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力 管佳婧
隨著“網紅”經濟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網售食品犯罪逐漸成了在生產各環節和宣傳等數據熱度兩方面同時造假的新型網絡違法犯罪。通過分析此類案件的基本犯罪模式,剖析其治理難點,研究與之相適應的治理對策,對維護網絡經濟新業態的健康發展、社會治安穩定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數字信息的不斷發展和各類電子交易平臺規模的不斷擴大,以網絡為依托和手段的犯罪持續增長,開始入侵傳統食品商業交易產業,導致了網售食品犯罪新模式的出現和迅速蔓延。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犯罪類型的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以網售食品犯罪為代表的非接觸性犯罪發生率持續上升?!熬W紅”經濟新業態給網售食品帶來的影響并不是完全有利的,這種新業態由于自身發展不夠成熟,也不經過傳統的有形市場交易,因此交易的隱蔽性強,傳統的市場監管體制和治理手段很難發揮作用。由此,各類食品在網絡銷售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虛假宣傳的漏洞,加之網售食品市場準入門檻逐漸降低,法律監管和治理制度尚未同步到位,因此,網售食品產業亂象叢生,相關違法犯罪問題層出不窮。
1.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現狀
1.1“雙重造假”基本模式
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犯罪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這一刑法的獨立罪名,是指隨著“網紅”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和電商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犯罪嫌疑人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宣傳并銷售食品,在食品安全和宣傳數據熱度兩方面同時進行造假的一類犯罪的概括。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犯罪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特定產物。
1.1.1網絡直播營銷虛假宣傳
2020年12月23日,廣東省廣州市場監管部門查處“辛巴直播帶貨即食燕窩”一案。此案不僅僅是一次將風味飲料宣傳為燕窩的虛假宣傳案,經過后期河南省消費者協會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和職業打假人的調查發現,該網售的假燕窩同時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存在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在該案件中,燕窩品牌方廣州融昱貿易有限公司作為銷售主體,生產的產品為成本僅幾元錢的劣質“風味飲料”。該公司不僅在天貓“茗摯旗艦店”網店發布了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內容,而且花重金尋找各路網紅、明星在直播平臺利用直播的方式對該產品進行虛假宣傳。
通過案例我們可以分析出,作為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犯罪的“高發地”,各類網絡直播平臺目前管理混亂,網售食品犯罪層出不窮。食品制造商在依賴“網紅效應”直播營銷的同時要靠降低價格來給消費者“發福利”,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生產銷售商在生產食品時為降低成本而少料摻假的行為。食品制造商在利用網絡直播等方式宣傳、銷售食品時大多不用通過平臺,而直接和網紅進行聯系,這就導致許多本身法律意識不強的小網紅被利益驅使,與這些食品不合格的廠家合作,宣傳不實的廣告信息。而具有一定流量的“大網紅”和明星帶貨時則需要與網絡電商直播平臺、運營商三方和食品品牌方進行協商,達成一致后再進行直播。但這中間涉及的環節很多,且部分網紅、明星在缺乏對商品真實情況的了解,甚至在明知食品成分、性能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情況下,仍然通過各種方式引起消費者的興趣,將“粉絲效應”轉化為“購買力”,引導粉絲購買產品。
1.1.2雇用水軍刷單炒信,利用“網紅效應”銷售假冒產品
在新業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電商、社交平臺中“網紅食品”的用戶評價、“大V”紅黑榜等等。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共8563件。在網售食品產業中,雇傭“水軍”刷單炒信是某些不良商家最常用的伎倆,在這條已經成熟的灰色產業鏈上,組織者、賣家和“刷手”是3大主要角色。近些年,雇傭水軍刷單炒信主要有刷評論、“寄空包”、拍A發B等基本模式,日益呈現出組織化、職業化、規?;忍攸c。刷單主體是公安機關、市場行政監督機關等在治理相關違法行為過程中最為困難的一環,其匿名化、分散化、低齡化、輕罪化的特點讓追責處罰變得尤為困難。
1.2從消費者角度分析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違法行為預防、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基于調查問卷,共324個樣本)
1.2.1制度的滯后性導致預防機制架構難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55.85%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網購食品有質量安全問題或介紹和實物嚴重不符的情況,只有4.09%的消費者認為網售食品的評價、熱度與實際的質量相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網售食品安全和虛假宣傳問題在當下十分普遍。
消費者對當前網售食品的信任度較低,這反映了現行制度的不完善,也從根本上反映了預防“雙重造假”機制構建的難度。相關管理制度的缺位導致在建立預防機制時缺少權威的制度參考,預防機制架構難,執行自然無從開展。另外,有些直播帶貨的網紅本身素質較低,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也較少,加之網售食品生產門檻低,生產不規范的現象很多。這些網紅和網售食品銷售商大多分散在各類大大小小的電商直播平臺、社交媒體平臺上。在架構預防機制時,如何兼顧不同類型、不同規模流量的“雙重造假”違法現象是一大難題。
1.2.2網售渠道雜亂導致治理精準度不足
調查問卷顯示,消費者接觸的網絡食品宣傳、銷售渠道種類較多,包括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網絡直播平臺、社交媒體平臺、微商、微信群、朋友圈等。目前,消費者對各種網售食品數據造假方式了解程度較高。據此分析可知,網絡空間的不斷膨脹導致以食品銷售產業領域為典型的傳統犯罪網絡運行模式呈復雜化、纏繞式發展。
在最大程度運用“網紅”“流量”效應盈利的驅使下,一個商家可能在多個平臺同時運用多種虛假宣傳手段進行違法商業活動,售賣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這導致網售食品渠道雜亂化。而在面對此類案件時,當前部分監管部門仍采取“一線式”打擊模式,即從現象出發,根據線索打擊商家和生產商,且打擊重點多集中于食品安全這一方面的造假,對與之相應的虛假宣傳廣告缺少足夠的治理資源,這給現階段的治理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
2.治理難點
2.1“網紅”經濟新業態發展不成熟,“雙重造假”灰色產業鏈成熟
在網售食品“雙重造假”案件中,成分、用料造假的食品安全犯罪屬于傳統的犯罪類型,已經通過不斷的治理探索和積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食品安全犯罪已經逐漸和虛假宣傳等數據犯罪融合,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對這類案件的治理也更為困難。
所謂“網紅”經濟新業態是指在經濟領域網紅群體及背后產業鏈各環節參與人依靠大數據和互聯網,利用自身影響力將粉絲轉化為消費力,經過運營形成的業態模式。現階段,這種新業態具有發展速度迅速、配套治理制度滯后、伴隨性問題現象叢生等特點。
而網售食品領域的“雙重造假”灰色產業鏈就是在這種不成熟的新業態背景下出現的。以虛假宣傳方式為“刷單炒信”的“雙重造假”犯罪產業鏈為例,犯罪嫌疑人多且分散,分工精細,從食品生產廠家到網絡食品經銷商,再通過多方式、多平臺尋找刷手進行刷單。在偵查過程中,即使追查到了其中一小部分犯罪嫌疑人,但很多嫌疑人,特別是大部分“刷手”,并不清楚違法犯罪的其他環節運行的具體情況,因此也很難對全產業鏈進行治理。
2.2相關法律法規和電子證據制約打擊效率
一方面,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犯罪屬于新型犯罪,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性使治理工作難以取得較好的成效。以《食品安全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例,在《食品安全法》中,大多法條仍然針對傳統市場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雖然2015年新版中增加的第62條屬于針對網售食品管理規定的法條,2021年修訂也加大了對虛假廣告的處罰力度。但是具體治理過程中涉及的問題,比如,除了生產商以外,對相關刷單平臺、電商平臺等的處理還沒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相關規定也缺少對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認識,仍以傳統的法律模式規定新型的“雙重造假”案件相關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對于不斷更新的食品安全和虛假宣傳數據造假手段,很難及時找到貼合的法條進行應對。
另一方面,以電子數據為主的證據收集、排查、固定困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的八類證據中,電子數據是網售食品“雙重造假”案件偵查打擊中要收集的主要證據類型。然而,在對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違法行為的實際打擊治理過程中,電子數據具有隱蔽性強、極具滅失性、海量巨大、匿名多變、跨地域性等特點,導致對其發現、固定、認定、排查、取證十分困難,這給案件偵查帶來了許多技術上的困難。
2.3與公安等各機關部門的合作程度低
網售食品“雙重造假”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網絡犯罪模式,對其治理需要多方合作。雖然國家正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但是這個理念在對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這類新興的違法犯罪的打擊治理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導致各部門各管各的,治理行動分散,出現了職能重疊、缺漏的現象,在產業鏈化的犯罪模式面前顯得十分被動。特別是網信、文化、商務、市場監管等的監督治理職能和公安機關的打擊犯罪職能時常割裂,沒有達成體系化、制度化的合作,這也是當前治理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3.治理對策
在“網紅”經濟新業態發展背景下,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違法犯罪呈泛濫態勢,嚴重危害以民生為中心的一系列合法權益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公安部“昆侖2022”專項行動針對“網紅”經濟新業態下網上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等十五項突出問題作出全面部署。國家網信辦部署的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也將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列為今年的十大專項行動之一。相關部門必須在此基礎上針對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更新治理思路和方法,加大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3.1針對犯罪的“雙重模式”構建應對程序預案模型
由于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犯罪具有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涉案金額和涉案人員迅速增長的特點,且危害性不斷增強,因此,即使及時治理,也很難立即停止和消除違法犯罪行為帶來的對公民合法權益和市場經濟的破壞。為此,針對“雙重造假”建立應對程序預案模型很有必要。此模型應該根據現階段網售食品“雙重造假”的具體犯罪模式配套構建,包括對案件類型的分流,食品安全和虛假宣傳兩方面的具體警種、警力資源配置,相關平臺的追責系統,犯罪鏈條打擊機制,突發情況緊急處置機制(圖一)。
3.2運用現代化大數據實現治理活動主動化、智能化
針對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違法犯罪中網絡情報數據的分散、復雜等特點,相關單位要不斷加強大數據技術支撐下情報收集的優化拓展,在加強大數據內部整合能力、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各部門之間以及和公安機關內部網偵、經偵、刑偵等部門之間的信息收集共享與聯通。相關單位要利用大數據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圍繞犯罪動向激活情報信息,提高治理活動的主動性。對于網售食品犯罪的網絡數據,要架構更加完善的云平臺,從海量復雜的數據中篩選出犯罪嫌疑人在各個電商網絡平臺上的犯罪信息,再將工商部門收集到的信息與公安大數據平臺信息進行綜合關聯查詢比對、分析研判,在流通中實現治理活動智能化。
3.3加強協作,形成多面治理機制
對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違法犯罪的治理,僅僅靠公安機關的打擊肯定是不夠的,需要形成以公安機關為中心的多面治理體制。有關單位在聯合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發揮監督作用的同時要加強和工商部門、電商平臺、消費者的聯系,落實各部門的責任體系,減少出現違法犯罪環節無從追責的現象。同時,通過建立平臺、消費者與公安機關、市場監管部門的良性雙向流通體系,拓寬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情報來源,并以情報為導向追蹤監控違法行為,提高打擊效率。歸根到底,就是要利用社會、行政部門等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從多方面、多領域、全環節對網售食品“雙重造假”違法犯罪進行預防、監督和治理。
基金項目:
本文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項目“‘網紅經濟新業態下食品網售“雙重造假”案件治理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10329022Y)。
作者簡介:
許力(2003.02-),女,漢族,江蘇淮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偵查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