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
隨著商用步伐的快速前進,我們已來到了數字化轉型的門前。最近,著名科技作家、北京華夏工聯網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喜文在京做了《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的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歷程、數字經濟的新定義,并圍繞新基建等重點領域,從5G、新一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講解了數字經濟的技術支持,運用大量的事例和翔實的數據展示了數字中國的應用場景。記者就“數字經濟”這個話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數字經濟的新定義
“通俗來講,數字經濟是指以網絡為載體,以數字化的知識與信息為生產要素,以智能制造為動能,以大數據在線模式為物聯平臺,以分享經濟為方向的經濟模式。”王喜文介紹,1995年,美國唐·塔普斯科特《數字經濟》提出:從字面上看,數字經濟就是基于數字技術的經濟,而數字技術的發展往往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所以很多時候數字經濟也常被稱作互聯網經濟或網絡經濟。2013年,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提出:數字經濟還包含數字技術與各項實際產業的結合。特別是德國推動的“工業4.0”。2016年,中國《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提出: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
王喜文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看數字經濟的到來:(一)從構成上看數字經濟。也就是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產業化數字。數字化產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產業。比如,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產業(電子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二是先導產業。比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網絡和信息安全產業等。產業數字化包括:在制造業、服務業、農業、能源等領域構筑數字化應用體系。(二)數字經濟的展現。利用云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大數據的采集、整理、存儲、挖掘、共享、分析、反饋、應用為核心,向融合型經濟、創造型經濟、APP經濟,最終轉化為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三)數字經濟驅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基本作用。一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減少了信息流動障礙,加速了資源要素流動,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促進資源配置優化,為推動創新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培育新市場和產業新增長點。數字經濟領域不斷孕育出新模式新業態,成為激發創新創業的重要驅動力量,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柔性化、網絡化、個性化生產將成為制造模式的新趨勢,全球化、服務化、平臺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方式。三是推動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增長。數字經濟有助于提高連接水平,降低要素流動障礙,推動實現經濟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數字經濟降低了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壁壘,從而為落后地區、低收入人群創造了更多經濟機會,共享發展成果,有減少發展不平衡。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主要目標
王喜文表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產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數字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數字化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同時,也有八項重點任務:一是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二是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三是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四是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五是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六是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七是著力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體系;八是有效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
王喜文進一步解釋稱,具體措施主要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大對數字經濟薄弱環節的投入,突破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短板與瓶頸,建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拓展多元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數字經濟細分領域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融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各類資金的統籌引導,提升投資質量和效益。
王喜文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2023年‘兩會指出,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口,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做好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不斷豐富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圍繞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重點推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加快不同類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的技術支撐
“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王喜文說,2020年、2025 年和2030 年,5G 將分別帶動1.2 萬億、6.3 萬億和10.6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4%。按照2020 年5G 正式商用算起,預計當年帶動約4840 億元的直接產出,2025 年、2030 年將分別增長到3.3 萬億、6.3 萬億元,十年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9%。
王喜文還特別強調了新基建的戰略意義:從長期來看,瞄準工業4.0,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和產業體系現代化;在中期,布局“十四五”,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基礎;在短期,刺激經濟復蘇,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數字中國的農業應用場景
王喜文介紹,數字中國的應用場景比較廣泛。比如,數字產業化。包括智能軟硬件、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物聯網基礎器件、智能終端。 產業數字化。包括農業數字化、物流數字化、能源數字化和工業數字化,并重點介紹了農業數字化。
他說:“要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重點監測土壤、天氣氣候、生長和病蟲害/傳染病數據。運用人工智能軟件,建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和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并通過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分析系統,開展適宜區規劃、產量預測、長勢監測和病蟲害/傳染病防治。”
具體到智能養殖方面,王喜文建議,改變傳統養殖模式,采用自動化喂養裝置,按需喂養,達到營養均衡的作用;通過攝像頭等裝置實時監測,預測發情期,提升產仔率;通過耳標等設備,用技術分析畜禽的行為軌跡,實現精準管理;通過傳感器監測溫度和濕度,控制光照強度、氨濃度等健康環境替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