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靜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必須統籌推進中小學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不斷創新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多維度構建中小學大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新格局。
一、聚焦全過程育人,深度融合學科建設
一要科學規劃引領。加強中小學思想政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建立市領導聯系學校制度,市領導到聯點學校為師生上思政課,出臺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方案,構建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體制機制。把全過程育人模式貫穿始終,堅持思政教育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思政元素,建立學校黨政領導落實帶頭上思政課制度,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在思政建設中的帶頭作用。
二要創新內容與形式。中小學思想政治建設要保持思想的敏銳度和開放度,要適應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打造網絡思政金課堂。充分利用“我是接班人”省級網絡大課堂持續激發學生政治學習熱情。開展主題教育的優秀思政課教案評比活動,開展思政教學比武活動,打造思政優質課堂。創新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充分運用學校網站、公眾號新媒體建設,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傳黨的政策,傳播感人故事,激勵學生在新征程上奮進拼搏。
三要聯動創新并舉。中小學思想政治建設需要統籌各方資源。邵陽探索中小學之間協同創新的新路徑、新模式,創新家庭、社會、學校協同育人新機制。著力打造“寶慶家長學堂”,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旨在全方位立體化滲透式潤養家庭教育。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牽頭協調,中小學等部門分工負責的思政工作格局,研究制定學校思想政治建設規劃,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整體合力。
二、聚焦全方位育人,深度融合優秀文化
一是努力傳承紅色基因。邵陽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實踐拓展中堅定理想信念。以清明、五四等重要時間節點為載體,廣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傳承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引導中小學生崇尚革命英雄,賡續紅色血脈。
二是根植傳統優秀文化。以中華經典誦讀和戲曲、書法、國畫為載體,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受到傳統美德的滋養。抓好友善教育,培養學生愛心善心,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質;抓好孝敬教育,培養學生的孝心,養成尊老愛幼的好品德;抓好誠信教育,培育學生守時踐諾的好品行。
三是律動新時代的脈搏。把握時代特點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常態化教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活動。如“學習雷鋒、爭做美德少年、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我和我的祖國”等主題閱讀活動。激發投身于新時代建設的精神動力,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三、聚焦全要素育人,深度融合健康教育
一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根本遵循,開齊開足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充分發揮省級、市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的典型示范作用。結合心理健康月活動,推出優秀活動典型案例,優秀課件,優秀微視頻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教育,暢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服務熱線,為中小學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二是抓實體育健康教育。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積極推進課程改革。豐富校本課程形成地方特色。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武術、賽艇、啦啦操、跆拳道優勢項目。打破體育特長生的入學瓶頸,做到一校一特一優。積極開展體育“2+1項目”活動,廣泛開展大課間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習慣,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是抓牢勞動實踐教育。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年度工作評價實施方案的考評細則。充分挖掘思政課程中的勞動元素。將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善良孝順、勤做家務等內容與勞動實踐活動相結合,形成“勞動+思政”融合育人效應。立足地方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美”主題教育,選定竹刻、藍印花布、灘頭年畫等非遺特色課程進入課堂,營造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思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