們更加關注安全。”澳門特區政府前經濟財政司司長、博鰲亞洲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委員會主席梁維特認為,“為了應對新形勢,企業將‘全球的供應鏈變成‘本地的供應鏈。當然,這對企業也是一項挑戰。”
近幾年,我國部分制造企業和一些跨國企業外遷,引起了一些外界擔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的發言給出了信心:“如果按中國經濟的比例和貿易的體量來說,遷出的部分是相對小的。將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遷出中國,不見得是壞事,可能反而是好事。這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已經升級了,也意味著周邊國家將會與中國的制造業更加緊密融合。”姚洋指出,一定程度上,這是中國內部產業鏈主動升級換代與外部全球產業鏈加速優化重組的結果。“中國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制造業樞紐”。
芬坎蒂尼集團亞太區負責人兼中國區執行總裁法布里佐·費里同樣認為,盡管一些企業試圖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將供應鏈本地化,“但我相信,中國仍然會是一個生產中心。”
“我們的主要研發中心在中國,生產設施可能會放在海外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很多設備、技術、材料都來自中國,這是關鍵。”先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世會說,盡管存在地緣政治沖突,但創新的步伐、合作的步伐是無法阻擋的。
更緊密的合作,終將撥云見日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為產業鏈供應鏈賦能,強化其韌性和抗沖擊能力,是立足當下經濟發展需求、完善產業布局與變革的重要方式。
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貝哲民指出:“無論是氣候變化、疫情風險,還是地緣政治影響,我們都需要去加強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韌性,才能迎接挑戰。”
“有更多合作和更和諧的產業鏈是最安全的產業鏈,世界才能夠從中獲益。”梁維特說,“為了有一個安全的生產供應鏈,可能要考慮跨地區的多基地、多技能合作,建設應對變化的快速反應系統,以區域合作助推全球化進程重新開始。”
“經濟全球化的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變化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馮波表示,“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供應鏈怎么轉移,我們要把服務能力建設隨著供應鏈去同步轉移,這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馮波提出,面向未來,要團結一致向前看,要在新興市場、那些產業鏈轉移的國家提升能力建設。辦法總比問題多,中國人是最有辦法的。
在博鰲,合作已經成為各方共識。與會嘉賓認為,從要素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不斷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蓄能。“中國無法脫離世界單獨存在,同樣世界也離不開中國。”梁維特說,“‘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了很多基礎設施,接下來要進一步‘交朋友,在更多生產基地結交更多供應鏈和產業鏈上的‘合伙人。我們終將尋獲共同的利益,邁向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