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鶴醒
“文藝青年”友人在34歲被裁員了,她當機立斷回了老家。我一度擔心她無法適應家鄉生活,畢竟家鄉不像上海,有著看不完的展覽和話劇。可她似乎十分淡定,每天不是逛公園,就是待書店,過得閑適又悠然。
我好奇友人是如何適應這種翻天覆地的環境變化的。她便向我講起了離開上海之前,在劇院看的最后一場演出。
那場演出名為《就讓我變成一座山》,改編自黑塞的童話《法爾度的故事》:法爾度小鎮來了一個神秘人,能滿足所有人的愿望。小鎮居民紛紛許愿,有的想要一頭漂亮長發,有的想要寬敞的房子,有的想要大把大把的錢等,神秘人挨個滿足了他們的愿望。最后許愿的是一位小提琴手的朋友,小提琴手變成美妙的音樂消失了,他很難過,干脆許愿讓自己變成一座山。
千百年過后,隨著時間的流逝,艷麗的容貌迅速衰老,獲得的財富也隨風而去……小鎮居民無論曾經許下什么愿望,都已經煙消云散,唯有山仍在法爾度小鎮旁。
朋友講到這里,問我:“如果是你,你會許下怎樣的愿望?”
我一時語塞,干脆找來《法爾度的故事》翻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當我們貪婪地許下一個又一個華麗而盛大的心愿,放棄原本擁有的精力、健康、親情時,或許我們的欲望能得到滿足,但在時間面前,一切都太過渺小。如果一切終將化為泡影,我們可以緊握的是什么呢?
“所以……你想要變成一座山嗎?”我沒太明白友人的想法,只能調侃道。
“不,可能……我什么愿望也不會許,”友人說,“其實回了老家,我才發現,重新尋找內心在乎的東西并不難。”
我似乎理解了友人的感受。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對世界觀和價值判斷的思忖日益缺失,很少有人捫心自問,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究竟在追求什么?真正能令生命充盈的力量在哪里?
我想起在短視頻平臺上偶然刷到的一個在挪威讀博士的女孩的視頻。她拍攝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的視頻:如何度過北歐漫長而陰冷的冬季,如何獨自面對論文,如何記錄實驗數據,如何輾轉于日常通勤……每一幀畫面都透露著難以言喻的孤寂與克制。評論區里的留言也都是“感到壓抑”“無聊”這類語句。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有趣、搞怪、解壓為主流的短視頻平臺上,女孩看似千篇一律的每日記錄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評論區里開始有人留言“我感受到久違的寧靜”“這是我向往的生活”。而我似乎也從中覓得了些許生活的智慧,那就是真正寶貴的東西從來都是無價的,如自由的心,美好的理想,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性格,觸手可及的情感……
或許,我們能緊握的、珍視的,從來都不是臆想中光鮮亮麗的遠方,而是身邊看似稀松平常的“小確幸”啊。
我想我不需要讀完《法爾度的故事》了。后來,友人告訴了我《法爾度的故事》劇場版的結局:山立在那兒,時間久遠到那個人已經忘記自己當初為何變成一座山。突然有一天,山聽到熟悉的小提琴手朋友的音樂聲,才想起自己變成山的緣由。這時,神秘人再度出現,允許山再許一個愿望。最后一個愿望被許下后,山崩地裂,海水彌漫,法爾度小鎮徹底消失了。
山許的愿望是,我想變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