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隨著暑期臨近,一批音綜密集上線,包括央視總臺音樂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浙江衛視音樂勵志節目《天賜的聲音》第四季,芒果TV、湖南衛視推出的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和青年共創音樂競演綜藝《青年π計劃》,愛奇藝出品的《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等。據美蘭德視頻網絡傳播與監測研究數據,至發稿,今年已有40余檔音綜上線。《中國好聲音2023》《樂隊的夏天》第三季等一批重量級音綜也將陸續歸來。
音綜一直以來都是綜藝類型中的主流,據藝恩《2022綜藝市場及贊助研究報告》,2022年上線綜藝題材占比方面,舞臺唱演題材占比9%,僅次于文化題材(12%),與旅游、情感題材并列位居第二梯隊;2022年綜藝題材數量TOP10播映指數均值及趨勢方面,舞臺唱演的平均播映指數為51.9,位居第一。回溯我國綜藝史,音綜是產出爆款最多的綜藝品類之一。《經典詠流傳》《中國好聲音》《歌手》《中國好歌曲》等節目,不僅成為國人年代記憶的符號,也曾一度推動綜藝乃至音樂產業的變革。
縱觀2023年音綜,其創作路徑正在發生鮮明的積極變化,呈現多元發展、全面開花的態勢。音樂綜N代在節目立意、內容模式、舞美呈現上不斷迭代;新音綜深耕垂類,繼說唱、樂隊之后,向民謠、音樂劇、影視OST(原聲配樂)、電音等領域拓展;還有一些“小而美”的音綜,融入游戲、古風等元素,豐富了音綜的趣味性、互動性和社交屬性。
老牌國民音綜? 守正創新
今年以來,許多音樂綜N代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力求釋放更多新鮮感,回應觀眾需求。
迎來第六季的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在延續“和詩以歌”原創模式的基礎上,緊扣“正青春”主題,從節目logo、主視覺,到大屏呈現、后期包裝,都運用了更具朝氣的色彩,凸顯昂揚的青春力量。在傳播上,大小屏聯動,以“致敬經典·共唱青春”的合唱互動模式,號召更多人傳唱經典。
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的《天賜的聲音》第四季在舞臺、選歌、賽制等方面全新升級。前三季,節目通過音樂合伙人之間的“合作與碰撞”,拓展了音樂創作邊界。新一季,音樂合伙人數量增加,13位常駐音樂合伙人不僅可以與飛行嘉賓“互選”,還可自行組隊合作。
湖南衛視推出的星素互動跨屏合唱音樂綜藝《我想和你唱第四季》,暌違四年回歸熒屏。節目首季于2016年播出,開啟了“星素合唱”音綜模式。新一季多維度創新,不僅擴大素人嘉賓規模,還引入全新互動玩法“百人合唱團”,增加“現場投票”環節,讓節目更具看點。
去年《聲生不息·港樂季》熱播,在熒屏掀起港風浪潮。今年3月上線的《聲生不息·寶島季》,以臺灣地區的時代金曲為載體,構建兩岸音樂文化交流橋梁。依托新媒體技術,兩岸歌者實時連線、共唱金曲,開啟一場懷舊音樂之旅。
老牌國民音綜,也在不斷強化內容創新。陪伴觀眾走過11個年頭的《中國好聲音》,繼去年推出《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后,繼續踏上新征程。即將播出的《中國好聲音2023》主打“青春季”,在唱演賽道的基礎上,新增唱跳賽道,且更加注重原創音樂內容。《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五季將邀請華語樂壇各個時期的優秀歌手,以盲選配對演唱的方式共創歌曲,通過雙人對唱、多人合作的形式,帶來全新的音樂展示。
“目前,音綜創作呈現更具時代性、情感性、互動性的趨勢特征。”《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制作人田梅告訴《綜藝報》,音樂是時代的產物,許多音樂節目在核心立意和主題表達上,會緊貼當下的時代背景;音樂是人們情感的抒發,因此市場上涌現越來越多走情懷路線的音樂節目,希望通過音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鏈接;隨著媒介融合不斷深入,一些音樂節目也在積極探索全新的互動方式,引發大眾傳播與討論。
垂類音綜? 鎖定細分人群
近年來,音綜創作者加速垂直化創新、落地,推出了一批具有平臺辨識度的作品,說唱、樂隊、電音、民歌、音樂劇等垂類音綜不斷涌現。“精品垂類節目深耕圈層人群,以小切口輻射大市場。”美蘭德傳播咨詢高級數據分析經理張茹告訴記者,垂類綜藝的受眾群體具有鮮明指向性,定位更加精準。
酷云互動數據顯示,去年暑期檔,《中國說唱巔峰對決》以18.57%的全端播放市占率奪冠。今年5月,《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再度回歸,節目效仿體育聯賽機制,引入“廠牌戰”“跨聯盟合作”等對決方式,最大化激發選手創作潛能,展現中文說唱的無限可能。
2019年,《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年輕潮流與樂隊文化的碰撞,讓這檔節目迅速出圈。近日舉辦的2023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樂隊的夏天》第三季宣布將于三季度與觀眾見面。節目將集結30支樂隊,既有大家熟悉的樂隊,也有年輕的樂隊。
此外,正在廣西衛視熱播的《新民歌大會》以“民歌潮音 山水秀場”為創意宗旨,用“最‘潮的民族音樂譜寫傳唱廣西故事。”聚焦音樂劇的《愛樂之都》第二季即將上線,本季主打“青春季”,和觀眾一同見證潛力跨界演員“從0起跑”,成長為全能音樂劇人的全過程。優酷待播音綜《劇好聽的歌》以影視劇OST為切入點,鎖定影視劇迷。優酷出品的電音節目《星電音2023》,以“派對”為核心模式,打造沉浸式音樂派對真人秀。
田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大眾對于綜藝節目的喜好也呈現多元化、垂直化趨勢。“一方面,由于綜藝節目數量井噴式增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深耕垂直細分領域成為眾多創作團隊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觀眾會根據各自喜好主動搜索觀看,創作團隊在策劃之初就要明確目標受眾,有針對性地創作內容。”
《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制片人、總導演左近也持相同觀點。她認為,網絡不斷發展是音綜愈發細分的主要原因。“垂類音樂可以讓網友找到獨屬于自己的標簽,共同的喜好也是建立圈層文化、尋找圈層好友的基礎。相信未來音綜會向更細分、更垂直的方向發展。”
“音樂+”豐富音綜品類
“告別單一競演模式,今年的音綜市場融入更多復合元素,如游戲、旅行、經營、演唱會、代際觀察、喜劇等,‘音樂+節目形態持續豐富,助力音綜覆蓋更大范圍受眾。”張茹說。
湖南衛視《時光音樂會》第二季沿襲音樂+戶外模式;浙江衛視《17號音樂倉庫》記錄音樂人livehouse經營;抖音《百川樂時空》聚焦代際碰撞與音樂融合;騰訊視頻《野生潮音》主打音樂+潮流,鎖定Z世代受眾;東方衛視《一起卡拉啦》、浙江衛視《直奔到樂球》聚焦音樂+游戲;優酷《啊啊啊啊唱嗨了》《怪獸音樂學院》皆采用音樂+喜劇形式,前者為“音癡”明星“調音”,后者邀請喜劇人和專業歌手組隊PK。
“內容形式、傳播語態的年輕化亦是音綜創作一大趨勢。”張茹表示。比如,B站推出的《盛夏之歌》是音樂高校學子PK的“擂臺”;湖南衛視、芒果TV推出的音樂競演綜藝《青年π計劃》,邀請一群三十未滿的音樂少年,完成7場不同主題的共創舞臺,發掘年輕音樂新力量,呈現新世代年輕人的思考與表達。
“年輕群體的價值觀可以通過綜藝節目進一步釋放,并形成圈層認同。”張茹介紹,根據美蘭德數據,關注文娛內容的網民中,20—34歲年輕人占比超六成。同時,該年齡段用戶觀看網絡視頻、刷社交媒體、聽音頻平均花費時長居各年齡段第一。“音綜作為綜藝市場甚至文娛市場的內容頭牌,不斷受到用戶側的驅動,在表達形態、內容輸出、嘉賓選擇等多維度迭代創新。”
突破與創新
作為綜藝市場的熱門賽道,音綜創作近年來也出現一些瓶頸。比如,精品化趨勢顯著,但爆款難出;優質音樂內容的創作速度難以匹配“上新”音綜的需求等。張茹對此建議,“一方面,創作者可以深挖垂類、小眾音樂類型;另一方面可以探尋年輕觀眾的興趣點,讓音綜不再拘泥于音樂傾聽,可結合虛擬技術打造線上音樂節、虛擬音樂會等沉浸式音樂體驗,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和社交屬性。”
談及音綜創作如何求新求變,燦星制作總裁金磊表示,棚內音綜存在技術天花板,縱觀國內音綜,即便是一些垂類節目,在燈光、舞美、制作等方面,也已接近世界一線水平,“在這個維度上,演播室音綜在節目模式、場景、演唱方面的新突破,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他建議,可以著力呈現音樂與生活的關聯,“音綜也可以像音樂紀錄片、專題片那樣,具有生活質感。”
左近認為,現階段音綜創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有機結合垂類音樂和大眾傳媒。“垂類音樂意味著黏性更強的受眾,但同時存在受眾群體的局限性。音綜本質上是具備大眾傳媒屬性的內容產品,受眾黏性和廣度皆需考量。”她表示,音綜市場的發展趨勢是將更多優質垂類音樂呈現給觀眾。因此,怎樣巧妙運用節目設計吸引更多觀眾,是音綜創作難點。“這也鞭策內容創作者,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尋找優質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