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打開現(xiàn)代女性的化妝包,粉底、粉餅、口紅,這幾樣化妝品出現(xiàn)的概率十分大,其次是眼影、眼線筆、腮紅、睫毛膏、修容餅等。那么在古代,女性的妝奩中是否也有這么多化妝用品呢?
班婕妤在一篇名為《搗素賦》的漢賦中寫道:
調鉛無以玉其貌,凝朱不能異其唇;勝云霞之邇日,似桃李之向春。紅黛相媚,綺組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兩靨如點,雙眉如張,頹肌柔液,音性閑良。
“調鉛”的“鉛”大概為涂面的鉛粉,又稱“鉛華”“胡粉”等。漢代劉熙在《釋名·釋首飾》中注解了胡粉:“胡,糊也,脂和以涂面也。”“凝朱”為朱紅色的口脂。“凝”為凝固、凝結的意思,“脂”即凝固的狀態(tài),所以古代人把口紅稱作“口脂”。“紅黛”代指紅唇黑眉。“黛”又稱“石黛”或“黛石”,即以石墨制成的畫眉石。
一篇漢賦中蘊藏了這么多與美妝相關的信息,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也刻畫了當時宮廷女子的音容笑貌。除了眉黛脂紅,文中的“兩靨如點,雙眉如張”,將女子的妝容也描寫了一二。
打底妝是化妝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底妝會直接影響最后的成妝效果。那么,什么樣的底妝才算優(yōu)秀呢?按照現(xiàn)代要求來講,必須色白皙、能遮瑕、易上妝、慢氧化、不脫妝。古代女子對于底妝也有色白皙和易上妝的要求。東方的審美一向以白為美。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之《二十四橋風月》中記載:“燈前月下,人無正色,所謂‘一白能遮百丑者,粉之力也。”這段話點明了妝粉能使人變白的美顏效果。好的底妝除了增白,還要講究令肌膚細膩具有滋潤感,就如清代葉紹本的《金縷曲·晚浴》所言:“肌滑凝脂巾易拭,疏雨梨花嬌受。”
最初,人們用米粉來敷底妝。米粉的顏色甚白,符合人們對于美白的追求。《說文解字》中注解:“粉,傅面者也。”《釋名·釋首飾》中也有注解:“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這是較早的有關米粉妝效、用途的文字記載,因此米粉大概是我國最早的“粉底”。不過這種底妝涂抹在臉上容易脫妝,后來人們又在里面加入油脂,改良成了米粉膏。米粉膏比米粉細膩,上妝后面部肌膚較之前滑嫩。膏狀底妝的出現(xiàn)大大地改善了脫妝的問題,后世便一直沿用混入油脂的方式做化妝品。
以米粉作為粉底的效果并不理想,粉末無法很好地吸附在臉上,也不太容易上妝。雖然后世將其改良成了米粉膏,但人們對此并不滿足,因此又研制了它的替代品——鉛粉。此粉為鉛、錫、鋁等金屬燒化后碾磨而成。它的優(yōu)勢除了易上妝,其細膩程度、質感,以及吸附性等也都遠勝米粉。
除了米粉和鉛粉,古代還有一種叫“紫粉”的化妝品,相傳是魏文帝的寵妃段巧笑所做。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記載:“魏文帝宮人絕所愛者……巧笑始以錦衣絲履作紫粉拂面……”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則記載了紫粉的做法——用米粉、胡粉、葵子汁等加工而成,呈淡紫色。紫粉就是因其顏色而得名的。在制作紫粉的過程中,需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即不摻入胡粉,粉末就沒法附著在人臉上。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鉛粉的穩(wěn)定性。
紫粉的作用主要在于提氣色和去黃,人們用后面部肌膚會變得潔白光亮,整體精氣神也會顯得更加飽滿。這主要是葵子汁在發(fā)揮作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落葵子,悅澤人面,可作面脂。”落葵子“取子蒸過,烈日中暴干,挼去皮,取仁細研,和白蜜涂面,鮮華立見”。同樣,我們現(xiàn)代人在上妝時,如果氣色不佳或面部有黃斑,在上粉底前也會先用紫色隔離妝前乳進行調和。
此外,還有檀粉。檀粉誕生于唐代。它由胭脂和胡粉調和而成,顏色為檀紅色,使用時可直接涂抹于面頰上。唐代杜牧的《閨情》有言:“暗砌勻檀粉,晴窗畫夾衣。”檀粉是“檀暈妝”的精髓,其顏色為淺紅色,將其涂抹在臉上有提升血氣的視覺效果,使皮膚看上去細膩紅潤。這大概是古代粉底中的“粉調王者”,一度為愛美的女性所追捧。到了宋代,檀粉更是風靡一時。宋代蘇軾在《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九》中就寫道:“鮫綃剪碎玉簪輕,檀暈妝成雪月明。”更有詩人形象地以荷花的顏色比喻檀粉的顏色,并稱贊用檀粉涂面,大有出水芙蓉天然暈色之美,如宋代杜衍的《雨中荷花》:“翠蓋佳人臨水立,檀粉不勻香汗?jié)瘛R魂囷L來碧浪翻,真珠零落難收拾。”
(點絳唇摘自福建美術出版社《中國古代妝容100問》一書,李少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