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暢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時間會侵蝕和抹去人類存在的痕跡,但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卻能通過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要求我們要從民族發展的歷史高度審視文藝事業,從人民需求和時代呼喚的背景認識文藝事業,守護深深扎根于人民和腳下這塊土地的文化根脈,肩負起守望民族精神家園的使命。
當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遇到較大的困難和挑戰。一是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較大,互聯網時代,美歐及日韓文化的大量進入,使傳統文化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外來文化,甚至是已經本土化的“娛樂至死”的流行文化,既改變著國人的生活習慣,也改變著觀眾和讀者的文化價值觀、審美觀、民族觀,這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嚴重。二是席卷一切的現代化進程、無孔不入的商業實踐,直接影響到傳統文化的生存根基。隨著時代變遷,農耕文明的產物——中國鄉村的傳統文化遺產正在快速消亡,中華民族的習俗、節日、審美等飛快地被遺忘和拋棄,甚至被各種促銷模式推動的“節日”所取代。三是傳統傳承方式的困境,傳統文化的發展往往以代際傳承為特點、口傳心授為方法,如今這一傳承鏈正在斷裂,年輕一代不愿從事傳統行業,因其封閉性和小眾性,加上相較于其他行業培養周期過長,行外的新鮮血液很難補充進來,隨著老藝人們的不斷逝去,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消失和斷代的危險。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復雜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只能靠勤于實踐、攻堅克難。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調查研究是包括文藝創新在內的一切人類創新的起點,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文藝創作的基本功。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必須堅持攻堅克難,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勇于涉險灘、破難題,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戰勝困難的實際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使調研的過程成為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為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搞好調查研究,才能找到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近幾年河南衛視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蘊頻頻出圈,給我們提供了挖掘和活化傳統文化資源的一個典型調研樣本。從2021年至今,河南衛視先后推出《唐宮夜宴》《清明時節奇妙游》《端午奇妙游》《重陽奇妙游》等文創節目,以“情節短劇+傳統視覺+現代手段”的方式,收獲了如潮好評,系列話題多次登上熱搜,引起文藝界在創作中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熱議。
事實上,利用這一思路來保護、傳承和活化傳統文化,還可以采取“傳統文化+科技”“傳統文化+互動體驗”“傳統文化+科普教育”“傳統文化+設計”“傳統文化+跨界對話”等形式,利用VR/AR等數字技術,通過打造出一個真實感極強的虛擬世界,有音頻、視頻、游戲、沉浸式體驗等,有互動性、參與度來吸引年輕人,通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展示、互動體驗和科教項目展演,打造創新型傳統文化文娛節目。“傳統文化+科技”的節目點燃了無數年輕人探尋傳統文化之心,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處世方式、審美方式以及對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的認知和情感,通過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以藝通心,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使我們更能夠溝通世界,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辨識度,展示中華文化形象,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范。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在精神層面也不斷對當前的文藝事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更是對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博大的胸懷形成對自身獨特文化的高度認知,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有機結合,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源泉。時代賦予了文藝事業新的內容,文藝事業只有緊跟時代才能更好地留下來、傳下去。
(作者系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