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我是天天在做‘芝麻大的事。”王芝文拿自己的名字打趣道。可就是這“芝麻大的事”令他成為陶瓷微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唯一傳承人。
王芝文從小就愛好書法和美術,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對古代經典著作頗有探究的興趣。20世紀80年代,他從美術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陶瓷廠負責陶瓷設計。說起與陶瓷微書結緣,王芝文稱自己“從小就有顆喜歡古董的心”。
由于喜歡書法,王芝文從小對中國古代微書工藝很感興趣,但古人多將微書寫于布、絹或紙上,不易保存。他想,能不能將微書寫在陶瓷上呢?心動不如行動,那就試試吧。很快,他在陶瓷上寫的字越來越小,小到別人認不出來,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選擇這條路,基本就是與寂寞結緣。”王芝文說。自從開始創作陶瓷微書,他放棄了業余愛好,甚至沒看過一集電視連續劇。剛開始,王芝文的創作條件非常艱苦,盛夏天氣炎熱,蚊蟲橫飛,又沒有空調。在陶瓷上寫那么小的字,王芝文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兩忘,且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往往結束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
陶瓷又不同于其他材質,要經過燒制才能完成。每一件陶瓷微書作品都需要經過3次燒制,燒制過程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因此每一件作品背后往往都有無數次失敗的嘗試。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辦前,王芝文應邀制作一件《三虎圖》的陶瓷微書作品參展。8個月過去,前兩次燒制都順利完成,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燒制時,作品出爐時意外出現了一條小裂縫。“當時簡直是心在滴血!”王芝文說。最后,他只好臨時換了另外一件作品去參展。
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除了在微書材質上有所創新外,還在書寫風格上獨樹一幟。他說:“我把微書在陶瓷上寫成畫,使它既是書法,又是繪畫。”陶瓷微書作品遠看是一件造型藝術品,近看是一幅畫,拿放大鏡細看,才能看出畫里密密麻麻的漢字,可謂集詩、書、畫、瓷為一體。因此,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
多年來,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先后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金獎三十多項,其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國志》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榮。王芝文歷時7年創作才完成陶瓷箭筒,這件作品高85厘米,直徑29厘米,他在箭筒的外壁寫下整部《三國志》,一共35萬多個繁體字,真是讓人“嘆微觀止”。
2014年,陶瓷微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特殊之處在于,王芝文既是它的創造者,又是唯一的傳承人,他“一個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然而,這也是王芝文最擔心的事,他不想陶瓷微書成為一個人的藝術。
王芝文從藝30年,他總結出要想做好陶瓷微書的幾大要素,并認為這些要素缺一不可。比如,身體條件、心理素質、書法功底、美術基礎、古文素養、陶瓷知識等。因為有如此高的門檻,所以才使不少學徒知難而退。事實上,對陶瓷微書感興趣、想學的人不少,但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在他所有的學徒中,目前沒有一人能出師。
現在,王芝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傳播陶瓷微書這項技藝上,他的作品也不斷走出廣東,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大展館展出。他希望將陶瓷微書這一藝術瑰寶傳播到更多的地方,能有更多的人繼承這門技藝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