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琬璐
在現代社會,但凡開車上路,必備本人的機動車駕駛證。在古代,有人也會騎馬,那么騎馬需要“駕馬證”嗎?
“駕馬證”的由來可以追溯到秦朝。秦朝《除吏律》中記載,如果一個人連續四次沒有考到駕馬的證件,就要罰做一定的徭役。當然了,這是針對在戰場上保家衛國的騎兵而言的。但是,你也不要以為普通百姓考“駕馬證”能輕松多少,百姓“駕馬證”考試的流程、考試內容、考試標準與騎兵的是一樣的,只是少了些限制而已。
在唐朝,還有“牛車證”“驢車證”等,考試的要求也嚴格。《唐律》中提到駕駛員必須持證上崗,驢車載人、載貨量較少,駕駛要求略低一些。那時的牛車相當于現代的重型車了。
此外,擁有上述“駕駛證”的人必須在官府備案。在交通運輸時,貴族只能聘用這些人。
下面,我們以秦朝的“駕馬證”考試為例,看看考“駕駛證”要考幾個科目。
科目一俗稱馬脖子系鈴鐺,意思是考試時,考官會讓考生駕馬跑起來,馬脖子上鈴鐺發出的聲音必須和馬蹄的聲音保持一致。
科目二有點像現在考的曲線行駛,俗稱S彎,要求考生駕馬沿著蜿蜒曲折的河道奔跑,關鍵在于不能讓馬蹄沾水,就像現代人考S彎時,車轱轆不能碰到線一樣。
科目三俗稱直線行駛,與現代的直線行駛基本吻合,就是讓考生駕馬沿著操場的旗桿奔跑,且不能觸桿。
科目四就是上路實踐操作,即多輛馬車交叉跑,且雙方之間不能有任何觸碰或剮蹭。
科目五,俗稱射殺野獸,要求考生駕馬把野獸驅趕到指定區域,并順利將其射殺。
由此可知,古人考“駕馬證”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