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之越
“每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都必須在這所大學的視線內經過。在這樣一個校園里,任何有思想的學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的世界里。”這是我在開學典禮上聽到的最浪漫且最真摯的說辭,也是校史館里刻在銅塑上的名言。黃浦江畔的優越地理位置為上海理工大學注入了一絲莊嚴而神秘的色彩,這所辦學文脈源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為近現代工程類行業培養了諸多人才,被譽為“中國制造業黃埔軍校”。
我的高考成績并不理想,起初懷著不滿與不甘來到上海理工大學,對周遭的一切抱有無故的偏見,唯獨音樂堂令我心馳神往。音樂堂是一座與教學樓相鄰的哥特式建筑,一樓是單間琴房,二樓是表演廳,并不對外開放。這棟精致的洋房如避風港,使我“逃避”陌生環境與負面情緒。久而久之,我在“逃避”中收獲充實和安寧,逐漸坦然接受高考的結果。轉變我心態的,帶給我安慰與動力的,正是音樂和時間。
當校園在我心里有了溫度,我便覺得她處處可愛。我身處的軍工路校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東北部,夜晚在宿舍樓頂層的陽臺上眺望,目之所及,可以看到東方明珠塔耀眼的燈光。清晨踏上五食堂旁邊的望江臺,我又可以看到朝陽金色的光束散落在黃浦江的滾滾浪濤中。在這里,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交融。
漫步校園里,我看見橙紅色系的建筑與蔥蘢的草木交相呼應,溢滿青春活力的色彩。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和復興路校區現存1906年至1948年間建造的各類建筑物40余幢,擁有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校區風景亮麗,歐式建筑林立,所以受到許多影視劇組的青睞,一度被學生戲稱“上海拍戲大學”。比如北歐大草坪附近的小洋房是《覺醒年代》中早稻田大學的取景地,《港囧》 《深夜前的五分鐘》等電影及許多青春校園劇也曾來此拍攝。一次次見證著搭好又拆下的影棚后,我心中暗笑,深感自己上了“別人家的大學”。
若要將我心中的母校擬人化,這位以機械、電氣專業見長的理工院校應當是一位冷靜而睿智的學者,而文科出身的我在她身上也尋到了飽含人文魅力的浪漫情懷。也許這聽起來有些反差,但實事求是地講,上海理工大學稱不上是文科學生的沃土,但于我而言,這里孕育著我的文學夢想。
上海理工大學并未單獨設立文學院,由滬江國際教育學院開設文史類選修課程。我選修了詩詞鑒賞課,認識了滬江學院的王老師。正巧那個學期,王老師首次籌辦“滬江杯詩詞大賽”,鼓勵我們踴躍報名。素來喜歡詩詞的我經過緊張上陣的初賽筆試,到從容應對決賽比拼,最終取得二等獎。次年,第二屆“滬江杯詩詞大賽”如期舉辦。我毫不猶豫地再度參賽,并取得一等獎,也因此得到王老師的賞識。彼時,她正在策劃收集全體上海理工大學學生的文學作品,擇優編制成書。她向我約稿時,我既驚喜又忐忑,驚喜是因為我一向熱愛寫作,很感激王老師給我展示文字的機會;忐忑是因為自己高考后便很少再提筆,害怕作品達不到王老師的預期效果。本著嘗試的心態,我投遞了關于詩詞鑒賞的稿件,很榮幸得到王老師的認可。收到400元稿費和那本藍色封面的《上海理工大學學生作品集》時,我心中似有一粒火種開始萌芽。
大二這一年,我開始正式向文學雜志投稿,我不再將課余時光全部用于音樂堂,圖書館成了我的新“營地”。借閱書籍,查找資料,靜心寫作,經歷了20余篇稿件石沉大海之后,我終于迎來第一次過稿。如今想來,在看不到希望的三個月漫長時光里,支撐我堅持寫作的,是王老師的那句“你有在文學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潛力,去試試吧!”
后來,我發覺能夠堅持熱愛文學,是難得且值得驕傲的事情,除了圖書館,綜合樓的教室里、宿舍的小床上,還有北歐大草坪與操場上,都曾留下過我對著屏幕敲下文字的身影。如今,我加入作家協會,也踏入出版傳媒行業,那些最初在母校為夢想發光發熱、小心探索的畫面便成為我的記憶寶藏。
當年,主修會計專業的我按部就班地考研、結課、答辯、畢業。雖然現在工作方向與會計無關,我依然感謝母校四年來對我的錘煉,她教給我的不僅是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知識,還讓我對自己有更深的認知。我在她柔軟的懷抱里自省、嘗試、突破,逐漸探明人生方向。
與母校分別后,我踏上了人生的新旅程。我考入上海大學讀研,雖然學校依舊在上海,但是從上海大學到上海理工大學需要乘坐兩個多小時的地鐵。很多時候,我也想回母校看望老師,或是再吃一碗校門口的辣肉面,可是想到漫長的車程,我始終沒有跨越這36千米的距離。
研二,我開始實習,巧合的是,公司就在上海理工大學附近的商區。面試那天,對周遭環境的熟悉感舒緩了我緊張的心情。如今,我每日走在熟悉的道路上,偶爾會產生時空錯位的奇妙感覺——從前來此是無憂無慮地玩樂,如今則是初入職場的奮斗。某日下班后,我并未匆匆回家,而是決定繞路去看一眼母校。
我坐上59路公交車,那句“下一站:軍工路控江路——上海理工大學”熟悉的報站聲響起,車窗外久違的景象漸次映入眼簾。掛著“老田燒烤”招牌的燒烤店正熱鬧營業,熟悉的阿姨站在插滿糖葫蘆的稻草靶子旁熱情叫賣,繼而是刻著校名的校門。在這只有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里,許多記憶在我腦海中激蕩。比如,我曾和室友在這條路上騎行,上海莫測的天氣突然晴轉暴雨,我們渾身濕透,卻一路歡聲笑語。
一樣是在九月,一樣是晴朗的天氣。五年前的九月于我而言,是開學季,是我與上海理工大學的相遇;如今的九月于我而言,是求職季,是探索,是播種,是期許。每日,我都會貼近上海理工大學,雖然不在她身邊,但是好像能感受到她無聲的支持。
“信義勤愛,思學志遠”這八字校訓,早已被我牢記于心。親愛的母校,好久不見。下次再見。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學會計專業2017級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