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問題事關重大,節糧減損是減輕糧食供給壓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要實現“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標,就必須堅持減損與增產并行,再造節糧減損的“無形良田”。筆者針對糧食浪費問題,提出了樹立節糧減損意識、完善法律法規、堅決遏制餐飲業浪費糧食的對策。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節糧減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節糧減損問題作出了重要指示,這使得我國節糧減損工作進入全鏈條、法治化新時代。2021年10月,為保障糧食安全以及減少糧食損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行動方案》。該方案提出:全產業鏈各關節要做好節糧減損工作,增加“無形良田”。節糧減損是我國歷來高度重視的政治問題,也是經濟問題。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深入推進產運儲加銷全鏈條節糧減損,強化糧食安全教育,反對食物浪費”。雖然目前節糧減損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節約糧食意識不足導致的糧食浪費現象在我國普遍存在,這對保障糧食安全造成了負面影響。對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來說,減少糧食損失顯得極為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就糧食而言,我們只有在增產的同時抓節糧減損,才有底氣牢牢端穩自己的飯碗。
1.節糧減損的提出背景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重要指示,開展節糧減損行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把治理食品浪費納入法治軌道上,確保了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其中,《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對節糧減損工作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任務,《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更進一步在全社會掀起了反對糧食浪費的熱潮。張盼盼等學者一致認為,糧食損失是指由于技術、管理手段等原因在收獲、運輸、儲存等環節出現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糧食損失。
加強防范糧食安全隱患,保障糧食安全根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探索并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道路,開辟了糧食安全新局面。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牢牢端穩了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改善了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另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推進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完善制度,促進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這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當前,我國在糧食安全根基有保障的形勢下依然需要加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認識到我糧食安全仍存在不足。比如,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量仍然較大。同時,人口增長及膳食消費結構轉型,導致糧食需求量增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來愈強烈,人們的糧食需求也體現出多樣性特點,因此需要優質農產品來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量。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因此我國在實現城鎮化的同時要保護耕地,保障耕地面積只增不減,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促進糧食高質量發展。為此,我國要以底線思維迎接挑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糧食安全這跟“弦”。
在新時代,節糧減損勢在必行。實施節糧減損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糧食行業存在的食物浪費和糧食損失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因此必須對節糧減損給予高度重視,采取治理措施減少糧食損失。首先,餐飲業糧食浪費現象觸目驚心。其中,餐館、大中學校是糧食浪費的集中區。長期以來,我國在糧食生產、加工、流通、餐飲等全鏈條均存在損失浪費問題,造成了糧食的嚴重浪費。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浪費糧食的不良社會風氣。為節約糧食,我國開展了光盤行動,雖然糧食浪費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不能根除糧食浪費的問題。另外,不僅餐飲行業存在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網絡上也衍生出了“吃播”等為博取流量的主播,他們在直播期間肆無忌憚地浪費糧食,產生了不良的社會風氣。其次,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糧食出現了多樣化的需求。再次,隨著耕地面積減少,糧食質量下降問題突出。隨著城鎮化建設占用了大量有效的耕地面積,因此土地資源減少,從而導致糧食產量下降,這嚴重危害了我國糧食安全根基。最后,糧食收后的損失嚴重。這一問題在糧食收獲環節、糧食加工環節、糧食倉儲環節比較突出。以上現象足以說明,糧食浪費和損失成為危害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為此,我國需系統采取治理措施,全面貫徹《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為確保糧食安全根基奠定基礎。
2.實施節糧減損的現實意義
首先,實施節糧減損全方位夯實了我國的糧食安全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施節糧減損是全方位夯實我國糧食安全根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不僅可以確保糧食供給,還可以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增加糧食價值鏈參與者的利潤、保障糧食質量和食品安全。促進糧食節約,能保障糧食安全根基。同時,節糧減損有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其次,實施節糧減損有助于倡導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社會風尚。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為節糧減損行動的落實提供思想啟示。我國古代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思想為新時代節糧減損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在節糧減損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物質層面的的內容,還要重視精神層面的塑造。在全社會開展珍惜糧食有助于推動節約精神的發揚。歷史告訴我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支撐的民族才能繁榮昌盛。實施節糧減損行動有助于我們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最后,實施節糧減損能促進世界糧食安全。糧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氣候的劇烈變化使得世界糧食安全再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我國實施的節糧減損是有效應對糧食浪費和積極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危機的重要措施。我國積極推動全球糧食減損合作機制,與世界各國攜手開展節糧減損工作,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21年9月9日至11日,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山東濟南勝利開幕,大會以“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促進世界糧食安全”為主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表示,我國以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為契機,推動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共同減少全球糧食損失浪費,共同促進世界糧食安全。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和糧食需求大國,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節糧減損方面積極探索,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我國積極為欠發達國家和貧困地區的節糧減損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降低該地區的糧食浪費程度,促進了良好的國際糧食市場秩序的形成,樹立了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3.實施節糧減損的對策
3.1增強節糧減損意識
糧穩則天下安,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底線,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我國要加強宣傳教育,培養人民群眾勤儉節約的習慣,形成節儉的社會風氣。這就要將節糧減損宣傳教育融入市民公約,以節約糧食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一個條件。節糧減損工作進校園就是在大中小學開展勤儉節約宣傳教育,讓學生樹立節約意識,培養學生以節約糧食為榮、浪費糧食為恥的榮辱觀。同時,要在全社會開展公益宣傳工作,反對網上浪費糧食的吃播行為,營造全社會節約糧食的社會氛圍。另外,實施節糧減損,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節約糧食的共識。除此之外,要積極開展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樹立科學的消費理念,宣傳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并且在樹立節糧減損意識的同時加強憂患意識,銘記過去老一輩艱苦的生活,珍惜現在的好時代。
3.2完善法律法規,建立節糧減損長效機制
為節糧減損,竹立家教授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政策監管,建立減少糧食浪費的長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為實施節糧減損,我國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法律法規,致力于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糧食。通過立法,強化糧食全產業鏈監管,建立健全節糧減損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使全社會自覺行動促進糧食全產業鏈節約減損工作。首先,相關部門要出臺節糧減損的法條。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規,形成愛糧節糧的社會風氣,為全社會開展節糧減損做好頂層設計,提供法治保障。其次,推動節糧減損意見出臺。《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細化了糧食產業鏈節糧減損的具體舉措,建立了制度標準和監督體系,構建了全鏈條節約機制。
3.3做好開源工作,促進減損與增產并行
在糧食生產環節,要做好因地制宜種糧,從種糧環節推廣技術,減少源頭損耗,推動農業節約用種,保障種子安全,科學種糧。在儲倉環節,要應用科學有效的儲糧措施,提高儲倉質量。另外,要完善儲倉配套設施,運用科技創新成果,建立智能化儲倉系統。在運輸環節,要健全運輸設施,提高運輸效率,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糧食損失。
3.4堅決遏制餐飲業浪費糧食
首先,政府部門要完善餐飲業浪費糧食制度,健全行業標準,對食品浪費行為依法嚴肅處理。其次,要落實餐飲業反食品浪費管理責任制度,采取節約糧食措施。再次,各地餐飲業要加強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樹立消費者的節約糧食意識,并且要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最后,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合理點餐,踐行光盤行動。
3.5實施節糧減損的同時抓科技創新
趙霞教授認為,目前糧食減損科技創新活力不足,實施節糧減損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在糧食生產環節,應用科技創新能夠有效促進節糧減損,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我國在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運用了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了機械化收割,減少了糧食在收獲過程中的損失。實施節糧減損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糧食產業鏈,因此需要整體把握節糧減損,以先進的科技創新為糧食減損和增產提供有力支撐。首先,要加強糧食生產技術支撐,將技術貫穿糧食生產的各環節,完善技術裝備,為各生產環節賦予科技支撐,從源頭節約糧食。其次,改進農業糧食生產、存儲、運輸等環節的關鍵技術,提高糧食生產質量,增加糧食產量。
結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節糧減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保障糧食安全的“傳家寶”。在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繼承節約糧食的美德。為此,我國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節糧減損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光盤行動,營造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障。”對于節約糧食,我們需要從個人做起、從珍惜每一粒糧食做起,讓節約糧食成為一種道德規范,厲行節約,為節糧減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
圖爾貢·艾孜則,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