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 要:學校所提供的課后服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三點半難題”,為家長解除了后顧之憂,同時也為“雙減”政策的落實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在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學校應該積極關注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這一特殊群體的現狀和需求,優先保障其課后服務需求。
關鍵詞: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課后服務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01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05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穩步做好中小學生的課后服務工作。《意見》指出:“廣大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作為,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對確實不具備條件但有課后服務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協調學校、社區、校外活動中心等資源,做好課后服務工作。”該指導意見的出臺,切實要求校內課后服務成為學生培養興趣愛好、督促健康長大、為家長解決實際接送學生困難的主要推手,成為強化教育服務水平、幫助家長排憂解難,讓廣大民眾感受更多幸福感、獲得感的民生福祉。在這一意見的指導下,各地各級學校應做好課后服務的基本落實,對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群體給予優先保障。為此,特就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課后服務問題展開探究。
一、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
(一)缺乏歸屬感與自信心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幼時是在家鄉生活、成長的,在進入城鎮學校時,改變了生活、學習的環境,進入到陌生的環境中,接觸到的都是陌生的鄰居、同學、教師,因此常常會缺乏歸屬感,認為自己不屬于這里,故而表現出一定的孤僻、敏感等問題。一些缺乏社交能力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進入城市學校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交不到朋友,內心十分封閉。
此外,由于語言問題、生活習慣問題、知識儲備問題、學習成績問題等等,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往往容易受到打擊,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由于缺乏自信心,他們在學習中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也容易產生其他的心理問題。
(二)學習基礎薄弱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進入城市學校之前是在農村幼兒園、小學就讀,相對來說農村地區的幼兒園、學校在教學質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與城鎮地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加之教材版本不一致、教學進度不一致等等,導致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
(三)家庭教育缺位
家校雙方合作的實施,有利于學生家長主動參與到課后服務中,家長對學校實行課后服務的目的性、必要性有充分的認知,進而愿意對學校各項工作做好配合應對,和教師加強溝通交流,了解彼此需求,促進課后服務流程和服務渠道的不斷改進、優化。然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普遍比較低,甚至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僅有小學、初中文化。加之他們的工作普遍比較繁忙,對于子女的教育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相對不足。即便是子女出現了一些問題,家長也沒有時間與子女進行溝通和引導,導致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學習、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因為學習和生活跟隨父母來到了城市,對城市生活并不是太適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一段時間慢慢學會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對這些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對于他們的疑難問題,要重視并幫助他們解決。為此,我們可以利用課后服務這一平臺,來做好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和引導工作。
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課后服務策略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不容小覷。為了確保教育公平,解決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我們可以不斷優化課后服務,通過學校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服務,來解決問題,提高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水平。
(一)利用課后服務樹立、培養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自信心與歸屬感
1.在課后服務過程中增加心理疏導內容,培養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良好的心態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離開了故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接觸陌生的同學、教師,非常容易產生自卑和焦慮等心理,容易缺乏歸屬感,還容易出現其他的一些心理問題。為此,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學校方面應該增加心理疏導的內容和環節,比如開設心理咨詢室,或者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深入了解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并且利用課后服務的機會來對其加以疏導、培養。為了使心理疏導更加順利,可以豐富心理疏導的形式與內容,比如開展心理測試、心理游戲、一對一心理咨詢等等,使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樹立良好的心態,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2.在課后服務過程中增加互動性活動,強化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班級融入感
一些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城市,缺乏歸屬感,尤其是插班生,更是很難融入班集體中。為此,學校方面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多增加一些互動性的活動,使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能夠在互動性的活動中增加與同班同學的交流、溝通,增進交往,從而強化他們的班級融入感,提高他們的歸屬感。
3.根據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興趣不同,開設興趣課程,滿足學生愛好,增強學生自信心
第一,課后服務課程應涵蓋多個領域,開設不同的興趣內容,為學生提供自選和必選兩種方式。從學生不同年齡特征出發,滿足其多元興趣愛好,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發展專長。依據課程的不同選擇,摒棄過去的班級授課制,實行“走班制”教學。
第二,針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興趣愛好廣泛,但是接受素質教育的機會較少的情況,積極開放學校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館、計算機教室等,使他們能夠廣泛地參與各種各樣的素質教育活動,豐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課后服務類型,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增強學生自信心。
(二)利用課后服務查漏補缺,夯實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習基礎,加大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
針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基礎薄弱的問題,我們前面已作分析。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學校方面應該積極利用課后服務這一機會,調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情況,并加大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根據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個體差異組織不同的課后服務。
1.對參加課后服務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研
要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進行查漏補缺,就需要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等進行調研,并且進行分類、分層次的統計、記錄,有一個初步的把握。有了這一數據,學校在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可以針對具體的情況來制定課后服務方案。
2.著眼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個體差異,組織不同的課后服務,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需求方面也各不相同。為此,學校方面在課后服務中應該打造多元化的形式和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第一,依據學生年齡不同,組織不同課后服務內容,落實對癥下藥。不同年齡段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課后服務的需求方面也不相同。舉例來說,當學生處于小學低年段時,不乏好玩、好動、好奇的天性,欠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我保護意識,擅長交朋友,卻不太懂得尊重他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忽視勞動。課后服務應關注學生自主性、文明禮貌的培養。當學生處于小學高年段,其逐步向青春期過渡,有了一定獨立性、自我意識,人際交往卻呈現不少異性相斥的情況。課后服務應關注團隊活動的開展,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學間的信任。
第二,針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實踐水平較弱的情況,積極組織實踐活動,提高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核心素養。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點。一些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核心素養薄弱,綜合素質相對較弱,為此,學校方面應該積極組織實踐活動,開拓更多學習領域,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邊做邊學,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以多種學習方法與方式的彼此碰撞, 使學生思維得到鍛煉,進而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實踐水平。
第三,從學校原有課程體系著手,把課后服務課程和課內課程的領域、層級對接起來,豐富并拓展原有課程內容。學校建設課內和課后兩者的課程一體化過程中,應在課后服務時段開設部分主題類、拓展類內容,確保課后服務課程實施與學校育人目標兩者的高度一致性。課后服務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和門類,細分出更多層級。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學校為了升學率,將課后服務變成了集體補課,這是不可取的。學校方面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尤其是要關注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具體情況,以此科學、合理地確定服務內容,堅決防止將課后服務變相成為集體教學或補課。
第四,使課后服務和課內兩者在課程上互補聯動。在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學校要將課后與課內進行互補聯動,如此能夠使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課內相對薄弱的地方在課外得到補充、延伸和加強。舉例來說,很多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閱讀數量少、閱讀面窄、閱讀興趣不足。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方面應該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強化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閱讀素養的培養,把握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閱讀情況,明確閱讀素養的分階段目標與主題,為不同年級指定相應的必讀書目。靈活把閱讀與某一時段的課后實踐或社團活動結合起來,開設更豐富多元的課程,比如朗誦、戲劇、配音、閱讀沙龍、人物傳記等,充分利用學校場地,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學生們自主設計、集思廣益,往往能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盡管學校課后服務時段的課程以實踐活動社團類為主,但并非完全孤立,其和課內課程體系間仍有很多共通之處,如果能抓住兩者的交集點,就可能引發倍數效應。
(三)強化家校合作,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工作,共同做好課后服務工作
進城務工家長工作任務繁忙,工作時間較長,因此無論是在家庭教育上還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往往都是存在著不足的。然而,課后服務工作又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還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和參與。為此,學校方面應該積極強化家校合作,與家長共同做好課后服務工作。
1.提高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提倡家長高度關注學生情況
教師應主動為家長提供一定的幫助,使他們更為清晰而直觀地了解到課后服務的現實意義,定期將學生在校學習和能力發展等情況如實反饋給家長,及時和家長就學生學習的突發狀況深入溝通、探討,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提倡家長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情況保持高度關注。
2.增進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及時與家長保持常態聯系
家長應就自己了解的學生情況和教師保持常態聯系,及時向教師匯報并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小學階段的課后服務工作,為家長接送學生解決了實際困難。但從有關調查數據得知,當下大部分小學生家長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在接送學生時間上很難與學校保持同步,且很多家長接送學生放學后仍要繼續工作,往往缺位學生作業的監督、輔導等。而課后服務工作并非由學校一方去落實,要最大化地確保課后服務工作質量,家長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和初中生不管身體抑或心理,其發育并未成熟,只有家校共育通力合作,才可能促進學生的全方位進步。
3.邀請家長參與到課后服務中來,聽取家長對于課后服務的意見與建議
學校實施課后服務工作,應邀請部分學生家長的參與,為課后服務的幕后工作出謀劃策。比如可以尋求部分家長幫助學校維護學生的放學回家秩序,確保學生安全等,為確保課后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還可以打造專門的課后服務線上平臺,促進家校及時溝通。再者,建立各種QQ群、微信群,將學生的在校情況及時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進而就學生在課后服務中的表現和問題,與家長積極探討,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此最大化地為課后服務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后勤保障。
三、結語
本文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課后服務策略展開了探究。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學校方面提供的課后服務也越來越完善,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廣泛。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學校方面應該著眼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同時也要動員更多優秀的教師、校外機構、志愿者團體參與到課后服務中來,使課后服務工作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王子璇.北京市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保障問題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22.
[2] 李瑾彧.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0(11).
[3] 李家成,王娟,陳忠賢,等.可憐天下父母心——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家長教育理解、教育期待與教育參與的調查報告[J].教育科學研究,2015(1).
[4] 江成龍.樂清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供給服務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5] 袁靜.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7.
[6] 呂慶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適應狀況的實證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21(10).
[責任編輯 谷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