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蓮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職教學的改革,信息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高職教師的青睞,信息化背景對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影響愈發深刻。文章闡明信息化背景對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重新認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雙刃劍”作用,并對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正確開展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建筑工程;施工課程;高職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03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13
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是高職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等專業的必學課程,系統地講解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種工程的施工工藝、技術和方法,以及當前正在推廣應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的內容。通過高職教學為建筑工程施工行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理應重視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一、信息化背景對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影響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為生產生活和教育創造了一些便利,也為社會活動和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所以信息化背景,對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積極影響方面,信息化背景決定了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課程中廣泛應用,提高了教學開放性與創新性。與傳統以板書和教材為主的教學相比,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師可以更多地運用多媒體、希沃白板等智能教學工具,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習情境真實性,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出發,對課程知識進行開放性的分析和創新應用。這種開放與創新,還能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對學生日后參加建筑工程施工崗位工作有巨大幫助。
(二)消極影響
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依賴性上。由于在一些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信息化背景對建筑工程施工課程的積極影響,部分高職教師盲目地提高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建筑工程施工課程中的應用頻次,無論講解哪一方面的知識,都大量使用多媒體、希沃白板等工具,以至于過于依賴信息化教學。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改善信息化教學條件
沒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缺乏軟硬件條件的支持,具有可行性的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設想,只會停留在設計層面,無法真正得到實施。所以,學校要積極承擔在信息化背景下改革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責任,改善信息化教學條件,為師生創造煥然一新的教學環境[1]。
1.借助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課堂
首先,學校可以借助多媒體、希沃白板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或者建設專門的信息化教室,創造交互教學環境。教師在信息化背景下講解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知識與技能,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出示教學案例,示范實踐方法,也難免要使用一些智能軟件,如CAD智能繪圖軟件。傳統課堂改造完成后,或者建成專門的信息化教室后,教師上述要求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滿足。師生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展開深入交互,以更形象、直觀的方式攜手探索課程內容,對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有十分積極的促進意義。其次,在傳統課堂上,可以安裝一些錄像設備,一方面起到監督課堂教學的作用,另一方面記錄真實的課堂情況。師生可以利用專門的時間回看錄像片段,分析教學亟待改進之處,總結學習問題,以此明確后續教學改革重點。
2.利用互聯網搭建線上教學平臺
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優勢,搭建線上教學平臺,擴大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范圍,將傳統課堂與“空中課堂”緊密聯系在一起。線上教學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生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某些特殊時期的“上課難”問題,還能在一般情況下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滿足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需求。學校可以聘請校外專業團隊開發線上教學平臺,也可以將此項工作交給本校信息技術專業教師,根據本校實際需要搭建線上教學平臺,設置師生登錄權限。之后,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基礎教學、習題訓練、教學評價等活動,都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展開。比如,通過直播課、錄播課等形式進行遠程教學,將微課、PPT課件、電子版習題集、建筑工程施工視頻案例等資源上傳到平臺中,為學生提供可自由下載的大量課后自主學習材料。另外,教師還可以線上教學平臺為依托組織教研會議、分享教案,以此實現教學相長,不斷增強在信息化背景下改革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改革專業水平。
(二)革新信息化教學觀念
如果說教學條件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能否展開的決定性因素,那么教師觀念就是決定著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改革能否有效展開的關鍵。教師應建立自我學習和發展意識,主動了解信息化背景對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影響,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改革趨勢,形成正視現狀和迎接挑戰的勇氣,意識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以及“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此,學校應適當干預,監督教師校內教研會議,外派教師到其他示范校交流、學習,邀請外校骨干教師到校指導工作和交流經驗。或者,學校可以基于線上教學平臺設置“匿名留言”機制,鼓勵學生對教師以及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寶貴建議,利用學生的建議促進教師觀念與教法的優化。
(三)調整信息化教學流程
信息化背景下,傳統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流程已經不再適用。因此,調整信息化教學流程,也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一步。展開來說,教師可以基于線上教學平臺,設計“線上——線下——線上”教學流程[2]。第一次線上教學,以引導學生預習課程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傳一些預習資料,發布預習任務,讓學生自行下載資料,落實課前預習,為課堂深入探究理論應用技能做足準備。線下教學,也就是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技能指導上,平衡理論與實踐教學比重,向學生親身示范基坑排水與降水方法等建筑工程施工技能操作,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實踐。第二次線上教學,以復習理論與技能為主,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復習題以及互聯網中的一些優質題目,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發送電子版作業單,監督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并提交,然后借助大數據手段批改學生作業,總結典型問題,借助線上留言途徑為學生解疑釋惑。
(四)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單獨發揮的教學價值有限,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指的是將信息技術與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幾種常見教學模式結合起來,發揮“1+1>2”的作用。比如,信息技術與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式學習、小組合作以及課程實訓結合。下面將依次詳述:
1.信息技術與問題教學法結合
問題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持續提出問題,通過連續追問活躍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思維品質,促使學生學會解決不同情境下的建筑工程施工問題。將信息技術與之結合,基本邏輯為:第一步,借助信息化方法創設精彩的問題情境、收集豐富的問題資源,如依據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制作視頻,整合建筑工程施工案例等;第二步,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展示課件等方式,讓問題自然地出現在學生面前。例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中以“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獲取一些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圖或視頻,截取存在問題的施工操作,制作教學課件。之后,在課堂教學中,一面出示課件,一面詢問學生“在畫面中觀察到了哪些問題”“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避免類似的問題”。與直接提問理論相比,教師基于真實情境的提問,往往更能點燃學生思考的熱情,使其保持討論與作答的積極性,吸取更直接的實踐教訓。
2.信息技術與案例教學法結合
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通過出示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其特征、問題與解決辦法,達到教學目的。信息技術與其結合,最常見的形態,是廣泛收集案例資料,優化案例分析場景。比如,教師通過互聯網收集“廣州某廣場事故原因及處理情況”“浙江杭州某建筑工程臨時活動房坍塌事故”等真實案例,先后向學生發布“搜集資料”和“案例分析”任務。前者依托于線上教學平臺展開,后者以課堂為主陣地。學生一改在課堂被動分析案例的學習模式,先自主收集新聞資料,了解案例的前因后果和經過,自覺對“事故原因”“事故責任單位”“事故的結論和教訓”展開初步分析。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可增設“案例自主分析匯報”環節,讓學生先交流初步得到的案例分析結論,再集體對案例展開更細致的分析,直到統一觀點和結論。
3.信息技術與項目式學習結合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方法。踐行此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一些關鍵素材,構建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提出一個項目,然后讓學生自主組建一個團隊,結合現有環境和素材探究項目,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是推動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將其與信息技術結合,創新學生項目式學習過程[3]。至于具體實施過程,與信息化的案例分析有異曲同工之處。第一環節,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發布項目任務,使學生提前了解項目活動基本內容、要求和探究需要,自建討論組,研究項目活動實施方案,制定初步的項目活動計劃并提交。第二環節,教師在線檢查學生計劃,評價其可行性。第三環節,教師在課堂集中點評學生項目活動計劃,提示學生項目活動注意事項,強調部分活動細節。第四環節,教師充分放權,讓學生在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進行項目式學習,填寫電子版項目活動報告,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匯報項目學習活動成果。
4.信息技術與小組合作結合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教師再熟悉不過。對于較難探究的高職建筑工程施工問題,鼓勵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讓學生集思廣益,可以大大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并且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品質。教師還可以將信息技術與小組合作結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支持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保障學生自主合作效果。比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記錄學生日常學習與實踐表現,并在大數據支持下,分析每位學生學情,總結其特點與綜合實踐能力。緊接著,結合大數據分析結果,將學生科學地分成幾個小組。定期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督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和解決問題,將小組活動報告和反思檔案上傳到小組群文件中,及時記錄小組成員成長信息。教師也能隨時抽查學生小組檔案,重新輸入學生信息,結合實際調整分組情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幫助學生科學分組方面的優勢。
5.信息技術與課程實訓結合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必須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有所側重,優化課程實訓。為此,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實訓結合。比如,在將學生帶出校園實訓后,設計“線上實訓日記”機制,督促學生每日填寫實訓日記,分享實訓收獲和心得,建立動態的實訓檔案,為之后回校復盤做準備[4]。與此同時,帶隊教師可以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學生參加實訓的一舉一動,將典型問題剪輯為一個視頻。校外實訓結束后,教師不僅可以根據學生動態實訓日記總結本次課程實訓活動,還可以出示典型問題視頻,引導學生集中反思課程實訓缺陷,使其在反思中得到成長。
再比如,設置“實訓信息庫”,根據實訓計劃在信息庫中上傳不同的視頻資源,讓學生先自主觀看視頻,從中學習建筑工程施工技能,模仿相關操作,再參加第二天的實訓活動。
(五)培養信息化學習習慣
著名哲學家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學生學習習慣的優良與否,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進程。簡單來說,學生若有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習慣,則能在教師循循善誘下,自覺利用線上教學平臺以及周圍的其他信息化學習手段展開學習,積累大量建筑工程施工知識。教師應全力培養學生信息化學習習慣,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學生每一次信息化學習后,對學生表示鼓勵和贊賞。教師應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在信息化背景下結束每一堂建筑工程施工課,都融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點評學生信息化學習狀態,對學生利用信息化學習手段獲取資料、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學習行為。另外,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評比機制,利用學生個人榮譽感,培養其信息化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信息化背景既對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存在積極影響,也有一定“副作用”,想要真正發揮出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的優勢,在信息化背景下取得最佳的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效果,必須將教學改革置于重要位置。學校應改善高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條件,為教與學創造嶄新環境。教師要緊隨其后,革新信息化教學觀念,調整信息化教學流程,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信息化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尹麗,楊凱,馬偉文.職業技術院校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J].居業,2021(10):92.
[2] 尹宗洪.“做中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建筑裝飾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的創新實踐[J].職業,2020(26):56.
[3] 王益琳.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0(28):180.
[4] 張艷如.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居舍,2020(10):189.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