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4月28日,為進一步推動中意兩國在文化藝術上的交流,由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文明的尺度”——中國與意大利當代藝術展暨“中意文化旅游年”藝術交流項目亮相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共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意大利當代藝術絲路行”“春色任天涯:中意當代藝術展”與“綿延與回響:中意當代藝術公共美育周”。
“意大利當代藝術絲路行”展覽作為整個項目的緣起,于2019年啟動,沿古代絲綢之路一路東行,于今年4月抵達重慶。展覽的30余組(件)作品涉及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媒介,展出了以“貧窮藝術”“超前衛”等重要的藝術流派和新的藝術思潮為核心的意大利當代藝術作品,呈現出了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意大利藝術的最新發展。“春色任天涯:中意當代藝術展”其主題來自明代李日華《贈大西國高士利瑪竇》一詩最后一句,一則契合當下春深似海的時節,二則表明兩國之間交往的悠久歷史。此板塊由中意兩國十六位當代藝術家的 42 件作品共同組成,旨在體現中意兩國在當代藝術領域豐富的交流和多元的互鑒。通過藝術家們各自鮮明的個性表達與藝術創新,不同視角之于時代現實的關切和文化傳承的表現,實現一次中意當代藝術近距離的對話。
在此次展覽中很多作品都吸人眼球,龐茂琨的《被描繪的維納斯與被打印的藝術家》是來自喬爾喬內《入睡的維納斯》與藝術家本人的組合;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的《破衣爛衫的維納斯》是巴特爾·托瓦爾森《維納斯與蘋果》與現成品的組合。這些經典元素被重新組合,并構成新的意義。《被描繪的維納斯與被打印的藝術家》為不可移動的畫框空間呈現新媒體空間邏輯提供了一種可能。套用新媒體的多模塊并置邏輯,整個畫面可以分為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同時組成了一個空間,觀眾可以被其中任意一個模塊輪番吸引,在幻覺與打破幻覺中來回切換。藝術家作品中的多元素可生成多種組合,這種無邏輯的、碎片式的敘事呈現,會增強敘事的豐富度和多維度闡釋。這將我們指向作品最終的敘事邏輯。
除架上繪畫外,繆曉春的《陀螺舞》中的形象是藝術家基于軟件中的技術塑造,通過三維掃描的“我”運用網絡上的開放素材完成一系列動作指令。基于算法邏輯下的人物根據指令不停地分解、運動、重組,繼續下一個動作。繆曉春呈現的正是一個個三維運動中的影像片段。對于觀者而言,需要依靠自身將這些片段鏈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這是典型的聚合表現。總而言之,這部影像羅列了這些元素,觀眾在這些預先定義的聚合敘事選項中選擇一條。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