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慶

新聞評論是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或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屬于議論文的范疇。簡而言之,新聞評論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
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就是一篇新聞評論。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閱讀一篇新聞評論。
一、把握新聞評論的特點
1.實用文特征。
新聞評論屬于實用類文本,對它的閱讀有別于文學類文本。文學類文本閱讀是鑒賞性的,而實用類文本閱讀是理解性的。閱讀新聞評論,我們無需精細地去分析文本,刻意地探求“內涵”,而要多采用檢視性的閱讀方法,即重點抓標題和導語,著眼于獲取主要信息。
以《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這篇課文為例,第一段引述新聞事件“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再次以隆重的公祭儀式悼念死難同胞”,引出下文評論;第二段列舉全世界媒體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人士的觀點和行為,表明“歷史,不可能被忘卻”這一觀點。通過閱讀標題和第一、二段,我們了解了新聞事件,明確了新聞評論的觀點。
2.議論文特點。
新聞評論屬于議論文范疇,由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組成。除了具備議論文的三要素之外,新聞評論還具有就事論理、新聞性強的特點。只有做到論點鮮明有力,論據準確豐富,論證邏輯嚴密,才能呈現出一篇有深度的新聞評論。如《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這篇新聞評論就圍繞“國家公祭日”這一新聞事件,緊扣“歷史,不可能被忘卻”這一觀點,引述大量新聞事實加以論證,在“南京大屠殺80周年”這一重要歷史節點上,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彰顯中國立場的作用。
3.思想導向強。
新聞評論注重準確性與客觀性,作者的感情傾向往往隱含于字里行間。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區分客觀事實與主觀評價,了解作者的立場與觀點,態度與傾向。如《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中,“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中的“野蠻”,“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中的“慘絕人寰”,“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中的“慘遭殺戮”等,表現了作者對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強烈譴責。作者在新聞評論中宣示觀點,糾正謬誤,引導輿論,有的放矢。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試著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新聞評論的內容,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比較各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評論的角度及所持的觀點有何不同。
二、閱讀新聞評論的方法
1.根據新聞評論的特點,按步驟閱讀。
(1)把握觀點。把握作者的觀點,是閱讀新聞評論最基本的要求。“作者的觀點”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出來的認識和傾向,即作者在文中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喜愛什么、厭惡什么,等等。一般來說,文章的中心論點體現了作者在文章中總的觀點態度,但在行文中,作者可能會引用別人的一些看法,批駁別人的一些觀點。那么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別人的觀點,我們要注意區別和篩選。
(2)把握論據。新聞評論的結構包括三部分——論點、論據和論證;內容也包括三部分——事件、道理和情感。新聞評論在展開論述的時候,常常要舉一些與這個事件相似的例子來增強論證的說服力。新聞評論的作者在引用論據時,往往取材十分廣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在閱讀時,要弄清楚這些論據是如何來證明論點的。
(3)掌握論證方法。掌握了文章的論證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
(4)明確論證方式。新聞評論的論證方式主要有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就是作者針對事物或問題直接闡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駁論就是作者通過反對錯誤觀點,從而樹立自己的觀點。在駁論性的新聞評論中,用到的論證方法還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法和歸謬法等。
(5)理清結構。閱讀新聞評論,必須理清文章的結構。簡單的新聞評論的結構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三段式,即第一段引用已經報道過的新聞,第二段是對這個新聞的評論,第三段得出結論,結構清晰,一目了然;另一種是夾敘夾議式,即一邊截取已經報道過的新聞,一邊進行分析,這樣的結構對事件的闡述更加清晰,事件與評論結合得更加緊密。
(6)品味語言。新聞評論的語言首先要嚴密、準確,除了嚴密的邏輯性外,其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運用得很有分寸,遣詞造句也頗費心思。由于新聞評論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一種文體,因而它的語言往往有鮮明的個性,散發著大眾化語言的氣息,耐人尋味;新聞評論敘議結合,富有文采,或針砭時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針見血;或諷刺社會不良風氣,毫不留情。同學們在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2.辨析新聞評論的類型,分專題閱讀。
(1)“新聞事件”類,包括突發事件和熱門話題,一般會給出一個具體的事件材料,事實較為獨立,事件本身不復雜。閱讀這類新聞評論,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新聞事件的概述手法、對新聞事件涉及主體(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的選擇、對事件矛盾點的把握等。
(2)“社會現象”類,一般是給出一個社會現象或社會思潮,且文中可能存在一個事實為引子。在閱讀這類新聞評論時,我們要重點關注其“升華邏輯”,即如何對事件進行定性,如何將事件上升到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如何凸顯事件的外延性價值,等等。
(3)“形勢政策”類,材料一般是與國家政策、發展戰略或重大活動掛鉤。相對而言,理解這類新聞評論要求我們熟悉相關政策。閱讀時,我們不僅要了解相關政策的具體內容、重點、主體等,也要學習如何從國際、國家、社會等角度發聲。
三、了解新聞評論的作用
1.引導的作用。對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實和重要問題作出分析,為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指明方向。
2.監督作用。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3.表態作用。代表一定的機構、組織對當前重要問題和事件的態度、觀點、看法,可以指導受眾的意見走向、行為走向。
4.深化作用。通過新聞評論的方式對新聞事件發表看法、表明態度、指出癥結、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導社會認識。通過對事實的分析,從思想、政策、理論高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