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穗 李繼志
摘要:促進農民增收是黨和政府持續推進的長期規劃,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實現這一目標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否有序、健康地發展直接決定了其利益聯結機制是否科學、規范,而這一核心機制對各經營主體利益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存在許多利益分配不盡合理,運行效率較低甚至還不夠完善等現象,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持續,穩定推進。為此,文章在大量研讀有關文獻的前提下,對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創造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利益保障機制,現存問題及未來前景進行深入研究與歸納,目的在于協調經營主體間利益關系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良性順利地發展。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文獻綜述
一、問題的提出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富,乃至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駛入快車道,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以經濟效益為基礎、以合作社為紐帶的合作關系,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建設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是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一基本共識,政府、企業和農戶已達成一致,穩定農業生產關系,保障各相關經營主體權益,最終實現合作“雙贏”的利益共同體。當前研究顯示農民合作社成員間具有內在異質性,且異質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民合作社制度流于形式,導致出現了“精英俘獲”(羅干,2020)、“信任困境”(張延龍,2019)、“合作企業家”供給不足(鐘真,涂圣偉等,2021)等問題出現,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效率下降,甚至難以為繼。
由此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益聯結機制“建得起、 結得上、 穩不住、難致富”的現實困境,如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戶穩定增收和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本文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及存在的利益創造、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機制等問題的研究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和探討,旨在尋求更加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確保其長效化運行,有效協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利益聯結,從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快速、穩定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創造機制研究分析
(一)合作社的產生源于農民增收需要
農民對于增收需求的渴望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息息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是由于市場上缺乏農民營利組織,所以按照分工、交易、合作的邏輯,建立合作社是降低交易成本、創造更多合作盈余的方向發展并最終達到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之間的平衡。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由于惠顧返還原則,農民專業合作社“益貧性”更為顯著(吳彬、徐旭初,2009)。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不斷降低交易成本,“資源共享”的利他特征為農戶謀求更多合作剩余(李佳、鄭曄,2008)。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企業所不能比擬的天然優勢。
經過多年實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不斷嘗試和失敗中,修正和完善了農民致富的進程。一是通過提升規模經濟效益,將散、小農戶聯合起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參與有助于減少中間環節,極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農民增收的可能性(苑鵬,2013;鄧衡山、王文爛,2014);二是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減少了農業生產與市場對接的不確定性,為農戶規避了市場的風險,更好地實現了資本和勞動在發展中的兼容(何宇鵬、武舜臣,2019);三是吸納了大量的農村“能人”與社會“精英”(鄧衡山、徐志剛等,2016),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銷一體化水平,利用社會資源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增收能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當前合作社的發展普遍存在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創收能力有待進一步挖掘開發等相關問題(鄧衡山、徐志剛等,2016)。
(二)合作社的發展有賴于多元的利益聯結機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必不可少的核心因素。在多年的實踐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了“小農戶”與“大市場”銜接的橋梁作用,因地制宜,逐步研究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聯結機制,例如,“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支部+合作社+農戶”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模式(張曉山,2006;廖祖秀,2008)。在“合作社+農戶”這一模式下,以大戶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益最為顯著,成為領辦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中堅力量(仝志輝、樓棟,2010)。該利益聯結模式大大調動了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大農帶小農、先富帶后富的良好局面(孟飛,2016)。“公司+農戶+合作社”在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中備受矚目。這種利益聯結模式以“龍頭企業”為動力引擎,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中間橋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了解企業的資源優勢來彌補農民的劣勢,降低企業識別農民的機會成本,經營主體達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均衡(閻光耀、王立等,2016),“公司+農戶+合作社”這一模式克服了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利益聯結不緊密、公司和農戶直接交易減少了不公平和不穩定的問題,增加了整個產業鏈的利潤(苑鵬,2013)。“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常見于地方特色突出的農業發展,該模式是利益聯結模式中帶動貧困人口最多,脫貧效益也最為顯著的一種(鄧輝、郭碧君,2020)。“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在政府推動型合作社中較為常見,充分發揮了基層黨員和基層政府服務地方經濟,參與基層治理的功能,能較好地解決農業產業化不同環節之間的關系,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農民,從而在效率和公平間形成平衡,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楊青松,2015;許鵬宇、吳永常等,2018)。
但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邊發展,邊規范”的立法策略下,上述利益聯結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盈利能力低。致使農民“有利則合,無利則退”,認同精神和合作意識淡薄。農民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優先與信譽好、價格高、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收入。第二,內部人控制,農民專業合作社極易發生委托人和代理人“共謀”現象(田鵬、陳紹軍,2016),使合作社組織目標為公司經營目標所替代,違背初衷,產生內部剝奪,使農戶獲利空間受限。第三,政績工程。地方推動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違背一定的市場規律,政府干預過多。如支部的加入把脫貧增收作為政治任務,過于強調合作社的“益貧性”,導致忽視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本質屬性——追求盈利為目標,并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互助型經濟組織蛻變為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尤琳,2020;蔡榮、韓洪云,2012)。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研究分析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可持續經營離不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這是社員利益實現的具體表現,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經營的前提,是利益共同體之間有效利益運作的重要基礎。《農民合作社法》第44條明確規定,可分配盈余總額應當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金額)進行返還,且該數額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當社員對合作社有貢獻時,可以按照章程約定或者依據合作社提供的條件進行一次或多次返還。以社員賬戶上記載的出資額、公積金份額為基礎,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他人捐贈等形成的房產,平均量化后按比例撥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名下。從規定上看二次返利是一種惠顧額返還方式,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中被視為一種重大象征意義的返還方式。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式來看,以交易量(額)返還、按股分紅、雙重分配三種形式。
利益分配機制與利益聯結機制是息息相關的,它是依托追求互利這一共同目標而建立的滿足各相關主體需求的機制。不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自身形成和成長的特點,靈活采取不同的利益分配形式。通常情況下,采用按交易量(額)返還的利益分配形式常見于經營規模較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類合作社需要更多的社員惠顧以此來維持合作社生存延續(蔡榮、韓洪云,2012)。該形式下,農戶的交易量(額)比重相對于其他主體是具有優勢的,提升了農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地位,可確保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處于主體地位(韓潔、薛桂霞,2007),這有助于保護社員享有勞動者的利益,同時充分體現了“按勞分配”、“權力與義務平衡”原則。受資本報酬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本來源有限,可能使合作社發展面臨資本短缺,從而阻礙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經營(應瑞瑤、唐春燕等,2016)。同時合作社成員間的異質性也會強化農戶間資本與勞動的沖突,激發內部矛盾。按股份紅的利益分配形式往往與股份比例密切相關。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發起人持有的股份比例越高,每股分紅的比例也越高(周春芳、包宗順,2010)。在這種利益分配形式下,發起人擁有先天的資金優勢,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極易成為利潤分配的決策者(韓潔、薛桂霞,2007),使資本對勞動的控制問題相對突出。在這種資本分配結構中,分散、規模小的實體成員面臨一個難題:如何有效制衡核心成員,從而保護自身權益,這一問題致使合作社中難以達成“利益共享”以及通過發展合作社扶持中小農戶發展的目的(周春芳、包宗順,2010)。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的大幅擴張,以交易量(額)返還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雙重分配形式依賴于大量普通社員的加入,在利益分配時普通社員的談判力量與之增強,兼顧了生產者和投資者利益(蔡榮、韓洪云,2012)。雙重分配形式有一共同特征:即普通成員對自身的利益越了解,維權意識越強,越有利于實現利益。但在實踐過程中,絕大多數社員教育水平低下,接觸信息和可利用資源渠道有限,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足,這讓“搭便車”行為與集體行動困境問題在該形式中相伴而生(肖云、陳濤等,2012)。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保障機制研究分析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有利益保障機制作為堅強后盾,其初衷是保護農業生產者的個體利益,目的是防止資本集中損害民主,可以劃分為內部保障機制和外部保障機制。
(一)內部保障機制
1. 治理保障機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是一種制度安排,在特定的產權制度下,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間主體相互權利和利益關系聯系起來并加以規范。在內部管理中要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組織結構包括理事會、監事會、社員大會(苑鵬,2007)。日常管理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定期開展三會,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各司其職,管理決策時實行“一人一票”制于“一股一票”相結合,財務定期公開。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民主治理的顯著特征。而現如今,大規模的存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機制的不規范引發的代理問題,其表現形式為:核心社員對普通社員利益的剝奪以及合作社產權模糊導致的機會主義風險(馬彥麗、孟彩英,2008;Cook and Burress,2009),這將直接影響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生存。
2. 監督保障機制
內部監督指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中,由內部建立,負責監督社內有關事項,一般由監事會擔任此職。用于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防止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層濫用職權,以此損害社員利益。社員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監督,主要途徑是通過社員大會來行使監督權,若現有途徑,如行使自身監督權已無法改變現狀時,可通過“用腳投票”——退社來行使監督權。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社員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表決機制了解程度較低且參加民主決策管理的意識較弱,使得社員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比較被動(鮑憶晨,2020)。而我國農村長期處于“熟人社會”的環境下,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監督機制大多依附于信任體系,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存在導致內部監管失效,形成惡性循環,使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走向低效市場(羅必良,2007)。
3. 評價保障機制
內部評價機制是指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堅持社員大會的最高決策權,促使代理人主動地去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效率,將社員的利益需求作為首要條件。既要講究“效率”又要兼顧公平,真正落實到社員手中,實行多元化的機制。例如建議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工資和貢獻相關的激勵機制(張瀅,2011),協同發力保障利益分配均衡,去激勵社員高質高效地完成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所分配的各項事物,有效快速協調“能人”治社與民主管理。 但在現實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度與機制整合的迫切性考慮不足。例如激勵機制相對單一,“能人”治社的激勵機制更是一片空白;現有的激勵手段缺乏吸引力等(鮑憶晨,2020)。
(二)外部保障機制
外部保障保障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價值創造、利益分配,服務與利益聯結機制,都離不開外部保障這一重要因素的支持。主要分為補償保障機制和監督保障機制。
1. 補償保障機制
補償機制是指政府在財政、稅收等多領域給予合作社的支持或優惠。多年來,黨和政府始對“三農”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注,不斷出臺強農惠農政策。一方面是財政支持,主要采取項目資助形式。當前,增強合作社內生發展動力,提升其增收能力,發揮其示范效應是獲得項目經費的基礎。從實行情況來看,盡管法律明確了合作社的財政政策,但缺乏具體的配套措施和執行細節,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苑鵬,2009);另一方面是稅收優惠,在引導合作社規范財務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所得稅、增值稅、印花稅等組合稅收優惠制度。遺憾的是,不規范行為違背了“普惠性”原則,由于國家級稅收優惠法律的缺失及優惠力度與幅度過小過窄,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未能享受到稅收減免政策,嚴重限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自主發展(鐘廣池,2010)。
2. 監督保障機制
外部監督主要是來自農業農村管理部門、鄉村振興部門和財政部門等,通過相關部門的分工合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業服務進行監督和指導(林星、吳春梅,2017)。為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我國明確了不同部門的監管權責,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外部審計制度,健全了有效的、多層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外部監督體系。但往往外部監督體系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趨向并非一致(胡聯、盧楊等,2020),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控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精英農戶并沒有被束縛,反而以其優勢地位掠奪性地攫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的收益,普通成員的利益被擠壓,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違背了“利益共享”的原則。這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受到重大影響。同時,農業農村管理部門作為監督管理主體,應肩負起引領與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責任,并通過悉心引導,大力支持,有效服務等方式給予大力支持。
五、優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的展望
綜上所述,鑒于利益聯結機制仍然存在著諸多方面的不足,所以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當中,導致了農戶增收能力有限、內部剝奪、監管不力等問題,因此,應該在利益創造機制上,為了保證合作成員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需要構建完整的利益創造機制來保障雙方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與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構建有效利益約束機制等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小農戶密切利益關聯,為維護小農戶的權益提供扎實支持。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內部交流平臺,如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及時發現社員的需求,提供精準的資源支持,緊跟時事繼續優化。農民自身要提高自我意識培養能力,積極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相關知識學習和實踐培訓,切實提高農民自主組織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和能力。拓寬農戶信息獲取渠道,加快信息流通,實現信息的時效性,同時降低信息搜索、市場了解和業務配對的成本,讓農戶獲得更多“實惠”,且落在“正確的位置”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本報酬有限”和“按惠顧額返還”的原則。
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能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關鍵是看它所采取的利益分配機制能不能做到公平合理,這是因為利益聯結方式只有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在我國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社員之間互相拖欠股金、分配不公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沒有一套規范、高效的利益分配制度。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員的利益訴求,指導合作社建立健全社員股金制度來推動合作社發展,避免資金大戶控制,確保各個社員都擁有話語權,使社員能夠獲得多種合作利潤,共享利益,各項利益需求得到滿足。
鼓勵農民為保護合作社貢獻自身力量,形成利益共同體發展的良性發展機制。另外,企業和農戶均具有鮮明的資源共享特征,開展利潤共享是一種合理選擇。所以農業產業化利益分享機制應建立在農戶與政府博弈均衡的基礎上,不能單純把兩者割裂開來思考。只有當農民的身份與地位被及時改變時,才能夠使其在分配的過程當中獲取較大的收益,進而保證農業產業化能夠迅速地發展。為此,政府應該制定出合理、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激勵與引導,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主要責任主體,政府部門應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需求的滿足和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經營的大力支持。
在利益保障機制上,為了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運轉,必須實現內外聯動,以確保其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有效的治理和監督,以保障其運營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首先,應對內成立社員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等管理機構,同時要成立財務、銷售及審計等諸多管理部門來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從而保證各部門規章制度清晰。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導人及管理層加強培訓,強化他們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度的認知和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利益意識,培養具有豐富合作意識和奉獻精神的致富帶頭人。普通社員同時在社員大會中要積極發言,打開監督管理的窗口,拓寬信息共享渠道,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透明度。其次,外部環境應準確定位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對象,從農民專業合作社需求出發,創新合作聯結機制,加強產業技術合作,著重引導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能力,從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創造高質量參與機會和保障共同利益。
參考文獻:
[1]羅干.決勝攻堅階段農民合作社精準扶貧的困境和出路[J].農業經濟問題,2020(11):55-64.
[2]張延龍.信任困境、合作機制與“資產收益扶貧”產業組織發展——一個農業龍頭企業垂直解體過程中的策略與實踐[J].中國農村經濟,2019(10):81-97.
[3]鐘真,涂圣偉,張照新.緊密型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J].改革,2021(04):107-120.
[4]吳彬,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益貧性及其機制[J].農村經濟,2009(03):115-117.
[5]李佳,鄭曄.鄉村精英、社會資本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走向[J].社會科學研究,2008(02):82-85.
[6]苑鵬.中國特色的農民合作社制度的變異現象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3(03):40-46+91-92.
[7]鄧衡山,王文爛.合作社的本質規定與現實檢視——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農民合作社?[J].中國農村經濟,2014(07):15-26+38.
[8]何宇鵬,武舜臣.連接就是賦能: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19(06):28-37.
[9]堵維君.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山西農經,2021(24):89-90+190.
[10]鄧衡山,徐志剛,應瑞瑤,廖小靜.真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何在中國難尋?——一個框架性解釋與經驗事實[J].中國農村觀察,2016(04):72-83+96-97.
[11]張曉山.創新農業基本經營制度 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經濟問題,2006(08):5-9.
[12]廖祖君,趙璐,凌渝智.公司領辦型合作社發展研究——邛崍市金利豬業專業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農村經濟,2008(10):119-121.
[13]仝志輝,樓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中國合作經濟,2010(04):60-61.
[14]孟飛.農村大戶領辦合作社:生成、影響及其規制[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09):71-79+111.
[15]閻光耀,王立,申世園.“龍頭帶動型”農業經營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策略[J].價值工程,2016(19):36-38.
[16]苑鵬.“公司+合作社+農戶”下的四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析——從農戶福利改善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3(04):71-78.
[17]鄧輝,郭碧君.民族旅游村寨精準扶貧的產業形態與經營模式——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區兩個典型民族旅游村寨的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20,40(06):135-142.
[18]楊青松.黨支部與合作社如何實現對接共振——記山東省昌樂縣庵上湖村“黨支部 + 合作社 ”模式[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5,72(05):42-43.
[19]許鵬宇,吳永常,吳圣,等.以“支部+”平臺為核心的農村利益聯結機制研究以江蘇省句容市唐陵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8(29):157-164.
[20]田鵬,陳紹軍.“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運作機制分析——基于新經濟社會學的視角[J].農業經濟,2016(06):15-17.
[21]尤琳,魏日盛.“村黨支部+合作社”產業扶貧模式:運行成效、實踐困境與政策建議[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1):1-10.
[22]蔡榮,韓洪云.農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決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山東省蘋果種植戶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2(05):32-40+95.
[23]韓潔,薛桂霞.農民專業合作社利潤分配機制研究——以浙江省臨海市翼龍農產品合作社為案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7(S1):148-152.
[24]應瑞瑤,唐春燕,鄧衡山,徐志剛.成員異質性、合作博弈與利益分配——一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機制安排的經濟解釋[J].財貿研究,2016,27(03):72-79.
[25]周春芳,包宗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權結構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06):14-18+23.
[26]肖云,陳濤,朱治菊.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搭便車”現象探究——基于公共治理的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12(05):47-53+95-96.
[27]苑鵬.合作社與股份公司的區別與聯系[J].教學與研究,2007(01):13-17.
[28]馬彥麗,孟彩英.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重委托—代理關系——兼論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08(05):55-60+111.
[29]鮑憶晨.蘇州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30]羅必良.農民合作組織:偷懶、監督及其保障機制[J].中國農村觀察,2007(02):26-37.
[31]張瀅.農民專業合作社風險識別與治理機制——兩種基本合作社組織模式的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11(12):14-24.
[32]苑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扶持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41):3-11.
[33]鐘廣池.農民專業合作社稅收優惠法律制度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02):135-140.
[34]林星,吳春梅.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治理結構、機制與模式[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06):1052-1058.
[35]胡聯,盧楊,張小雨,王喚明.新形勢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外部監管完善的必要性[J].農業經濟問題,2020(03):71-81.
*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金屬污染耕地多元共治的動力機制構建研究”(2021JJ30365)。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李繼志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