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在皖北鄉間,一處宅子荒廢久了,總會在院子里或屋腳墻角處生出許多楮蓬。
楮蓬,在我的家鄉有一個俗稱——楮撲棱子。撲棱散漫,足見其無人問津的生存狀態。
楮蓬多半是多枝干生長,亂糟糟的一蓬,葉子闊大,葉面有粗糙的磨砂感,摸起來感覺毛茸茸的。若是在春日,尤其是春深,楮蓬之下會生出許多花,稱為“楮卜揪”。在我的家鄉,“卜揪”的寓意是一嘟嚕一嘟嚕的垂墜之花。楮卜揪呈青碧色,表面有穗狀的顆粒感,樣子不起眼,卻是一道好菜。春日清晨,從楮蓬上摘下楮卜揪,擇凈,洗凈,拌了面,上屜蒸,而后淋上蒜汁、麻油,便成了菜肴,常見于春日農家的餐桌上。由于味道鮮美,近些年,楮卜揪在菜市場也變得常見了,逐漸出現在城市人的餐桌上。畢竟美味不分城鄉,好吃的東西到處都受人待見。
到了四月初五月末,楮蓬之下,楮卜揪落盡,會生出許多通紅的楮實。楮實是楮樹的果子,也被稱為“楮桃”。小時候,如我一樣的鄉間少年常常摘楮實吃。楮實呈圓球狀,外面是紅色表皮,果肉異常鮮甜。做中醫的父親說,楮樹通身是寶,楮葉可以連著葉梗掐下來,斷口處會冒出白色的乳液,似楮樹的血液,抹在人的濕疹處,可以治療皮癬。
我家隔壁有一戶常到東北跑藥材生意的鄰居,后來在城市安了家,鄉下的家少有人照顧,院子里生出許多楮蓬,很是寥落。他家院墻塌掉一角,我常通過那一角看楮蓬,人與植物到底還是親昵的。
寥落是一種美學嗎?
《十五從軍征》里前幾句描述的“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顯然不是,后面緊跟著“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就有了一些人間煙火的意思。國破家亡,無所歸止?再荒廢的、再寥落的景象,也有它可以汲取的東西。我沒有歌頌荒廢或苦難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在寥落的景象中,幸好能找到一些楮蓬,讓我們可以回憶往昔,滋養今夕。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我突然想起在皖北,現在誰家孩子頑皮,仍被形容成“旅孩子”,即荒山漫野中無人管教、野蠻生長的少年——好似那院落中的一叢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