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流量是動態的,不是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流量流動的關鍵,在于有競爭力的內容。
最近,很多財經博主都在談論未來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的是,他們大都看好文化影視行業的前景。這一點,從近期股市TMT(數字新媒體產業)股票重新活躍上可見一斑。
近期,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數據,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在新增存款中占比64%。專家分析,居民存款大幅度增長、儲蓄意愿增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短期因素看,主要是新冠感染帶來的沖擊;從長期因素看,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使得居民預防意識和儲蓄意愿明顯增強。如何提振居民消費和投資,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綜合分析各種拉動經濟的因素,專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文化領域。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官網發布數據,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12.18萬億元,同比增長0.9%。12.18萬億元是什么概念? 2022年我國GDP為121萬億元,這意味著2022年文化產業規模約占全國GDP的十分之一。
作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廣電有著豐富的資源,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拉動文化消費,助推經濟增長?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向。
首先,做好內容,拉回流量。長期以來,廣電營收以廣告為主,在新媒體沖擊下,廣電行業廣告收入銳減,一些機構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從本質上講,廣告即流量,流量減少是廣告金額減少的主要原因。而流量是動態的,不是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流量流動的關鍵,在于有競爭力的內容。廣電需重點聚焦打造高品質、正能量的優質內容,傾力推出一批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既有價值又有流量的爆款產品。如何吸引當下觀眾,從新媒體端搶回流量,也是全球廣電傳媒人面臨的共同挑戰。
其次,敞開懷抱,擁抱新媒體。這與近期長視頻平臺與短視頻平臺“握手言和”是同樣的道理。2021年以來,長、短視頻平臺圍繞影視內容二次創作的版權問題摩擦不斷,并引發一些熱點事件。“長視頻擁有版權,短視頻擁有流量,”從某個維度來看,長視頻和短視頻在影視版權方面可以相互合作、同向發展。2022年以來,短視頻平臺頻頻開展與長視頻平臺的影視版權合作,圍繞長視頻內容的二次創作與推廣等方面展開探索,“版權”與“流量”不斷聚合,以期實現視聽內容價值最大化,探索合作共贏新路徑。和長視頻平臺一樣,廣電也擁有大量內容版權,接下來可以切實做好短視頻引流變現工作,相信廣電內容的“金山銀山”,是可以轉化為短視頻領域的良田沃土的。
最后,內容聯動大屏,挖掘整合營銷潛力。目前,大屏營銷已經相當普遍,很多電視機廠商都成立了自己的營銷團隊,大屏+內容的整合營銷正成為新流行趨勢,這部分廣告增長相當明顯。電視臺的營銷部門可以與電視機廠商積極合作,開發這一市場。市場研究機構Omdia報告顯示,2027年全球FAST(免費廣告型電視服務)的收入將達到120億美元。FAST已經成為廣告營銷的主戰場。如果廣電入局,相信可以開辟一個全新的營收領域。
相信,融媒時代,擁有內容創作能力及流量變現能力的廣電企業積極實踐,定能做大做強,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廣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