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謝羽 徐娟芬 劉秋慶
摘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推力之一。本文從浙江鄉村文旅發展的現狀與主要問題出發,以現有鄉村建設發展缺乏文化韻味為切入點,對浙江省內鄉村文旅發展中如何體現地方稻作文化特色,突出當地獨特的稻作文化氛圍和地域風格進行研究,以期為浙江鄉村文旅的發展提供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 稻作文化;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浙江嘉興
中圖分類號 F592.7;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7-0161-04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對鄉村振興的認識與實踐一直在不斷地深入。在國家戰略規劃引導下,各地鄉村旅游產業迅速崛起。地方政府和職能機構對鄉村文旅內涵特征的認識、農文旅的融合、相關人才的支撐,這3個因素對鄉村旅游發展都至關重要。針對以上3個因素,本研究從多角度展開探究來尋找促進浙江省鄉村文旅發展的路徑。首先,從浙江鄉村發展歷史出發,了解鄉村文化旅游建設現狀,發現其目前存在的問題。其次,通過了解浙江稻作文化資源和稻作文化在部分鄉村文旅發展情況,證實以稻作文化促進鄉村文旅發展的可行性。再次,將兩者相結合,探討稻作文化融入鄉村文旅發展的策略。旨在促進浙江地區稻作文化發展,提升鄉村地區經濟效益,推動鄉村文旅發展。
1 浙江省鄉村文化旅游建設現狀
1.1 浙江鄉村發展歷史與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浙江也從土地資源不足的省份躍升為經濟大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均居全國前列。然而,21世紀初浙江的總體小康社會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這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為了擺脫貧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并付出了水臟、荒山和垃圾堆的代價。2003年,浙江省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1]。具體目標:2003—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1 000個以上、完成村莊整治10 000個左右;2008—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為重點,從源頭上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2013—2015年,全省70%的縣達到“美麗鄉村”目標。2017年底,浙江省累計投入資金超過2 000億元,約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占浙江省建制村總數的97%,這為浙江鄉村旅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1.2 浙江鄉村旅游的建設與發展
浙江省鄉村旅游建設以來,既以鄉村自然環境和當地文化資源為基礎,又根據實際情況充分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和政策,形成了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強大合力。各地還結合“美麗鄉村”“生態文明”“特色小鎮”“風貌小鎮”等多層次規劃,制定相關鄉村旅游規劃,確保鄉村旅游科學發展。例如,舟山嵊泗花鳥村,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中國的圣托里尼”;湖州安吉層巒疊嶂、翠竹綿延,被評為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衢州江山大陳村有歷史文明沉淀的古村落;臺州仙居下葉村有民宿特色小鎮;等。
2 浙江鄉村文旅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對鄉村文旅內涵特征認識不足
盡管浙江農村文旅產業發展迅猛,然而農村文旅具有復雜性和復合性,一些地方政府和本地職能部門、居民對鄉村文旅的內涵特征等缺乏認識。很多農村文旅產品特征不突出、缺乏傳統文化韻味,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一些鄉村地區的鄉村文旅就是農家樂、采摘等簡單活動,導致農村文旅項目少了文化傳承性、地域差異性,成了城市化農村,缺少創造性的農村旅游產品。在鄉村中也有很多的現代住宅、歐式別墅等等。這與田園風光、自然為主的農村環境大相徑庭。
2.2 鄉村旅游發展農文旅融合度不夠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旅游業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發展質量同步提高,發展環境明顯優化。然而,在“十四五”期間,新冠肺炎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導致全球旅游業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將對旅游發展模式的轉變產生一定影響[3]。與此同時,一些結構性、制度性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業、文化和旅游業的融合還不夠,旅游質量需要提高就是其中之一。
2.3 鄉村旅游人才支撐缺乏
鄉村旅游多是在自然開發的基礎上形成的,經營者多為當地居民,其在文化水平和經營理念上存在局限性,對鄉村旅游沒有全面的認識,導致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缺乏規范化和創新能力。一些高等院校雖開設了旅游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等旅游人才培養相關專業,但高校畢業的旅游人才看不到行業的前景,很少有考慮從事鄉村旅游的工作[4]。鄉村旅游缺乏懂商業、懂管理、懂營銷、懂銷售的專業人才或復合型人才,阻礙了鄉村旅游的推廣和發展。
3 浙江地區的稻作文化資源
3.1 稻作文化的主要內容
稻作文化是指由稻作生產創造出來的物品和形成的生活方式構成的特有的社會生活和民俗事象。稻作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斷相互滲透,成就了稻作特色的文化形態。在稻作文化發展的漫長歷史中,由于稻作生產的影響,浙江地區的稻作禮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方性節日、節氣,如稻生日、稻花會、立夏、立秋等;此外,在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都獨具稻鄉色彩,這些都是稻作文化的傳承[5]。
3.2 稻作文化的表現形式
浙江地區稻作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形式:一是以展示稻作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各種節日、節慶活動。例如,第一個專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從2018年起,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為激發廣大農民的熱情,提升榮譽感、幸福感,展現鄉村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弘揚中國自古以來流傳的稻作文化傳統。在這一天,浙江鄉村各地都會舉辦能夠彰顯當地農業特色的活動,以展現農民樸實的面貌,以活動傳達生活之美,以藝術弘揚稻作文化。
二是與稻谷春耕秋收直接相關的各種農事活動。在浙江金華,舊時一年祭拜田公田婆至少有3次,第1次在清明后下谷種前擇吉日祭祀。祭者手拿一帖黃紙和三柱香,站在秧田下水口的田壟上,面向田畈祈禱田公田婆保佑秧苗茁壯。第2次是在“開秧門”前,焚香燒紙,也叫“祭五谷神”。第3次在開鐮前,稱“摘二穗黃谷”。
三是由稻作文化習俗衍生出的農閑娛樂活動。每年春秋兩季的“做社”活動,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每當這時都會舉行唱社書、演社戲等祭祀慶典活動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在科學意義上,“做社”這一習俗是在向我們傳達稻作管理技術的原始信息,如今提倡科學種田,絕大多數農民早已不再信奉神明,但是“做社”這一習俗保留了下來。經過不斷發展演變,在科學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淘洗下,原先附著于“做社”活動的封建迷信色彩大大削弱,僅保留了部分形式上的傳承,以此類形式傳達出的民間藝術氛圍大為增強,年輕一代的人們早已把這類活動當成一種農閑季節的休閑娛樂活動。
這些具有濃郁江南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節日,在如今流行國風國潮,強調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今天,極具開發價值,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3.3 稻作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浙江省鄉村振興條例》第三十條明確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村民委員會依法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利用,支持非物質文化及其相關資料和實物的普查、收集和整理,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日民俗活動,傳承和發展特色鄉村文化。
目前,浙江省共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2個,總數居全國第一。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亞洲唯一入選的農業系統;2015年,距今1 000多年歷史的“云和梯田農業系統”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7年,“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寧波黃古林藺草—水稻輪作系統”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年新石器時代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深入挖掘與利用浙江省以“上山”為源頭的稻作文化資源,對于推進新時代文化浙江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4 稻作文化融入鄉村文旅發展的策略
4.1 認識鄉村文旅的新內涵
鄉村文化旅游的過程是游客體驗鄉村文化內涵的過程,它具有超脫的文化感,使游客獲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的旅游體驗。這是鄉村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稻作文化旅游可以調節人們的情緒[6]。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它能更自然、健康地進入游客的心靈,能更好地讓大多數游客體驗深度旅游。
4.2 加強鄉村農文旅融合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們對鄉村旅游的需求逐漸由身體享樂為主演變為精神追求為主,而鄉村文旅發展的主要載體是農村,因此鄉村旅游和尋常旅游景點開發情況不一樣,不僅要拓展旅游資源,還需注重“基于綠水青山,源于鄉土風情”,突出農村載體,加強鄉村農文旅融合豐富內涵。在發展初期,可以由政府協調,搭建合作平臺,使分散的農業發展、文化建設、旅游資源整合,達到共贏。發展中期,結合當地稻作文化優勢與地域特色,引入科學技術,增添互動性和欣賞性,為游客提供更好的體驗,使其對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產生心理認同與情感共鳴。
4.3 優化鄉村文旅人才結構
首先,政府部門和鄉村旅游經營者要就規范化管理達成共識,以組織、規劃、創新帶動鄉村旅游發展進入新階段。對于不少農民對農文旅融合發展還存在一定的不解和疑惑的,要加強組織教育培訓和宣傳引導[7],增強農民主人翁意識,促進其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旅游的規劃建設和農文旅融合開發中,切實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其次,引入專業培訓教育體系,這是真正投入鄉村旅游建設的非專業人士了解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最好機會。此外,自2003年浙江省教改以來,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拓展科學課程教學,這應予以發揚,更重要的是增加農業科技、水稻栽培等方面的針對性、實踐性教學內容。再次,要熟悉“互聯網+鄉村旅游”的模式,掌握網站、公眾號等新的營銷手段,提高服務水平,規范管理。
4.4 稻作文化在嘉興的實踐
在浙江嘉興,早在6 000年前就有了馬家浜稻作文化。現在,嘉興稻作文化與旅行已經緊密相連,在南北湖荊山里可以體驗農耕勞作,在王江涇鎮陶倉能夠看見古糧倉與現代藝術的交融。位于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紅菱村,由稻谷元素抽象而來的“谷粒”站在村口,向廣大游客發出熱情的邀請。近年來,紅菱村以田園風光為基底,以村莊特色為資源,精心布局稻香生活廣場、民宿、農耕文化館、體驗工坊等網紅景點和特色產業,把孝文化、稻作文化等鄉村傳統文化和創新業態相結合,打造“新文化”鄉居田園。紅菱村的“稻香未來村”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將建設現代智慧生態農場、糧食智慧云倉等現代糧食全產業鏈集成創新項目。未來,這里將成為聯動長三角的稻米集散中心,為當地稻米產業補鏈強鏈向好發展注入動力。
5 結語
農文旅融合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浙江省不僅作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的鄉村振興示范省,還擁有得天獨厚的江南地區稻作文化優勢,更應加快鄉村文旅建設,利用“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稻作文化遺址,將稻作文化融入鄉村文旅發展路徑中,推動稻作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亮點,帶動當地、輻射周圍地區發展旅游業及特色農業,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發揚稻作文化。充分凸顯浙江省特色與魅力,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長足的發展空間,為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涌現鮮活的浙江經驗。
6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國浙江“千萬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EB/OL].(2018-09-30)[2022-10-25]. www.gov.vn/xinwen/2018-09/28content_5326133.html.
[2] CTDU中旅聯.作為鄉村旅游的“領頭羊,浙江有何獨特之處?[EB/OL].(2022-02-25)[2022-10-25].http://www.sohv.com/a/525312401_99910212.
[3] 孫吉國.區域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EB/OL].(2021-03-09)[2022-10-25].http://www.yicai.com/news/100972798.html.
[4] 王紅艷.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人才問題研究[J].商業文化,2021(23):20-21.
[5] 羅璇,徐悅.江南稻作文化景觀模式探索——以南京溧水郭興村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1):33-37.
[6] 吳建冰,李作華.稻作文化旅游與旅游發展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8):8757-8758.
[7] 劉重春,汝亦冰.吳江區七都鎮農文旅融合發展探討[J].綠色科技,2020(21):177-178,184.
(責編:何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