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師德觀是當前解決教育工作中出現新矛盾和新問題的重要理論指向。從生成邏輯的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師德思想的系統性成果是習近平師德觀的理論之基,中華優秀傳統師道精神的系統性智慧為其誕生提供了文化基因,對新時代世情國情教情的系統性思考是其產生的現實指向。習近平的師德觀強調為師者應明道解惑、以德為先、勤學善思、樂業愛生。踐行習近平師德觀,應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加強政治引領力、完善機制建設、繼承優良傳統。
關鍵詞:習近平師德觀;生成邏輯;主要內容;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G4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1-0021-05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師德師風工作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把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進步的關鍵,深刻論述了教育、教師和師德的內在聯系,提出了很多關于師德的新理念新觀點,形成了系統的師德觀,彰顯著時代性、辯證性和歷史性,為新時代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深入研究習近平師德觀,對于深入理解和掌握師德工作的重點,提高我國教師隊伍的建設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習近平師德觀的生成邏輯
(一)理論之基:馬克思主義師德思想的系統性成果
職業道德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恩的論著中有許多關于職業道德的論述,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主要談了兩點內容:一是如何選擇職業,二是選擇怎樣的職業。他認為我們的使命并非是求得一個足以讓人炫耀的職業,而是“我們應當認真考慮:
[2]張仲實.我的經歷[M]//張積玉,王鉅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翻譯家張仲實.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張仲實.悼楊松[M]//張仲實.張仲實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242.
[4]張仲實.我的編譯生涯[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2.
[5]崔艷紅.中共留蘇學員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2-21(8).
[6]張仲實.為翻譯、研究、出版馬列著作而奮斗終生:在慶祝張仲實翻譯研究馬列著作50周年會上的答謝詞[J].馬列著作研究通訊,1984(4).
[7]張復.去俄羅斯查尋父親留學蘇聯的檔案[M]//張復.仲實:張仲實畫傳、憶念與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238.
[8]張仲實.留蘇筆記(1927—1930年)[M]//張仲實.張仲實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9]張積玉.張仲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及其特點[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22(5):64-78.
[10]何錫麟.難忘的歲月:憶在延安與仲實同志相處的年代[M]//張積玉,王鉅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翻譯家張仲實.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7-182.
[11]朱光潛.對“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和藝術”編譯的意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5):6-8.
作者簡介:張積玉(1949—),男,漢族,陜西寶雞人,研究生班結業,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西部數字出版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張仲實文集》(十二卷本)副主編,研究方向為現代文學、編輯出版學及文藝文化傳播學。
(責任編輯:葉子)我們對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的懷有熱情?發自我們內心的聲音是不是同意選擇這種職業?”[1],由此可以看出,熱愛是馬克思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熱愛教育事業理所當然成為教師職業道德重要的內容之一。
毛澤東曾師從多位老師,在他心中好老師應該具備至少具備以下幾點:首先,嚴謹治學。毛澤東非常贊賞那種既飽讀詩書,又能教學生“怎樣做人”的好老師。他在與李大釗的交流中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李大釗是我真正的老師。”其次,育人有方。好老師有自己切實可行且效果顯著的育人方法。最后,以德為先。楊昌濟先生以其高尚人格以及嚴謹治學精神、淵博的學識贏得了毛澤東一生的敬佩與愛戴。1936年毛澤東在和埃德加·斯諾的談話中說,楊先生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他總是鼓勵他的學生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
鄧小平主張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中國要想徹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教師則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在提倡尊師重教的同時,鄧小平十分關心和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他對師德師風建設提出的要求:一是抓好教師工作;二是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三是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2]。
習近平師德觀正是在系統繼承馬克思主義師德思想的基礎上,融入時代因素,進一步創新與發展的理論碩果,是馬克思主義師德思想的當代表達。
(二)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師道精神的系統性智慧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重要內容,這為習近平師德觀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因。孔子有著明確的師德觀,也有著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他與學生平等地暢談個人理想,“風乎舞雩,浴乎沂,詠而歸”[3]301;他認為教師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3]397孟子對教師職業極為推崇,他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4]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儒家重視德教的傳統,認為成德是教師的頭等大事,把師德擺在首位。平定寧王叛亂之后,王陽明身體每況愈下,但依然把傳道講學作為頭等樂事,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到余姚故鄉,繼續為學生講授“知行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豐富系統的師道精神,極具重倫理、重人格、重修身、重實踐等特點,這是習近平師德觀形成的豐厚土壤。
(三)現實指向:對新時代世情國情教育的系統性思考
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提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備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和有效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全面提升,教師敬業立學、崇德尚美呈現新風貌”[5]。這是基于新時代對于提高師德師風的現實考量,也是習近平新時代師德觀的重要內容。
問題導向是新時代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關鍵。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教育體制改革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少數教師敬業樂業意識淡薄,奉獻意識淡薄,言行缺乏自我約束與控制,對學生缺乏師者應有的愛心與耐心。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社會大環境對傳統教師職業道德的沖擊,另一方面是由于主管部門、學校對于教師更多重業務能力輕職業道德的考核評價機制,造成教師職業道德失衡。
眾所周知,教育的繁榮發展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前途,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關鍵,而師德師風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設好教師隊伍是實現我國教師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建立在新時代世情國情教情深刻思考之上,同時也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系統性、基礎性工程。
二、習近平師德觀的主要內容
(一)為師者應明道解惑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6]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述為高校教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明“道”是增強育人本領的基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今天,“傳道”即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為師者要先明“道”,只有自身具備正確且堅定的政治站位,才能以正向的價值觀和淵博的學識來教育學生。信“道”是增強育人動力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的傳授,它的目標是樹立理想信念,感染思想靈魂,樹立科學信仰。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是“讓人信首先得自己信”,這樣才有底氣去說服教育學生。弘“道”是增強育人功效的基礎。為師者,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做模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否則,只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二)為師者應以德為先
一個好的教師應當立德垂范、為人師表[7]。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8]“大先生”這個稱謂其實在習近平總書記之前的很多次講話中都有強調,如在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好老師”的標準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9]。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6]教師之職在于教書育人,學生不僅要從老師那里學到東西,還要從老師的人格、品德、做人的態度等方面入手,在耳濡目染下慢慢地充實自己的人生[10]。
(三)為師者應勤學善思
學高者為師,教師既要做“人師”,也要做“經師”。為了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創新,這是教師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在碎片化、快餐化的時代,新媒體、新技術的涌現,對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汲取新的知識。關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有很多論述。他在致全國教師的慰問信中指出,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11]。所以,教師不僅要立足于自己的專業領域,還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要求;而滿足教學能力的發展,必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12]。
(四)為師者應樂業愛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愛崗敬業,真正熱愛教育的老師應把教師職業當成一種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仁不可能成為好老師。”[9]“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9]關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要做好新時代的逐夢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骨干力量,時刻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三、習近平師德觀的實踐進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多次強調教育事業的重要意義,對新時代師德觀進行總結概括,對新時代教師隊伍提出殷切期望,為新時代為國教師隊伍師德建設提供了方向。因此,要認真貫徹習近平師德觀,推進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一)培育“四有”教師,提升教師立德育人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這一重要論斷指出了新時代好老師的基本品格,為廣大教師的成長進步指明了方向。做好老師,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教育者,教師要肩負起時代的重任和歷史的囑托,自覺做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捍衛者,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者和積極踐行者[13]。教師只有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夠抵制來自不良思想的侵襲,才能夠真正在日常的教育與管理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于己,外化于形[14]。做好老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師是學生靈魂和思想的塑造者,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僅要知識淵博,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博得學生的認可與尊重,做立德樹人的楷模。因此,教師要提升自身道德素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嚴以律己,更要為人師表;要刻苦鉆研,更要誨人不倦;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自覺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做道德情操高尚的人[15]。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博學多才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從業條件,這就要求教師的學識結構必須系統科學,精通本學科最新的理論動態,能熟練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教學。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做終身學習型教師[14]。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和學生積極主動溝通,學會尊重欣賞學生,對學生常懷一顆善心,以人格情懷去感染學生[16]。
(二)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引領力
加強教師政治引領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性,把政治引領和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與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培養能夠肩負起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首先,各級各類學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理論信念教育,引導教師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其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建設的重要論述,努力做到學懂弄通[17],學做融合,養成行動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教師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最后,強化教師“四史”學習教育,以“主題黨日”、專題組織生活會等形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進而激發黨員教師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的政治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和培養,因此加強政治引領對于建設一支政治過硬、師德高尚、本領高強的教師隊伍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8]。
(三)加強機制建設,提高制度保障力
首先,健全教師準入制度。在新教師的選拔中,既要注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又要注重教師的人品道德,從源頭上把好關,讓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同時,通過新教師宣誓、師德承諾等方式,提高新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使其牢記師德底線,嚴格遵守職業操守。其次,建立靈活高效的合作機制,凝聚教學合力。建立合作機制要構建合作文化,共同體成員之間要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實現共同發展、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目標。要明確合作方式,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合作的范圍要廣,涉及教師讀書、集體備課、課堂教學、新技術應用等教育教學的多個方面[19]。最后,健全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強化日常考核,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對教師的考核既要有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等指標,又有工作方法、工作態度、工作成效等指標,形成“態度、能力、實效”三位一體的考核評價機制,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20]。
(四)承繼優良傳統,增強示范引領力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自己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義以為上、為人師表、博學多識、學而不厭等優良傳統都是這一光輝燦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這些優良傳統師德的熏陶,才使我們偉大民族的教育經久不衰,并以此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21]。新時期的師德建設就是要將這些優良傳統發揚光大。首先,引導教師深入學習優良傳統師德。學校要搭建學習平臺,挖掘與校園、所處城市等相關的文化要素,用好校規、校訓等校園名片,展示當代師德典范,如將優秀師德寫進校訓,將師德代表的雕塑立于校園[21]。其次,開展專項活動。通過師師、師生分享交流的方式,在活動中學習經典、感悟經典。如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師德名著以讀書的形式來完成閱讀和感悟分享;以表演的形式來加強師德教育,如“傳唱經典”、話劇表演等[22]。最后,運用數字技術來助力師德師風建設。新興多元的學習方式可以調動教師學習經典的興趣,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培養為人師表和以身作則的意識,提升師德的水平。如數字平臺加大對師德的推廣力度,讓優秀的短視頻創作者加入推廣的活動中,以此來提高優良傳統師德的影響力,這樣既弘揚了優良傳統師德,又傳播了社會正能量,引領了社會新風尚[23]。參考文獻:
[1]蘇聯教育科學院.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
[2]呂思思.習近平師德觀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20.
[3]馮國超.論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4]方勇.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26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DB/OL].(2019-11-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
213_411946.html.
[6]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7]戚如強.習近平師德觀述論[J].社會主義研究,2018(3).
[8]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9]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人民教育,2014(19).
[10]蓋宏偉,劉紅丹.習近平師德思想的價值維度與實踐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6).
[11]本報評論員.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N].中國教育報,2013-09-19(1).
[12]鄭曉東,肖軍霞.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8).
[13]張琴.思想政治教育者仁愛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1.
[14]田寶帥,郭世平.高校輔導員踐行習近平“四有”好教師標準的路徑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3).
[15]陳鳳儉,邱海英.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新進教師踐行“四有”好老師的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2).
[16]翟顯,廖冬梅.淺談新時代青年教師如何踐行“四有”好老師[J].大學教育,2021(3).
[17]黃美蓉,張元,丁三青.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師德建設[J].教育探索,2013(1).
[18]施振蓮.新時代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政治引領的路徑研究與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2(7).
[19]張紅.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模式探索與機制建設[J].中小學管理,2022(9).
[20]李秀云.以制度革新激發教師活力[N].中國教育報,2022-11-25(2).
[21]何家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師德[J].柳州師專學報,1995(1).
[22]連夢瑤.習近平關于師德的重要論述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23]史尚山.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實踐思考[J].甘肅教育,2020(14).
[24]張天燕.多媒體時代下的長征精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中國報業,2021(24).
作者簡介:周麗君(199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單位為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海洋強國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