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社區美育因其開放、不可預見、偶發、漫無目的、沖動等形態與當代藝術的實踐有諸多重疊,相較于目標明確的學校教育而言,它更像是游戲。相較于個體化創作,它觸及到社會、群體、公共空間等諸多問題而將美育引向綜合價值。本文以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師生共創的藝術教育項目為例,淺析社區美育的創作特征及教育轉化。
參與式社區美育項目《來,來?!钒l生在四川美術學院南校門外的餐館街區。項目成員以各自擅長的創作媒介設計兒童藝術工坊課程,邀請餐館、商鋪經營者或員工的孩子,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繪畫與手工實踐,自由發揮想象力,創作出一系列互動共創意義的作品,并在餐館走廊布置出24小時臨時美術館展示。該項目關注教與學如何在“非傳統”的教育空間中開展,探索教與學的行為如何改變了空間原有的人地關系,同時賦予了空間新的內涵和意義。區別于傳統課堂的教育形式,替代性教育旨在提供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環境,呈現一個更為多樣的世界圖景。
作品《回聲海螺》是一場社區藝術療愈項目。項目成員結合自身即將畢業步入社會的茫然處境,思考能否通過藝術來緩解焦慮,社區又能為此注入什么樣的能量。她們聚焦20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試圖讓有一定年齡差的年輕人建立起真實的情感鏈接與信任系統。通過社會招募,引導社區青年通過聚會、參與游戲、互動問答等獲得情緒紓解,以藝術涂鴉行為最終找到情緒出口,獲得正面的情緒能量。療愈中的游戲環節將封閉的個體釋放,通過藝術活動不僅拉近了社區中人與人的關系,也顯出當代年輕人面對普遍性心理問題的勇氣。“游戲”過程中的規則反轉和情緒釋放讓所有人真實觸摸到了藝術的樂趣、能量與價值。
以上兩個藝術項目都通過藝術教育,將美育落實到社群中,體現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理念,是公益性藝術項目的社區試驗。杜威認為傳統的學校與經驗世界是相隔離的,他提出的“學校、家庭、街區”一體化對項目啟發很大。如果說街區的相連打通了物理空間的封閉,那么社區美育則是以藝術之形態打開心理地理界域,建造人與人、人與社群之間更合理的關系。
2022年“空間與地方”社區美育行動計劃展中的作品“流動博物館”,在重慶龍湖U城商業街區實施,小組成員是藝術教育學院綜合藝術系本科學生,作品主體采用“街頭美麗屋”自由組合的結構形式,與小組其他作品組合為一個可移動的裝置,旨在討論社區公共空間建構流動博物館的意義與可行性。嘗試將“博物館”關于“物”的敘事概念與社會交融,實現從個人、家庭向在地空間的藝術流動。巫鴻曾對博物館藏品的完整性提出質疑,他認為“歷史物質性”是一個變化過程,物品的意義在歷史的上下文關系中會不斷轉化,在流轉、收藏和陳列中顯現出變化的生命。從美術史的物延展到社會場景中的物,從凝固的博物館“實物”到流動的生活中的“原物”,原物、原境、使用物的人、人于原境中,這之間豐富的關系是創作小組觀察、研究與實踐的基礎,因為疫情關系,作品的物質收集、轉化基本移挪到虛擬社區,征集到的物的故事更為豐滿,通過捕捉日常之物背后充滿生命力的人,“流轉”出了更多偶然性和豐富意涵。
博物館在人們的常識中是一個固定的建筑,對于普通人而言離日常生活很遠。但是“流動”讓博物館走進社區,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連接和對話的平臺,使人們能夠進入其中參與、分享、交流,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它就像是一個自由的“容器”,不斷收集、展示和討論“物的生命”。結合作品設計出的適合兒童或家庭的公教課程,利用“流動博物館”的臨時空間,可以不受場域限制即時實施,通過教育活動又將藝術的審美、創作的樂趣與大眾分享,實現了從藝術流動到藝術教育的轉化。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