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圖書館里專注學習的身影,走廊上老師輔導學生的場景……一年一度學考、高考季來臨,大家都在和時間賽跑,校園里充滿了濃濃的備考、迎考氛圍。
有這樣一個公式:考得好=學得好+心態好。不錯,高考到最后,決定學生能夠發揮平時水平的,很大程度上是心態。有考生不解地問:“臨考前的最佳狀態是什么樣的?”
“‘18字便是最佳狀態:吃得下、睡得著、談得來、笑得出、坐得住、學得進。”株洲市淥口區第五中學心理專職教師鄧毅介紹,“吃得下,睡得著”是身體狀態好的標志;“談得來,笑得出”是心理狀態好的標志;“坐得住,學得進”是學習狀態好的標志,“由此可見,身體、心理、學習三態俱佳才是考前的最佳狀態。”
那么,臨考如何調整狀態?鄧毅溫馨提示考生,調整考前狀態,一定要做到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給過度疲勞的考生
做好復習計劃,規律作息,身體狀態良好是學好、考好的前提。
一次晚飯后在操場散步,一個學生突然走到我面前,說:“謝謝您給我做過咨詢,我現在成績在年級前列。”我問他怎么會有這么大的進步?他說,他咨詢后,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回家進行了如下調整:第一,科目學習上進行合理分配。以前只想學優勢科目,不想學劣勢科目。如今保持優勢科目的同時,把更多精力花在劣勢科目提升上;第二,按照自己的節奏來。以前看到其他同學挑燈夜戰,便也開始了疲勞戰術,結果學習效果并不好。于是迅速做出了調整——該休息時休息,該學習時專注學習,精神狀態好了,效率反而提高了,成績也逐步提升。
給怕辜負家長期望而心理壓力過大的考生
希望你們放下心理包袱,人生的路還很長,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站。
給擔憂考試結果而情緒緊張的考生
全力以赴備考,專注過程,莫問結果。
曾經遇到這樣的案例,有名同學總覺得這次考試沒有退路,一定要考好,不然怕同學笑話他,爸媽批評他,于是抱著這樣擔憂的心態參加考試,結果拿到試卷的時候,異常緊張,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大腦一片空白……平時會做的題目都不知道怎么下筆了。結果,可想而知。
這名同學的心態其實是心理學中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后果。這個效應也給我們帶來啟示:與其擔心考試結果,不如專注于學習備考過程,保持平常心。把擔心考試結果成敗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每一天每一科目查漏補缺的復習中,花在每一次考試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花在每一個知識點的鞏固掌握中。過程合理了,結果便會合理。
古語有言:盡人事聽天命。希望考生能竭盡所能,專注于備考過程和考試過程,做好我們能做的,結果如何我們靜待天命;希望考生在最后備考的日子里,保持平常心,保持好狀態,不求戰勝別人,但求超越自我,堅持考完就是勝利。
合作單位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南省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與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