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邪
“如果我沒有上過大學,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這是近期網絡正熱的“孔乙己文學”,也是一部分年輕人在經歷各種不盡如人意后,發出的另類感慨。
魯迅先生筆力千鈞,令《孔乙己》穿越百年,折射出當下部分年輕人的處境,從而引發普遍共情。在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長衫表明他的身份,站著喝酒又暴露他手頭拮據。這樣一個矛盾體并未憑借自身的“學歷”優勢換得一席之地,于是他和他的長衫徹底淪為眾人的笑話。
反觀當下的“孔乙己文學”,這種學歷與成就之間的轉化錯位比比皆是。網友將孔乙己的形象與自身境遇“掛鉤”,發出種種感慨。然而,令“孔乙己們”成為眾人笑話的,真的是那一身象征學歷和身份的長衫嗎?
某君留學歸來,帶著滿腔熱血投身熱愛的事業,受聘于當地一家不錯的設計公司。起初,他確實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價值,但久而久之,隨著公司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該君除了資歷加深,實力未獲得更大提高。領導私下約談該君幾次,言外之意乃是請他適當學學新人,引用新的思路與靈感,度過目前故步自封的尷尬期。但某君一律拒絕,覺得自己是海外學成歸來的人,視野與格局均屬上乘,不該屈身取經。后來,因為墨守成規的工作態度和落后的業務能力,某君最后只得從競爭殘酷的公司逃到別處。
在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熟稔于心的“之乎者也”并沒有替他撈到半個秀才的身份;在某君的故事中,學歷是敲門磚,也是令他下不來的“高臺”,如果試著做出一點改變,也許會有更好的前途,但他不愿意。從某種意義上講,束縛他們的鐐銬從來不是那套“學歷之衫”,而是自我禁錮、難以自洽的執拗。
夢想常常高于現實,人生境遇不會一帆風順,誠然能夠理解焦慮,但學歷非同“學利”,“成功”從來不止一種定義。偶爾自嘲無可厚非,但自嘲過后,該是腳踏實地地奔跑。真正的讀書人會清醒、自知、明白身處何處,永不自怨自艾、隨波逐流。
不久前,我看見為公司送餐的外賣小哥在樹蔭下看英文版原著,才得知他原來曾在名牌大學就讀。“別看我現在送外賣,心里總想著哪天攢夠錢能出國走走呢。”他自嘲道。后來我得知,小哥因病肄業,一腔熱血來本市打拼,起初因為要求過高,處處碰壁,久而久之,干脆將期望降低,找了份門檻不高的工作,也曾在別人嘲笑“大學畢業給人送外賣”時,想找個地縫鉆進去。“而后想想,大家都是普通人,在哪里都是為家庭、為社會帶來價值,與其執著于一紙文憑,不如在安身立命的同時,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他說。
你看,同樣是讀書人,也許某一時刻,在外賣小哥身上也曾投射過孔乙己的影子,但無論如何,他在不斷夯實基礎,隨時為新的生活做準備。
或許在現在的語境中,“知識改變命運”中的篤定已不再,但絕不該放棄“知識拓展眼界”的可能。真正的讀書人,應當既有穿得長衫的本事,又具備脫下長衫的格局。倘若面對自我設定之外的人生無法自洽,錯將“高開低走”的“長衫之鍋”甩給學歷,那才是真正可悲的“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