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難免有解釋不清感到煩躁的情況,這時好多人就會發(fā)脾氣,只能靠“吼”來說話。這里所說的“吼”不是指發(fā)聲習(xí)慣上聲音大,而是指人們?nèi)菀讓κ虑槭ツ托模械綗┰辏瑢⑸ひ籼岣撸谩昂稹眮肀磉_自己的情緒。
精神分析師穆薩·納巴蒂說,人跟自己聲音是一種想象關(guān)系,這中間有他對自身形象的一種期待,通過聲音這個溝通工具,表達出的是內(nèi)心深處的狀態(tài)。和諧的聲音讓人有安全感,可以信任,反之則讓人煩躁,感到不被尊重。
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吵架中的兩個人公然在馬路上不顧他人眼光、歇斯底里地忘我咆哮。這其實是屬于自我防御機制中的退行行為。提出這一理論的精神分析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指出,當個體遭遇挫折與應(yīng)激時,心理活動會退回到較早年齡階段的水平。當人們感到生氣和不滿時,他會像一個孩子一樣通過大聲說話來報復(fù),或者說是保護自己,這一行為是不自覺的潛意識本能。
人們的情緒會相互影響,而表達情緒的談話語氣也會相互影響。也許談話中的一方一開始只是對某一件事感到不耐煩,稍稍提高了嗓音,而另一方也受其影響,不甘示弱提高聲音分貝作為回禮,如此一來二往,嗓音越來越大,說話變成了“吼”,溝通變成了吵架。
如果意識到對方“吼”的原因是對某一類談話對象和某些談話內(nèi)容尤為敏感時,我們應(yīng)該避免在對方面前談?wù)撨@一類人或這一類內(nèi)容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