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圖/楊東儒
截至2022年底,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約為8.8億,占全國14.2億總人口的62%,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多數勞動者的職業生涯超過其生命周期的二分之一,所以,職業健康不僅關系到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家庭福祉,也關系著我國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近日,國家衛健委職業健康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王建冬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加強職業健康監測,開展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對有效預防控制職業病危害,提高勞動者健康水平十分重要。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我國現行《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于2013年公布實施,包括10大類132種職業病,這為保護勞動者合法職業健康權益,指導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責任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傳統職業病受產業升級、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等因素影響,發生風險下降,為調整《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提供了空間。”王建冬說,自2020年起,國家衛健委會同人社部等部門按照立足國情、穩步推進、便于職業病歸因診斷的原則,組織有關單位開展標準起草與數據測算工作。“目前,正在抓緊研究調整《職業病分類和目錄》類別和病種的可行性。”
“你好,請問職業病診斷標準由什么部門制定?”
《民生周刊》記者在職業病網的主頁上看到,有網友向一位擅長“職業病診斷、鑒定、塵肺、中毒、工傷、賠償、放射病、培訓、職業衛生”的副主任醫師發起在線咨詢。
在黑龍江東北部某縣城一家汽車維修廠工作了12年的修車工王凱(化名),最近憂心忡忡,肺部檢查出了陰影,他懷疑這與自己常年從事的噴漆工作有關。
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新業態發展,網約車、快遞與外賣配送、即時配送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日益增多,其中,部分新就業形態工作時效要求較高、勞動負荷較大。
中國疾控中心職業衛生所副所長張美辨表示,要從三方面加強對此類職業相關疾病的預防工作,包括制作通俗易懂的預防指南,進行廣泛科普宣傳;鼓勵企業落實社會責任,開展健康企業建設,改善勞動條件;推進職業病防治法修訂工作。
近期,我國進入高溫季節,有專家提示,用人單位要做好外賣快遞勞動者、環衛工人等重點人群高溫中暑防范工作。
“加強監測,是開展職業健康保護行動的關鍵環節。”張美辨介紹,我國已建立并完善職業病及危害因素監測體系,縣區覆蓋率達95%以上,范圍覆蓋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絕大多數行業、病種和全部危害因素,為政策制定提供了良好工作基礎。
有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我國監測用人單位24.7萬家,覆蓋勞動者4263萬人次。在全國500個粉塵危害嚴重或塵肺病患者比較集中縣區,開展小微型企業監測,為勞動者免費開展職業健康體檢52萬余人次,促進塵肺病人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近10年來,全國新發職業病報告病例數降幅達58%,職業性塵肺病報告病例數降幅達67%。”王建冬說,這些數據標志著我國職業病防治取得重要成效。
他同時指出,目前仍存在防護措施不到位、職業健康檢查比例相對較低等現象,職業病防治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王建冬說,我國仍然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仍有許多中小微型企業對職業病管理不到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還存在超標現象,職業健康檢查的比例還比較低。
廣東是我國工業產業類型最豐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職業病防治工作既面臨化學中毒、噪聲聾等傳統職業病預防控制的壓力,也面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業態帶來的新的職業健康問題挑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所長孫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大量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進入人類生活和工作環境,人類面臨的職業衛生問題更為復雜。
“比如,納米技術、石墨烯產業等新材料和新技術帶來的職業衛生問題,就包括航空調度、倒班作業、精神衛生和職業緊張、不當作業姿勢等。”孫新說。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對于上述問題,廣州市采取的做法之一,就包括廣州市職業病防治院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簽訂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技術支持、科研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度協作,提升職業健康水平,強化維護廣州市及其周邊區域勞動者職業健康及相關權益。
與此同時,我國多地也都在職業病防治監測方面繼續加大工作力度。
需要強調的是,提升勞動者職業健康素養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有關專家建議,為提升公眾職業健康素養,政府層面可建立職業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用人單位要自覺落實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的主體責任,為勞動者提供符合要求的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勞動者要樹立良好健康理念,充分了解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據了解,2021年,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21—2025年)》,目前規劃部署的各項工作在按計劃穩步推進。
4月,我國職業病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啟動規劃中期評估工作,總結分析各地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6月末、7月初組織督查組到各地督導“十四五”職業病防治規劃中期評估工作,總結分析各地進展情況與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措施,與有關部門和單位、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做好“十四五”職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