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陳雪怡 李佳飛
不繞彎子,不說套話,來自國內外自貿區(港)的一線“操盤手”們直奔主題。
干貨滿滿,這正是此次論壇的風格。3月29日,“自貿區(港)一年一度的盛會”——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舉行,這也是我省第三次在論壇年會框架下舉辦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
圍繞“國際自貿區(港)交流合作”“RCEP下的自貿區(港)”兩個議題,當天,與會嘉賓以經濟命運共同體的視角,深入探討了全球自貿區(港)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貢獻不少“博鰲智慧”。
各地自貿區(港)建設如火如荼
2013年,我國啟動自貿試驗區建設。10年探索,成效如何?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朱芝松參加分論壇時,用三張圖片給出回答。
“第一張圖片是我國于2013年推出的第一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當時共有190項,經過7次瘦身后,目前僅剩27項。”在他看來,這一變化便是上海自貿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生動寫照。
朱芝松分享的另外兩張圖片,展示的分別是知識產權機構與進口車厘子。
“我們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與知識產權法庭,可以幫助企業快速維權。”朱芝松說,同時,上海自貿區通過提升貨物通關便利化水平,逐漸成為進口水果等消費品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
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這是上海自貿區分享的經驗。
將目光由國內轉向國外,其他國家與地區同樣圍繞“自由貿易”四字不斷探索。比如柬埔寨,過去數年來,該國成為東南亞經濟增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吸引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大量投資者。
談及“秘訣”,柬埔寨王國商務部國務秘書宋索帕給出了幾條干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數字技術,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區域人才交流,包括出臺對國內外人才一視同仁的投資法。
換言之,軟件、硬件都得跟上。
“我們也非常希望學習中國這些自由貿易區(港)的先進經驗做法,加強溝通交流。”在宋索帕看來,交流不止于學習,更包括合作,“就在不久前,海南省領導率隊來到柬埔寨,雙方達成了一批合作,不少柬埔寨企業對海南自貿港表達出了非常強烈的投資意愿。”
不僅是柬埔寨,當天在論壇上,來自韓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等地的嘉賓,同樣對海南自貿港表達出濃厚興趣。“人氣”不是憑空而來,一組數據給出理由:截至目前,海南已有180多項自由貿易港政策文件落地生效,134項制度創新案例陸續發布。
“海南吃的是‘開放飯。”開放,正是自貿區(港)的核心關鍵詞。
RCEP催生區域合作新機遇
論壇上,嘉賓們分享的一份“成績單”頗為亮眼——
截至2022年,全國20余家自貿區(港)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7.9%的進出口額,吸收外資占全國的18.1%。
無疑,自貿區(港)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開放高地。而隨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產生的政策疊加效應也再次為全球貿易帶來新機遇。
如此背景之下,“合作”成為論壇上的高頻詞之一。
“海南與東盟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氣候等。”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直言,印尼和海南可以共同合作,促進熱帶農業產業的貿易便利化、經濟融合以及市場準入,“作為中國通往亞洲的戰略要地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可以為印尼的重要產業和部門提供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
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總會長盧國祥的想法,與周浩黎不謀而合。“RCEP的生效實施與海南自貿港政策的疊加,相信可以為馬來西亞企業在海南開展投資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盧國祥期待著,未來雙方能在旅游與酒店業、物流業等方面展開合作。
一個又一個合作意愿的拋出,讓RCEP各成員方務實合作的努力方向逐漸清晰。
當然,對于包括海南在內的自貿區(港)而言,開放機遇不止于RCEP。依托、疊加、超越——商務部自貿區(港)建設協調司司長楊正偉重點通過三個關鍵詞,詮釋了RCEP與自貿區(港)建設的關系。
“目前,RCEP已經給區域建立了一個較好的經貿環境,這應該成為自貿區港建設的重要坐標系。”楊正偉認為,自貿區(港)建設要依托RCEP創造的區域環境,利用RCEP為其服務,且要在用好用足用盡RCEP政策方面發揮示范作用,“自貿區(港)建設要充分發揮與RCEP政策的疊加效應,同時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高水平開放、營商環境等方面設定超越RCEP的更高目標。”
瓊港深化合作勢頭旺盛
當天論壇上,有兩位發言嘉賓來自同一個地方:香港。
如此安排并不是偶然。近年來,海南秉承“優勢互補”原則,通過建機制、搭平臺、立項目,不斷深化瓊港重點領域合作。就在不久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向香港開放專業服務市場十條措施》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緊鑼密鼓的部署,馬不停蹄的行動,充分說明瓊港合作勢頭旺盛。
“香港是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商貿中心、航運中心,海南則同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地區,兩地之間的合作機會有很多。”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表示,譬如在會展、零售、現代服務業、教育、旅游業等領域,均可展開深入合作。
蔡冠深特別提到了人才培養。“過去幾年,海南面向國內外招聘了許多人才,但人才的本地化培養也很重要。”他說,近幾年,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方面加強合作,不少香港大學分校落戶深圳,“在這一點上,海南可以借鑒。”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香港貿發局前主席、香港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則從一名企業家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瓊港合作的看法。“對于瓊港兩地而言,專業服務方面的合作是一個好的開始。”在他看來,企業到自貿港投資做買賣,最關心的當然是政府打造自貿港的決心如何,包括營商環境好不好,人才能不能集聚,法律等配套措施能不能跟得上,“說到底,企業看中的是效率。”
有期許,也有對策。針對海南、香港兩地金融服務的合作對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提出不少實質性建議。
他表示,海南應建立海南自貿港、香港總部企業金融服務直通機制,探索海南承接香港服務的合作模式;吸引香港金融與商品服務參與海南自貿港國際農產品、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的建設,且由后者作為交易場所建設的重要主體;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實施海南自貿港、香港金融機構牌照和資格的單一通行證制度。
上海自貿區的三條經驗
3月29日,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朱芝松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時,重點分享了三條經驗。
關于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朱芝松說,2019年,第一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上共有190條內容,經過7次“瘦身”后,現在只有27條,其中制造業的條目已經清零。去年,上海自貿區新設立的外資企業全部實行備案制,率先構建起“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清單內的專門審核,清單外的全部使用備案制,內外資一致。之后,圍繞企業問題,浦東新區又開展了“證照分離”“一業一證”“商事主體承諾制”等改革,極大地激發出市場活力。
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朱芝松表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圍繞知識產權保護,上海首先在浦東新區單設了知識產權局,使之成為獨立的工作部門。同時,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支持下,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使得企業能夠在知識產權領域快速地獲權、確權、維權。
關于入境審批制度改革。朱芝松介紹,如今,通過提前申報匯總征稅和“不見面審批”,新鮮水果從浦東機場入境到驗收提貨只需短短的4個小時。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水果、冷凍食品、紅酒、化妝品、手表等消費品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也幫助全球企業更快進入中國市場,享受經濟全球化的紅利。
來海南投資發展柬埔寨企業興趣濃厚
“柬埔寨一些公司已經與海南方面簽訂了合作諒解備忘錄,他們對海南自貿港表達出非常濃厚的興趣,想要來海南投資發展。”3月29日,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的柬埔寨王國商務部國務秘書宋索帕開門見山道。
宋索帕說,RCEP框架對于柬埔寨非常重要,柬埔寨和中國也有雙邊貿易協議,能夠在技術、電商等領域進行對標,對于想要到柬埔寨合作的投資者來講不會有問題。
“我們還有自由投資法,對于國外公司在柬埔寨投資不會有任何歧視操作。我們的資本也是自由流動的,你可以在柬埔寨投資,也可以在海南或者在東盟的其他國家投資,都可以自由流動。在區域人才交流方面,我們也有很大的支持力度。”他說。
柬埔寨大力發展相關政策框架,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包括電商、貿易數字化等等。“柬埔寨的投資者在尋找機會,希望能夠進入海南自貿港市場,同時中國的投資者能夠在柬埔寨找到投資的機會,比如說旅游業。”宋索帕說,柬埔寨在創新機制促進旅游業發展以及開通國際航線方面已有建樹,雙方未來的合作空間還很大。
海南自貿港有條件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市場交匯點
3月29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海南主題分論壇——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上表示,海南自貿港地處中國面向東盟的最前沿,有條件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市場交匯點。
遲福林認為,海南自貿港應提前全面落實中國與RCEP東盟成員國的商品“零關稅”承諾,并在海南自貿港推動實現RCEP原產地規則疊加。此外,海南自貿港應抓緊時間、創造條件實現“原產地累積規則”,盡快由部分累計向完全累計過渡,探索在服務貿易為主導的完全累計規則上“先行先試”,為中國制度型開放提供范例。
在海南自貿港與香港金融服務對接融合方面,遲福林建議,建立瓊港總部企業金融服務直通機制,探索“海南承接+香港服務”的合作模式;吸引香港金融及商務服務機構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農產品、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建設,并為交易場所運營管理提供國際化服務;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實施海南自貿港與香港金融機構牌照和資格“單一通行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