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綜合分析當前國內音樂類綜藝的發展現狀,冷凇認為,內容上呈現四大賽道并行的態勢。
首先,伴隨國內文旅產業復蘇,一批正在規劃、備案和創作中的音綜嘗試與文旅結合,將節目場景從棚內搬到戶外,前往重點景區,以live house(小型現場演出)的形式錄制。
其次,以央視為首的創作者正在嘗試傳統文化與音樂的結合。如《經典詠流傳》等,這些節目將音樂與文物、詩詞緊密結合,更為重視文化的厚重感。
再次是懷舊聚首賽道。以湖南衛視為代表的創作者推出的“聲生不息”系列,以及“披哥”“浪姐”均有懷舊金曲元素,通過真人秀和音樂競演結合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懷舊氛圍。
最后是國風賽道。在厚重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與國風相融合的音綜瞄準中華文化中較為生動活潑的元素,如國風服飾等進行演澤,其本質是傳統文化的時尚化。
冷凇表示,綜合來看,國產音樂類綜藝創作呈現出“音綜+”的大趨勢,即在音樂基礎上增加文旅、傳統文化、懷舊回憶、國風、情感等內容。“除了上述四大賽道,還有更多垂直細分內容。綜藝節目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音綜也不再是簡單的音樂、舞臺,開始‘包山、包海。過去,行業提到文藝,更多是在討論音樂、舞蹈等藝術,綜藝是各種藝術門類的融合創新。所以,音樂節目主動擁抱真人秀、傳統文化等元素是很好的現象。”
冷凇認為,由于媒體融合發展及短視頻的沖擊,觀眾的注意力被過度分散,傳統長視頻內容很難出現大眾爆款,但圈層爆款內容逐漸增多。在這一大背景下,國內音綜的創新嘗試也呈現多元化態勢。如民謠類、樂隊類、電音類作品的出現,便是創作者多元化嘗試的表現。
與此同時,音綜創作也面臨一些難題。其中最主要的是音樂版權問題。“除了價格居高不下,音樂版權歸屬也非常復雜,演出和播出、大屏和小屏、作詞和作曲等都有著不同的版權劃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音綜的發展。”冷凇表示,另一問題是具有高傳唱度的經典原創音樂的減少。當代音樂快餐類作品占比較大,缺少大師級作品,這種情況對音綜創作產生的最直觀影響就是懷舊類音綜增多。
對于音綜的未來,冷凇認為,仍有很大創新空間。他舉例,《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可以視為音綜擁抱傳統文化的另一種嘗試;音綜與文旅結合方面,可試行綜藝+音樂節,如探索淄博燒烤音樂節的可行性;此外,“詩言志、歌永言”,歌曲具有治愈、療愈功能,音綜可以發掘適合的模式,更好地釋放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