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發彬


摘 要:長期以來,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較為突出。本文認為,農村人口占比大幅下降推進了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提高了高價值農業的產量、促進了農村非農化經濟發展、拓寬了農村居民收入渠道,有助于鄉村振興。然而,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大幅減少、勞動力持續老化、城鎮化速度放緩,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空間在下降。為此,本文提出依托供銷社優化農業及相關產業布局、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招商引資、培育差異化的農業農村新業態、補齊城鄉商貿流通短板等建議。
關鍵詞:農村人口;農民工;鄉村振興;城鄉經濟
2022年,我國全年GDP超過121萬億元,折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然而,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是農村發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
長期以來,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較為突出,農民收入提高受到了限制。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約2.1億,戶均經營規模只有7.46畝,在世界上屬于超小耕地規模。因此,從“地”的角度看,農村人口需要從土地上轉移出去,向城鎮流動或就地非農化轉移。
一、農村人口轉移對鄉村振興的影響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就是要利用農業農村現有的資源,發展農業及相關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改變人多地少的農業生產格局是實現產業興旺的前提條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2022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從6.37億下降到4.9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從46.9%下降至34.78%。農村人口占比大幅下降對鄉村振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目前,城市社會經濟競爭激烈,房價高企,而農村人口有宅基地及其他權益保障。因此,很多所謂“零門檻”落戶政策對于吸引農村人口進城落戶的作用有限,他們更希望家中留有一畝三分地作為基本的生活兜底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將農民閑置的土地進行流轉,土地經營規模和機械化水平都能有所提高。截至2022年,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全國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高標準農田具有農田質量高、產出能力高和資源利用效率高的特點,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促進農業經營結構調整,提高高價值農業的產量
城鎮人口的增加,會擴大對農產品商品化的需求。根據城鎮居民需求結構的變化,農產品與農業資源的相對價格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引導農村人力、物力資源在空間上的再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了經濟作物、畜產品和水產品等高價值農業的產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蔬菜播種面積由2012年的3.05億畝上升至2022年的3.35億畝,年均增速0.9%;2022年茶葉產量335萬噸,是2012年的1.87倍;同期,牛奶、肉類和水產品產量分別以年均0.49%、0.96%和1.5%的速度增長,2022年的產量分別達3932萬噸、9227萬噸和6869萬噸。
(三)有利于農村非農化經濟發展
農村不是只有農業,鄉村振興也不是單靠農業去支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18.44萬億元,占GDP的16.05%,同比增長10.5%(未扣除價格因素)。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最高,達45.1%,對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長的拉動率達3.11%;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29.7%和25.2%,對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長的拉動率分別為3.7%和3.69%。由此可見,農村非農化經濟(第二、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經濟拉動作用。農村非農化經濟當中有很多是農產品加工業,它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有效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四)有利于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近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在持續縮小。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45(農村居民收入=1),比2012年下降了0.65。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項構成部分來看,2022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占比最高,達41.96%,是農村居民增收貢獻的大頭;人均經營凈收入、人均財產凈收入和人均轉移凈收入占比分別為34.63%、2.53%和20.88%。這說明通過非農就業,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成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二、農村人口轉移空間下降及其原因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大幅減少
202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共有27879萬人,比2012年減少了11088萬人。這些勞動力大致包括3個部分:一是外出農民工17172萬人,其中有99.5%的人從事非農產業,即17086萬人從事非農產業。二是本地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第三次農業普查顯示,農村就業人員中從事非農產業的比例為8.1%,據此可折算出本地從事非農產業的約有867萬人。三是處于務農和剩余狀態的勞動力。用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去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數量得出約有9926萬人。考慮在理想狀態下,農業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那么以2021年農業占GDP的7.26%這一水平估計從事農業生產實際需要5423萬人。因此,約有4503萬人處于剩余狀態。如表所示,與2012年相比,2021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了7017萬人。
(二)勞動力持續老化加大了農村人口轉移的難度
2021年,我國農村15~64歲勞動人口中,40~64歲勞動人口占比58.87%,比2012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目前,這部分人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和流動人口的主體。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多達不到非農部門的就業要求,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他們向非農部門遷移的難度越來越大。從其中的農民工群體來看,2021年,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41.7歲,相比于2012年提高了4.4歲。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再遠走他鄉。2021年全國農民工數量比2012年增加2990萬人,增量的主要貢獻者是本地農民工,外地農民工10年間僅增加了836萬人。另一方面,目前各行各業失業率偏高,農民工群體更容易受到沖擊。盡管回家種地是一條退路,但是現實情況是,城市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出臺以后,大量宅基地被征收,農民搬進了樓房,失去了繼續務農的條件,即便有地耕作回報率也偏低。
(三)城鎮化的速度在放緩
過去20年,地方政府一方面利用低價的工業用地招商引資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利用相對較高的商住用地土地出讓收入獲得充足的財政資金,然后利用財政資金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居民生活條件,吸引企業和人口不斷流入。如此反復,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做大國民經濟“蛋糕”。但是,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很多傳統工業企業占比較高的區域面臨經濟萎縮的困局,地方政府的財務問題也陸續顯現,導致地方政府以往的運作方式難以為繼。如圖所示,我國城鎮化率2010年出現拐點,年增量從2010年的1.61個百分點下降至2022年的0.5個百分點。因此,利用城鎮化來吸納農村人口轉移處于萎縮狀態。近年來,流入城鎮的農村人口其實并不多,大部分是城鎮之間的人口流動。
總之,受制于上述因素,我國農村人口轉移的空間在下降。除了鼓勵農村人口流動,還應增強農村經濟內生發展動力,深挖細培鄉村振興人才。
三、增強農業及相關產業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
根據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人口從農村向城鎮流動的根本原因在于后者的勞動生產率(如農業增加值/農業勞動力)高于前者。在不同勞動生產率壓力之下,城鎮便形成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由上述分析可知,利用城鎮化吸納農村人口轉移處于萎縮狀態下,應通過鄉村振興增強農業及相關產業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其重點在于提高農業及相關產業的增加值,使城鄉勞動生產率趨于一致。
(一)依托供銷社優化農業及相關產業布局
供銷社擁有下沉至基層的龐大體系,在不斷探索、改革中逐漸形成了以商品流通為核心功能,集生產、加工、信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涉農服務體系。2016年以來,供銷社在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土地服務、技術培訓、電商平臺建設等方面均有一定進展,未來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以供銷社為依托,以廣大零散的農戶為主體,通過資源整合做強以直接使用農林牧漁業產品和依托農林牧漁業資源所衍生出來的二、三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生產、加工、制造、流通、服務等環節,形成向城鎮縱向延伸的產業鏈條,提高生產效率。
(二)充分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招商引資,以中小企業帶動大就業
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有兩個途徑:一是納入城鎮化的軌道,直接參與城鎮化建設;二是在尊重規劃和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鄉村集體土地資源的空間格局,以小面積、低成本的土地來招商引資,讓一部分中小企業落戶農村。這樣既可以充分帶動農村居民就地就近就業,也可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各地根據當地農情特點培育差異化的農業農村新業態
近年來,農村電商、農家樂、預制菜等農業農村新業態盡管在不斷涌現,但同質化現象嚴重,容易陷入“一擁而上”與“一哄而散”的狀態。因此,各地在依托鄉村資源(如田園風光、青山綠水、村落建筑等)進行多功能拓展時要有比較強的市場品牌意識與完善的策劃方案,采取差異化措施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新業態。
(四)補齊城鄉商貿流通短板,為農業及相關產業打開增長空間
商貿流通貫通城鄉、銜接產銷,是影響農業及相關產業增收的核心問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建設現代流通網絡,優化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數字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成更多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這為我國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各地應聚焦補齊城鄉商貿流通短板,用城鄉統籌的思路重視城鄉商貿流通在供應鏈上的相互連接,并從政策、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保障城鄉之間實現商品和要素的雙向自由高效流動。
參考文獻:
[1]司偉.如何理解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N].經濟日報,2023-2-16(10).
[2]黃季焜.加快農村經濟轉型,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共同富裕[J].農業經濟問題,2022(7):4-15.
[3]張紅宇.當前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的四個問題[J].鄉村振興,2020(9):12-15.
[4]劉厚蓮,張剛.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下的農村人口基礎條件研究[J].人口與發展,2021(5):130-139.
[5]彭文生.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6]楊嶸均.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張力、政策梗阻及其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24-32.
[7]向晶,王雅博.“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村人口轉移的思路與建議[J].發展研究,2020(7):16-20.
[8]張興華,熊菊喜.我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與糧食安全[J].改革與戰略,2014(8):61-63.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