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之

人物形象的打造,勵志故事的呈現,簡單回環的結構,走心的音樂,魔性的節奏,親和的調性,發布的時機,都是一支短視頻成功與否的關鍵。
今年“五一”,網絡最熱鬧的除了全國十幾萬人奔赴淄博“趕烤”,恐怕就是兩位幼師的手舞兒歌教學視頻《挖呀挖》(原名《花園種花》)了。那“魔性”的節奏、簡單的句式,帶動各行各機構及網友的廣泛轉發、模仿及二創。
這兩條《挖呀挖》兒歌短視頻,先有各大網絡媒體和自媒體賬號紛紛轉發,后有央媒下場助推。短短幾天,黃老師與桃子老師的賬號就迅速漲粉至幾百萬,獲贊千萬,播放量破億。突如其來的爆紅,一時讓兩位幼師有些“接不住”。對于《挖呀挖》短視頻的全網風靡,筆者想聊一聊它帶給傳媒領域的啟示與思考。
首先,短視頻創作應注重情感價值和審美價值。聽過《挖呀挖》的網友,第一感覺就是“停不下來”——小小花園、種下種子、開出花朵。《挖呀挖》描述了簡單的播種與收獲場景,同時蘊含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深刻哲理。《挖呀挖》 的情感價值和審美價值,讓其“入腦”更“入魂”,童年的趣味、生活的靜好、純粹的情感、簡單的快樂……伴隨著“洗腦”的音樂節奏,打開網友的記憶之門,喚醒大家對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許多網友反復觀看,評論“心靈被治愈了”。
其次,解構《挖呀挖》流量密碼,媒體及短視頻從業者應當從中獲得一些有益啟發。日前,有媒體邀請多位學者,試圖從傳播學和心理學角度拆解它的5個“出圈”密碼。包括:模因傳播,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核武器;細節豐富,畫面精美是受眾的捕捉器;選準傳播時機,聚焦目標人群;契合社會心理,兼具娛樂性和情緒宣泄;網友、機構組織二創,媒體報道助推破圈。
三年疫情后,大家迎來了第一個“五一”小長假,在“假日經濟”傳播競爭中,媒體只有抓住民生熱點、百姓關切、大眾消費心理,才可能在移動互聯網主陣地上實現“破圈”。《挖呀挖》短視頻,可謂精準契合了當下社會的大眾心理。對于媒體而言,需要思考的是怎樣運用新表達、新視角,展示積極健康的人民生活及工作細節,傳遞樸素真實的情感,激活童心、找回童趣、減壓釋負;對短視頻從業者而言,需要意識到人物形象的打造,勵志故事的呈現,簡單回環的結構,走心的音樂,魔性的節奏,親和的調性,發布的時機,都是一支短視頻成功與否的關鍵。
最后,網絡生態建構需要媒體人主動作為,播種美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文明建設和依法治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當前,擁有10.12億國內用戶規模的短視頻,已經成為互聯網底層應用,承擔著更多的社會文化責任,體現在引領正確輿論導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人民生活豐富樣態、記錄年輕人新時代風貌等多個方面。《挖呀挖》兒歌短視頻,就是記錄年輕人新時代風貌、傳播真善美的范例之一。在《挖呀挖》短視頻走紅后,新華網抖音賬號發布視頻——《幼兒園老師用溫暖的歌曲,帶給“花朵們”溫馨的童年》,發揮了主流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力、社會影響力、輿論滲透力與日俱增,媒體人應主動作為,傳播美好;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唱響新時代主旋律;掌握輿論戰場主動權,維護和諧穩定的網絡秩序。
始于初見,止于美好。春天復蘇,夏日生長,“種什么樣的種子,開什么樣的花”,且讓這“神曲”帶我們重返童年,面對未來,在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