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平
以寫生、采風、考察為形式的調查研究,對于美術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中外美術史中留下足跡的巨擘大家無一例外地保持著寫生記錄與探索研究的日常習慣。畫家之對景寫生、書家之訪碑傳拓和理論家之考據整理均是其調查研究的必要過程,也是他們的日常功課與職業習慣。
研究新中國美術發展的歷程足以厘清每一次國家發展同美術創作之間的關系。1961年初,毛澤東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中指出“了解情況,要用眼睛看,要用口問,要用手記”。這一針對農村和工廠的談話在各行各業生發出無形的牽引之力。隨后,中央宣傳部、原文化部牽頭擬定的《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草案)》應時出臺。這一時期,劉文西的《祖孫四代》、王文彬的《夯歌》、錢松喦的《常熟田》、李煥民的《初踏黃金路》以及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集體創作的《收租院》等一系列經典作品不斷涌現。這些作品見證并頌揚了新中國建設發展的階段歷程,可視為美術家深入生活調查研究的一次群體亮相。數十年之后,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聲中,鄧小平在1979年舉行的第四次文代會《祝詞》中提出“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這段寄語強調了藝術和生活的密切關系,為美術創作突破彼時思想桎梏指明了方向。美術界不負眾望,先后交出了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廣廷渤的《鋼水·汗水》、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李世南的《開采光明的人》等“答卷”。新一代的青年創作者以鄉村生活和工廠經驗銜接了生活與藝術的關系,并運用繪畫語言和社會視角,充分呈現出他們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樸素客觀的記錄。
當前,美術創作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傳統藝術的傳承趨于成熟,美術本體的創新在近40余年的快速發展中已充分展現,面臨新形式、新語言、新經驗的瓶頸期;另一方面,虛擬仿真、ChatGPT以及不斷泛化的圖像信息對美術創作形成多角度的圍堵。美術家借助圖像技術手段在屏幕與畫布之間的搬挪重組式創作幾無前景可言。各大展覽中,精雕細琢的作品不乏其例,在作品制作過程的時間投入亦可圈點。但是,美術家們在創作前期階段的素材收集、調查寫生、科學研究、宏觀判斷等方面就顯得單薄、流于表面。大量趨同的圖像經驗和刻意的手工技藝同中國藝術精神漸行漸遠。
美術界應圍繞《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深入學習、提高認識,重振作為美術家日常習慣的調查研究之風。在教育領域應從根本上重新梳理寫生調研類課程,逐步打破基于管理便捷的旅游線路和景區式考察寫生,引導學生感受真實生活,探究自然與人文,增強問題意識,孵化優秀作品的未來力量。專業美術工作者更應主動承擔文化責任,揭示社會現象,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探索以作品為核心手段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繼而孕育新的時代高峰,為美術史的選擇提供更為豐富的素材。
1961年,傅抱石創作了《待細把江山圖畫》,這是其帶隊的江蘇國畫工作團兩萬三千里旅行寫生的成果之一。畫面使用了被黃賓虹形容為“化板滯之圣藥”的亂柴皴法,恣意潑灑卻又恰到好處。但是,作品題跋中一個“細”字巧妙地點出了創作者的態度和旨趣。容我大膽揣度,傅抱石不止于對稼軒詞句的借用,而是對以旅行寫生為形式的調查研究的某種應和吧。
(作者系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