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
摘 要:隨著我國“雙減”政策的深入推廣,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及時做出調整與改善,要結合當前的教學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不斷創新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基于此,文章在“雙減”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現階段的教學現狀,闡述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之后深入探究了實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全面增強學生閱讀水平,實現“雙減”要求的減負提質目標。
關鍵詞:雙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14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48
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部分具有重要價值,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不但可以全面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還可以逐漸豐富閱讀內容,拓寬閱讀視野,不斷積累更多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這對充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不斷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是現階段廣大任課教師都十分關注的研究課題。
一、現階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閱讀教學內容不夠深入
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未對閱讀教學產生系統完善的認知,在實際教學中,過分重視對文章內容的深入講解以及對文章知識點的解析。在這種閱讀教學方法下,學生會直接跟隨教師的思路去學習,閱讀的時候只是死記硬背文章,掌握文章中出現的知識點,運用基本的閱讀方法完成閱讀理解問題。但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探究積極性,無法從閱讀中收獲樂趣,以至于嚴重影響教學效率與質量[1]。
(二)閱讀教學模式單一
教師只有樹立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閱讀知識,也才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然而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學生自主閱讀或者教師主導閱讀的方式。在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學生往往是被動式聽課或者封閉式學習,難以激發學習興趣,更難以促進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教師需要應用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不斷增進師生交流,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尤其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升教學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閱讀質量,促進學生閱讀思維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是由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文章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一項系統性的任務,教師需要在和學生展開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輔助學生深刻理解與掌握文中的問題,不斷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充分滿足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不斷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這樣才能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深入學習。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教師需要把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不斷發掘出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將情感教學和知識教學相融合,在閱讀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是實施立德樹人、全面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主要場所[2]。教師要提前準備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學生們傳遞人文精神,借助真善美的內容促使學生形成具有正確“三觀”的優秀人才。
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以及作業壓力的同時,教師還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與創新。教師要優化教學環節,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相融合,創建有針對性的高效課堂,為學生們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閱讀教學內容
1.重視對文章細節的探究。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文章,具有十分深刻的內涵,在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與鑒賞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去分析文章,走進文章所描述的世界中,對文章產生透徹的理解與認知,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從而全面提升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致發掘,在細節基礎上產生獨特的感受。比如統編版教材中的《皇帝的新衣》一文,文中很多語句都有深刻的內涵,在開展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這些語句的深意。文章中出現了很多“所有、也不、除非、不惜”等詞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出現這些詞語的句子進行重點標注,通過對比思考學生能夠發現,這些詞語將皇帝喜歡穿新衣的習慣進行了夸張到極致的表達。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出現“多么……多么……多么……多么……”的語句,分析作者重復用詞的意圖,學生們在問題的引導下會進行深刻分析與發掘,進而得出“這是作者對皇帝的一種諷刺,也是對一些虛偽夸贊皇帝的人的諷刺”的結論。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皇帝的新衣是真實存在的嗎?大臣、騎士、百姓以及孩子都對皇帝的新衣有什么樣的評價呢?”等問題,學生在分析完文章之后會得出結論,皇帝的新衣其實是作者對皇帝、官員、百姓等虛偽表現的一種呈現,也是對孩子敢于說真話的一種贊揚。在深刻發掘文章內容的時候,學生會逐漸掌握社會中存在的善惡美丑等現象。這不但能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還能使他們在情感與思想上形成深刻的感受。
2.不斷延伸與豐富閱讀內容 。為了不斷加深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使學生們有所收獲,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還要對閱讀內容進行延伸與豐富,從而鍛煉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依據閱讀文章的主題給學生們推薦一些優秀文章,使學生們在課前自主預習與閱讀,同時結合課外閱讀文章查找相關資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運用豐富的課外閱讀素材,把課外知識和課本文章相融合,實現輔助教學的效果,促使學生快速理解與掌握文章的深刻內涵和主題。例如,統編版教材中包含很多魯迅先生的優秀文學作品,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將這些作品相融合。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這篇文章主要回憶了魯迅先生作為一名學生時的美好時光,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濃厚情感。由于很多學生對魯迅先生沒有豐富深刻的了解,對文章內容和情感的把握不夠準確。基于此,教師可以對教材文章進行延伸,為學生們推薦魯迅先生的作品集《吶喊》。在這部小說集中,魯迅先生描述了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實際生活,反映了舊社會的真實情況,能夠激發起學生們對現實生活的珍惜[3]。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這部作品集,然后要求學生選擇一些文章在課后進行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從而提高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閱讀能力和素養。
(二)設計多元化教學方法
1.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恰當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情境氛圍中,對文章產生透徹認知。例如在學習統編版教材中的課文《社戲》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江南水鄉的風景,使學生對文中描繪的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閱讀中。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不同的兒童,也有對傳統文化以及農村生活的呈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恰當的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經驗,思考江南水鄉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在學生們的想象力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展開互動交流與討論,如此,課堂氛圍會變得輕松愉悅。對于不同的閱讀內容,其文章的類型、難度都有所不同,教師要積極創設具有層次性的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們自主閱讀,同時傳授學生們不同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豐富的閱讀技巧,這樣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敢于自由大膽地閱讀,逐漸把閱讀變成自己的愛好。
教師要引導學生們主動閱讀,向他們推薦各種優秀書籍,這樣可以在班級中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給學生們創造自由閱讀的場所。教師還要積極幫助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閱讀中,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評選閱讀明星或者分享閱讀方法的活動,激發起學生們的展示欲望,使學生們可以積極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在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2.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緊密關系,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時候,要聯系學生們的日常生活,開展生活化教學,這就需要學生們形成生活化的觀念,把閱讀學習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充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們產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教材中的《春》這一課的時候,語文教師在結束課堂教學以后,可以鼓勵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發掘春天的美景與特色。教師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開展閱讀教學,便于學生結合自身的語文思維以及語文情感體驗真實生活,從而發現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美,逐漸提高審美素養。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在課后放松心情,還能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語文思維,對文章形成透徹的認知,把傳統的語文作業變成具有實踐意義的作業,從而充分滿足“雙減”政策的教育教學要求[4]。
3.開展互動交流學習。班級中的每位學生因為生長環境存在差異性,閱讀能力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差別,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愿意主動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和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少。為了充分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改變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狀態,教師還可以創設小組合作閱讀模式,在閱讀過程中增加互動與交流環節,讓學生們在互動過程中體會到閱讀的趣味,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深厚魅力,從而推動學生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牢固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中的課文《蘇州園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給不同學習小組設計不同的閱讀問題,這樣可以使課堂閱讀氛圍變得更加濃厚。教師要引導學生們積極參與到閱讀之中,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們先進行自主閱讀,鼓勵經常旅游的學生們談一談自己在旅游中遇到的不同情境,這樣可以改善課堂閱讀氛圍。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關文章主題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作答,比如“你對蘇州園林的印象是怎樣的?它有什么樣的特征?文章中對蘇州園林的特征是如何描寫的?”等等。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能夠逐漸掌握文章中的重難點內容,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逐漸激發起思維靈感,不斷提升合作學習能力,以彌補個體學習中的不足。在學生們完成了小組合作以后,教師可以選擇每個小組的代表展示自己小組的討論成果,并對他們的答案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引導學生們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5]。
4.設計分層化作業。初中時期的學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學生由于理解接受能力和性格的不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一定差異。因此,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需要設計分層化的作業,改善作業設計的方法來減輕學生們的學習負擔,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內容。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充分了解與掌握班級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使學生們在分層作業學習中實現自身已有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差異性,從整體上進行把握,詳細設計分層作業。同時依據班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案,改善設計方法,如此才可以充分發揮出作業設計的效果,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教師在改善作業設計的時候,要增強對作業的管理,運用多元化的作業評價方法,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在閱讀方面存在的優點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與優化,讓學生們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點去閱讀和學習,這樣才能有效滿足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實施評價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運用學生互評的方法或者自我評價的方法,如此才能有效發揮出減負提質的效果。
總之,閱讀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革新教學觀念,運用多樣化的策略實施閱讀教學,如此才能滿足減負提質的政策要求,創建起高效閱讀課堂,幫助學生們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參考文獻:
[1] 張學中.“雙減”環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2(15):182.
[2] 徐錫義.“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2(8):28.
[3] 王綺文.“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7):61.
[4] 劉勐媛.雙減視域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J].格言(校園版),2022(18):35.
[5] 滿玉廷.“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究[J].科教導刊,2022(14):80.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