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煜
有些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有“拖延癥”的,從秋天到冬天一直推遲筑巢的寒號鳥,喊著“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的經典口號;羊圈破了窟窿不及時修補的牧羊人,導致接連丟羊;驕傲自大,中途去睡覺的兔子,最終輸掉了龜兔比賽。
生活中,面對類似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很多人都有寓言中主人公這樣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因此他們很羨慕那些可以在截止日期前早早完成任務的人。那你聽說過“提前癥”嗎?
“提前癥”于2014年被首次發現并命名,這個詞的出現源于一個有趣的實驗。科學家在一條小巷的左邊和右邊放置了兩個水桶,兩只水桶距離終點的距離不同,且它們的重量也不同。參加實驗的人需要從起點出發,任選一只水桶提到終點。通過觀察實驗過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部分人在看到離自己最近的第一個水桶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拎起它走向終點,而不選擇那只離終點更近的、重量可能更輕的水桶。也就是說,這些人寧可耗費更大的體力,提著更重的水桶走更遠的路,也不會仔細考慮第二只桶的具體情況。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行為呢?科學家采訪了如此選擇的實驗對象,發現他們給出的答案幾乎都一樣,那就是先拿了水桶,就可以更早減輕思想負擔,并且他們無一例外都對額外耗費的體力并不在意。這一類人被稱為“提前癥”人群,他們總是喜歡在剛接收到任務的時候就迅速著手去做,早早完成任務。即使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他們也絕不能接受拖延一刻。
試想一下,如果寒號鳥不拖延,早早去筑巢;如果牧羊人不拖延,早早去補洞;如果兔子不拖延,早早去奔跑,它們就會擺脫寓言故事里的悲慘結局,逆轉成為人生贏家嗎?聽起來既自律又高效的“提前癥”似乎是一種完美的行為模式。
然而,事情遠遠沒有這么簡單。雖然“提前癥”的人群總是給人胸有成竹的感覺。但事實上,研究表明,“提前癥”的人可能更焦慮。趕火車時,他們總要提前幾個小時到達,即使需要在車站等很久,白白浪費時間;下周五需要提交的報告,他們在接到任務當天就熬夜完成;團隊合作的時候,他們率先完成任務,然后去催促同事。事事都要搶時間,讓“提前癥”的人比“拖延癥”的人更加焦慮。
其實,“提前癥”的本質并非是對做事效率和速度的追求,而是因為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容量小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一個個任務就好像電腦文件一樣會占據大腦的內存,我們迫切地提前完成任務,往往是因為無法忍受工作記憶在腦海中長時間的滯留。為了減輕心理壓力,“提前癥”人群會選擇盡早卸下認知負擔,就像電腦清除緩存一樣,完成任務就意味著結束和刪除,最重要的目的是擺脫思想負擔,釋放大腦的儲存,盡快完成當下的任務。因此,即使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也并不在意。
如此看來,“提前癥”并不等于高效率,有時候反而會浪費時間。真正的高效是在不同的情況下認真思考,做出更合理的選擇,而不是為了盡早完成而完成。如果說拖延癥是“行動上的懶人”,那“提前癥”更像是“行動上的巨人,思想上的懶人”。
歸根到底,有“提前癥”的人總以為迅速完成當下的任務就可以釋放焦慮,然而事實是,一個任務完成后,就會迎來下一個任務,一個難題解決后,另一個難題又會不請自來,任務和難題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正因如此,也許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像一只永遠轉動的陀螺,陷入忙碌的循環。
不過,別擔心,如果你也有“提前癥”,你可以在口袋里揣一塊大大的巧克力,把接下來要完成的復雜任務看作這一大塊美味的巧克力,然后把整個任務拆分成許多個小任務,完成一個就掰下一小塊巧克力獎勵自己,獲得及時的滿足和階段性的安慰,穩定自己的情緒。
其實,無論是拖延癥,還是“提前癥”,都是人們為應對接踵而來的任務帶來的焦慮感所建立的一種防御機制。它們很常見,也并不可怕,我們只需要把握其中的微妙平衡,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一切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