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睿
“密集恐懼癥”這個詞是2005年一個名叫露易絲的愛爾蘭網友首次提出來的。“密集恐懼癥”源于對孔洞的恐懼,這種恐懼是由特定的視覺刺激產生的,當密集恐懼癥者看到一些具有密集孔洞結構的物品(尤其是這些密集孔洞出現在人體皮膚上時),會產生難以言喻的厭惡情緒,甚至會引發偏頭疼等癥狀。這是為什么呢?
2009年,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阿諾德·威爾金斯教授在課堂上拿出2張圖片,1張是蓮蓬的特寫,1張是許多樹木的風景照,想要測試一下學生對“孔洞”的感受。結果,大部分學生對2張圖反應平平,但有1個學生表示,非常討厭蓮蓬那張圖片。隨后,威爾金斯教授開始探索人們“怕洞”的原因。他和同事夫·科爾進行了一次“蓮蓬攻擊”試驗,他們選取了286位18歲至55歲的成年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195人。結果,其中有10位男性和35位女性對蓮蓬照片很反感。威爾金斯和科爾認為,也許人們反感的不一定是孔洞,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威爾金斯和科爾還做了一項實驗,探究色彩對比度和圖案密集程度是否會影響人們的視覺感受。他們發現,孔洞不是讓人反感的關鍵,強烈的色彩對比和中等密集才是關鍵。
威爾金斯和科爾搜集了76張能引起密集恐懼癥的圖片,和76張不會引起密集恐懼癥的孔洞照片。通過一系列對照分析,他們發現能夠引起密集恐懼反應的圖片在中等范圍的空間頻率上,對比度高于預測值,而對照組的照片則在對比度和空間頻率上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威爾金斯和科爾認為在中等范圍空間頻率具有高對比度的視覺的圖片,能夠引起密集恐懼反應。
一位實驗參與者表示,有毒動物會讓他產生和密集恐懼癥類似的不適感,比如藍環章魚、眼鏡王蛇、巴西游走蛛、石頭魚等。實驗人員研究發現,與無毒的動物相比,有毒動物身上的花紋在中等范圍的空間頻率上具有更高的對比度。
2017年,來自英國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湯姆·庫普弗從達爾文主義的角度探討密集恐懼癥,他認為密集恐懼癥是人們對疾病的一種下意識回避反應。為了驗證這個觀點,他和當時在埃塞克斯大學讀心理學的一位博士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從網上選取了600個人,其中300人有密集恐懼癥,300人沒有密集恐懼癥。他們向兩組實驗對象分別展示了32張圖片,其中8張密集圖案是與疾病相關的,如天花導致的疤痕;8張密集圓形圖案與疾病無關,如蓮蓬、磚塊上的鉆孔等;還有16張圖片與密集恐懼癥無關。
研究表明,與疾病相關的照片會讓所有實驗對象感到不適,而與疾病無關的照片,只有那些密集恐懼癥的實驗對象會感到不適。對于那些與疾病相關的圖案,很多實驗對象都反饋看過后感覺有東西在身上爬。還有實驗對象表示,看過那些照片后,感覺自己全身長滿了洞,以至于忍不住開始撓自己的皮膚,甚至撓出了血。
結合這一實驗結論,湯姆·庫普弗團隊猜測大多數人在實驗過程中產生不適其實不是因為恐懼,而是惡心。這也許說明人們的密集恐懼癥源于人類在自然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趨利避害的反應。這種反應可以讓人類快速意識到危險,從而達到自我保護,讓種族得以延續的目的。
了解密集恐懼癥的成因后,不知是否對你和身邊的朋友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