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勤
藝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其產品(作品)若要具有真正的精神價值(審美、啟迪人、感染人等),則必須是基于市場調研,了解客戶(觀眾/讀者),了解社會現實和自然物態。調查研究,是了解和熟悉社會生活的基本手段,因此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類似的精辟概括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樣淺顯的道理容易懂,但一個身處城市的畫家進入鄉村,則天然帶著物質生活的優越感,往往把去鄉村寫生采風當成游玩獵奇,把鄉村生活當成八卦談資或畫中的符號。于是乎,“采風調研寫生,助力鄉村振興”成了簡單的口號,忽略了“寫生采風與藝術創作”“鄉村與藝術”的內在關系和推演邏輯。
調查研究簡稱調研,強調客觀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研究,以期有利于預測或判斷;采風的本意是采集民間風俗、風情,從搜集民歌民謠拓展到搜集民間文學、美術等信息;寫生本意為狀寫生命之情狀。由于城市的自然面貌較少,人事環境多于自然風物,所以去鄉村寫生采風就成為一種了解自然和鄉村社會的共識。但今天的很多鄉村采風活動常常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甚至成為城市藝術家進入鄉村的狂歡。因此,藝術創作前的資料收集、調研、采風、寫生等概念,不能混同于政治實踐和社會學意義上的調查研究,但在藝術創作領域強調去基層、鄉村體驗生活、寫生、采風、收集素材等,就是把調查研究的精神、方法運用到美術領域。原因是,政治實踐和社會學意義上的調查研究,與美術領域的調研、采風、寫生等前期準備工作,有共同的內涵和精神:堅持實事求是、走好群眾路線、突出問題導向。當藝術家堅持實事求是,深入鄉村了解情況,其創作才不會浮夸、不接地氣;與鄉村的群眾打成一片,才能發現更多問題,作品才有人性溫暖;帶著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去創作,作品才可能有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以“寫生”為例,“生”強調的是氣象、氣韻、氣息,是生命力;“寫”也不僅是對物象的外表描摹,而是在“臨”“摹”“仿”“撫”等繪畫基礎上融入體驗、感悟、冥想等主觀感受??疾炱錃v史會發現,西方繪畫之“寫生”雖在中世紀即有,但實際源于文藝復興以后。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藝術家改變以前的以宗教題材為主和不斷的臨摹重復的方法,轉而把所有繪畫對象當成科學研究似的物體來加以細致觀察,從形入手,由形而知物。至印象派繪畫興起之后,藝術家們提倡外出直接描摹對象,不再僅是室內的臨摹和刻畫,此時寫生也就不再只寫物象的“形”,而是加入了寫生者的主觀感受。所以,“中西方藝術看似路徑不同,但在印象派等現代藝術興起之后,有殊途同歸之感”,其實就是都堅持客觀地觀察和呈現自然。但現在的問題是,藝術教育和各種藝術創作、藝術比賽,常常忽視了寫生中創作者瞬間表達情緒和描繪物象的酷肖外形的能力,以及對鄉村的各種情感及其情感的變化歷程。這不僅導致寫生的結果千人一面,更嚴重的是在認識上造成“寫生即寫實”“寫生不是創作”“鄉村寫生就是搜集老少邊窮地區資料”等誤區。最后呈現的畫面,可能是統一的苗族婦女勞作姿勢和莫名其妙的笑臉、一排排鄉村非遺的器具(靜物)、變形的大公雞木質雕塑矗立在秧田之中等。仔細分析造成此類藝術創作背后的原因,就是不夠實事求是,調查不充足,缺乏真實的民風民情,沒有真正了解和呈現鄉村的群眾,沒有發現鄉村存在的真正問題,而只是膚淺和片面地呈現看似“希望無限的鄉村風貌”以完成某種“業績任務”。
當我們說“去鄉村寫生采風就是調查研究”之時,不僅是肯定寫生、采風、體驗生活、搜集素材等藝術創作或藝術創作前期準備的方式,具有極強的調查研究特色,或者這些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調查研究的方式,更需要明確的是寫生采風只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途徑。除此之外,還有邏輯推演、靈感突現、頓悟、激情揮灑等方式來完成藝術創作?!皟删淙甑?,一吟雙淚流”,雖然強調了“三年”的調查研究或苦苦思索,但沒有靈感爆發或頓悟的“一吟”,也是不能完成創作的。
(作者系內江師范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項目《“藝術介入鄉村”的話語體系建構與實現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1YJC76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