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慶 余彬彬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在道路選擇上,堅持客觀必然性和歷史主體性的統一,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要求;在道路特質上,體現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要求;在道路布局上,彰顯全面性與協調性的統一,符合唯物辯證法聯系觀與系統論的要求;在道路實現上,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規律預存與封閉固化的,它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深入、不斷前進。
關鍵詞: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哲學探析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3-0001-04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體現在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等方面。它不僅破除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固有的發展窠臼,而且為解決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面臨的眾多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體現著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走向,也表現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特有規律,是最適合中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隈R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從道路選擇、道路特質、道路布局和道路實現四個維度深刻分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哲學意蘊,有助于從本質上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何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如何堅定不移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道路選擇: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
向現代化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立足歷史和現實、繼承和發展所做出的道路選擇。中國式發展新道路蘊藏著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意蘊,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道路。它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在黨和人民的歷史自覺和主動作為中不斷發展進步,展現出歷史主體的選擇性。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中國向現代化發展是歷史規律的必然。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人類社會發展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統一的矛盾運動規律。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整體狀況,“為了不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1]由于生產方式不斷發展,人類活動范圍日益增大,民族交往越加普遍,歷史不斷成為世界歷史,走現代化道路便成為歷史必然。另一方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現實張力決定了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笆澜鐨v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盵2]列寧強調,無論何種社會形態,其發展既要經歷一般過程和規律,同時由于各國的復雜性,其社會發展道路又顯示出不同的特征,這是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規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這一規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之路,是基于歷史傳統和自身發展實際的特殊性,并跨越了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獨特道路,因此“中國式”是中國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殊性所在。縱觀歷史,我國的現代化之路從艱難探索到主動引領,始終堅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升經濟發展能力,不斷為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出于這個目的?!盵3]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把握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結構的各要素,并使其發揮交互作用,推動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等文明全面協調發展,開創了“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了西方以資本為核心、無限制追求物質主義的現代文明,打破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悖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向世界人民證明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任何民族和國家都可以從本國實際出發,制定符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歷史主體主動選擇的結果。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規定了發展道路的大致方向,但由于各國歷史文化條件和政治傳統的差異性,其邁向現代化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差異性和多樣性。對于具體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選擇,則依賴于各國歷史主體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情況及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運用程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充分掌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把握時代大局,立足國情和傳統,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歷經百年艱辛開辟出來的適合中國的正確發展之路。堅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離不開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和主體力量——人民群眾??v觀歷史,鴉片戰爭后,為尋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提出各種現代化計劃,但均以失敗告終。在經過實踐的積淀與證明之后,只有歷史和人民選擇的中國共產黨真正肩負起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偉大歷史責任。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憑借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嚴密的組織體系,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制定正確路線和綱領,帶領人民大眾艱苦奮斗,最終推翻三座大山,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的前進方向和命運,開啟了向現代化發展的偉大篇章。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取得了極大成就,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一個政黨都無可比擬和無法替代的。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另一方面,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主體,在社會變革中發揮決定性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立足人民群眾的廣泛實踐,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群眾自覺選擇的必然結果。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力量的支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無法發揮其蘊藏的強大潛力與生機,就不會在今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質呈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中國式的現代化,既在人類現代化發展的一般性軌道上不斷前進,又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開,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殊規律和獨特優勢,蘊含著深刻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辯證意蘊。
其一,作為通往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體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性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彰顯了現代化發展的普遍性特征?,F代化是以工業革命為先導,以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理性化等為主要內容,囊括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革,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4]作為全人類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后來者”,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當然會學習、參考取得一定成就的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呈現出的現代化模式,會經歷人類現代化的一般進程(譬如民主化、產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會面臨這一進程中出現的諸如傳統性與現代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生產效率與社會公平等各種矛盾與問題,這是人類現代化發展所呈現的一般性規律和普遍性特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兩步走”和“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關系”,從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三步走”戰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兩步走”,中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并在市場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不斷展現出現代化發展新特征。其次,中國現代化發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契合現代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是在遵循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條件下結合中國實際不斷發展創造的新道路。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盵5]他把這一共同體稱之為“真正的共同體”,即共產主義社會。在這一社會形態下,生產力高度發達,人同自然、同社會、同自身實現高度和諧,人獲得自由且全面的發展。這不僅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作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此為追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經濟發展層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民主政治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社會發展層面堅持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態保護層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前,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中國共產黨將始終守正創新,團結帶領廣大人民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新局面。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立足自身實際,在“兩個結合”的實踐中形成的,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之處。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不僅僅要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對比傳統現代化模式和西方現代化模式,更要從“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角度來分析。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偉大實踐中,“兩個結合”體現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科學指導思想,體現為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的獨具歷史底蘊的價值理念,更體現為在指導思想和價值理念的科學指引下,有效發掘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優勢,創造人類現代文明新形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皟蓚€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最深刻最根本的歷史經驗,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殊性”所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中國最大的實際,但隨著“兩個結合”的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展現出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偉大藍圖,不斷綻放出屬于東方大國特有的絢麗光芒。在世界范圍內,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破解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先驗邏輯,豐富了世界各國邁向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以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為解決世界普遍性問題提供了全新選擇。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體現人類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定性,堅守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本質規定性,又凸顯“兩個結合”賦予的特殊性,三者辯證統一。我們應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不斷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由特殊到一般”的哲學意義與現實價值。
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謀篇布局:全面性與協調性的統一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復雜龐大且不斷發展變化的系統性工程。中國歷經短短幾十年就在社會各方面取得偉大的變革和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其原因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的謀篇布局。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全面發展、整體推進的謀篇布局,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的觀點。萬事萬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中,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要求堅持聯系的觀點,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起新的聯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蘊藏著這一深刻的哲學底蘊,它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把物質積累看作唯一指標,而把物質生產作為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注重立足整體,強調推動社會各領域、各層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從1954年中國共產黨人首次提出要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這四個領域實現現代化的構想到1964年鄭重提出“四個現代化”即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顯示出我國對現代化發展的認識逐步拓展、提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思路和布局不斷清晰、全面。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到“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新時代的“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道路的謀篇布局越來越全面和完善,并在各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進步,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并聯式”發展,并實現由部分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的轉變。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立足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的緊密聯系,全面、系統地發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力彰顯了聯系觀中關于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拔逦灰惑w”通過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部分的橫向性發展,推動現代化建設整體事業一體化進步;“四個全面”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縱向性展開,不斷發揮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效應?!拔逦灰惑w”和“四個全面”兩者各自內部及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統籌聯動,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全方位、多領域的全面性,在本質上克服了西方以“物”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強大戰略指引和支撐。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注重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這是掌握聯系觀中關于系統優化方法的生動實踐。在馬克思看來,發展實際上是一個由許多要素相互聯系而組成的系統,要使這個系統的功能發揮到最佳程度從而實現最優目標,就必須充分理解掌握系統的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協調優化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部分和各個要素組成了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有機系統,要實現各部分、各領域的井然有序、協調運作、良性互動,就要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協調性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從人同人的關系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特征。在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是挑戰更是機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是解決中國人民關切,更是回應世界人民關切的現代化之路。“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中國方案的提出,有力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注重人與人協調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邏輯。從人同社會的關系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促進物質、精神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這兩大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超越,解決了以“私有制”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金錢至上、精神滑坡等問題。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一方面強調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物質文明建設,鞏固現代化建設的“高樓大廈”;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筑牢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大廈”,實現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從人同自然的關系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區別于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現代化發展思路,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天人合一”,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努力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統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傃灾?,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促進人同人、人同社會、人同自然的協調與全面發展,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過分強調物質主義的單向度發展模式。
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實現方式: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辟和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在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綜合內外因素的新生與重構。中國式現代化,在其選擇、特質、布局和實現方式等方面既閃耀著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又蘊藏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實踐邏輯,在兩者的緊密結合下不斷實現創新發展進步。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實踐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第一的觀點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認識活動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人的正確認識從實踐中來,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目的和歸宿,同時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歷史。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都從現代化實踐中產生,并在現代化實踐中接受檢驗。歷經百年,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目標更清晰、布局更全面、手段更高效。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一全新命題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現代化道路的實踐探索的理論創新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迎來了新的、更加明確的目標任務。中國共產黨將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征程中守正創新、勇毅前行,不斷取得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不斷朝著現代化目標奮力前進。
其二,理論指導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將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走向前進。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檢驗和發展真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利用現代化發展規律改造中國落后實踐的歷史。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局勢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內新特征,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不變”與“變”的歷史方位和歷史坐標,遵循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統籌謀劃,適時調整其戰略布局和發展理念,敢于實踐,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經濟建設上,中國式現代化努力實現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緊密結合,實現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在政治和社會建設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不斷發展中實現政治體制改革的穩步前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斷顯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生態保護上,始終堅持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兩山論”,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總之,越來越多的富有創新性和中國氣派的原創性理念和方案在中國土地乃至世界大地上“生根開花”,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注入強大的動能和活力,也為世界現代化發展增添生機,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中國氣度和中國特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斷向前發展。
五、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從哲學角度理解,關鍵在于它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蘊藏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光芒。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哲學意蘊體現在四個維度:首先,在道路選擇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它體現了客觀必然性和主體選擇性的辯證統一;其次,在道路特質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彰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它堅持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共性與中國發展的個性的辯證統一;再次,在道路布局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符合唯物辯證法聯系觀與系統論的要求,凸顯了現代化發展全面性與協調性的有機統一;最后,在道路實現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斷彰顯著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價值意蘊。
在新的歷史時期,走實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中國自身發展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將科學社會主義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在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對全人類發展進步而言,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為世界各國和人民提供了一條有別于西方發展模式的全新道路選擇,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將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全體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展現出偉大的光明前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
[2]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4.
[3]習近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