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

2023年6月18日,武漢大學校園開放日,很多考生及家長現場咨詢高考志愿填報策略。
當最后一場考試的結束鈴聲響起,看似一切都結束了,其實考生們開始踏上一條有著無數岔路的報考決策之旅。如何在眾多選項中做最佳選擇成了考生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該如何規避各種決策的風險,找到最佳的選項呢?行為設計的方法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
行為設計學的觀點認為,阻礙我們作出有效決策的是四大思維陷阱,即:思維狹隘、證實偏差、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我們作出決策通常會有以下四個步驟:面臨選擇、分析選項、做出選擇、接受結果。而每一個決策階段都會有相應的陷阱:面臨選擇時,我們的思維狹隘限制了選擇范圍;分析選項時,我們受到證實偏差的影響;做出選擇時,短期情緒常導致錯誤判斷;接受結果時,我們過度自信,高估未來走勢。為了避免這四大陷阱帶來的負面影響,學者們提出了“WRAP決策法”,即:拓寬選擇空間(Widen your options),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在做出決策前,留出思考的距離(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做好出錯的準備(Prepare to be wrong)。
選專業是選熱門的還是選熱愛的?每年填報大學志愿的時候,人們就在這個問題上各抒己見爭得不可開交。但實際上,這個話題本身就陷入了思維狹隘的陷阱。思維狹隘是指,我們傾向于以簡化的方式對待選擇,將其限制在極為有限的范圍內,以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進行考量。熱門或熱愛,選擇只能有兩種嗎?
2012年7月,美國一網站上有這樣一篇帖子:一位用戶向大家提問自己該不該分手,因為她在男朋友的家人那里受到了負面的待遇。在提出“是否該分手”這個問題時,她的決定就陷入了狹窄的框架之中,好像擺在她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有一些網友試著把她的選擇范圍擴大,比如建議她“把問題向自己的男友說清楚,讓男友了解到自己的痛苦和困境,再根據男友的反應作決策”。以此反觀前面我們提到的問題,我們可能因為外界的期望或者社會的認可而選擇熱門專業,或者因為個人的興趣而追求熱愛的專業。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專業的選擇是一個更加復雜和多維的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到選專業并不僅僅是在熱門和熱愛之間做選擇,而是需要綜合考慮個人的興趣、能力、價值觀、職業前景以及專業的適應性等因素。
防止思維狹隘、拓寬選擇空間有一些具體可行的辦法,比如,分析機會成本。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家謝恩·弗雷德里克在還是一名研究生時,有天在店里選購立體音響。他在那臺1000美元的先鋒音響還是另一臺700美元的索尼音響之間糾結,思索了一個小時都沒有結果。這時走來了一名店員,建議他換一種方式思考——在一臺先鋒音響和一臺附贈價值300美元唱片的音響之間作決定。聽完店員的建議,他終于決定要買那臺索尼音響。這件事也影響了弗雷德里克的職業生涯,他從環境專業轉向了攻讀決策學的課程。店員的一句話,完美詮釋了機會成本的意義。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選擇某個選項而放棄的其他選擇所帶來的成本。如果他選擇了1000美元的先鋒音響,那么就等于放棄了一臺音質也很棒的索尼音響和300美元的唱片集。在沒有考慮機會成本時,我們只能把眼光放在選項本身的利弊之上。就好比聚光燈效應所說的,我們專注于某件事的時候,周圍的景象就會很容易被我們忽略,這就導致了我們在作決策時陷入思維狹隘之中。那么在選擇報考志愿時,考生需要認識到選擇專業的機會成本并加以分析,綜合考慮多個因素。
權衡兩個專業的機會成本,需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興趣、天賦、職業目標和市場需求。那么就應該先考慮幾個問題,比如,1、你對哪個領域有更深的興趣和激情?2、你對哪個領域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更感興趣?3、你對哪個領域的技能和能力有更強的優勢?4、你對哪個領域的就業前景和薪資水平更關注?在衡量評估這些因素之后,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目標,并作出更明智的決策。你也可以試試選項消失法,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思考如果當前你正在考慮的選項都不能選的話,你還有沒有別的出路。拓寬自己的視野,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專業毫無頭緒,或者可選項太多無從下手一定會給填報志愿增加難度。但有時候目標過于堅定、觀點過于鮮明也不一定能幫助我們作最正確的選擇,很有可能會掉入證實偏差的陷阱。一些研究人員進行了實驗,探究人們在信息搜索和評估過程中的傾向。他們發現,人們傾向于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已有觀點的信息,并忽視那些與之相悖的信息。這必然會導致我們一葉障目、固步自封,無益于作正確的決策。諾基亞手機曾經可以說是稱霸世界。其產品堅固耐用,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然而智能手機橫空出世,市場需求因此發生了變化。不幸的是,諾基亞的高層對于這種市場轉變持懷疑態度,并不認為觸屏技術和移動應用是他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使諾基亞錯過了智能手機革命的機遇,導致其市場份額迅速下降,諾基亞非智能手機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高考填報志愿時,我們也可能受到證實偏差的影響。我們傾向于選擇那些與已有興趣和技能相符的專業,一遍遍地在網上搜尋這些專業的優勢,反復尋找證據證實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而忽視那些該專業的負面消息以及那些可能提供更廣闊發展機會的領域。為了克服證實偏差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采用開放式提問的方法,主動尋找和接觸那些與我們觀點相悖的信息,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其次,我們可以尋求外部意見,最好是來自該職業的從業者的意見,以獲取更客觀和全面的建議。當然為了避免單一外部意見也存在證實偏差,偏聽一家之言,廣泛地征求意見是必要的。最后可以設立一個“魔鬼代言人”,也就是一個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質疑我們的決策并提供批判性反饋。
“最后五分鐘了,還沒有買的寶寶們趕緊下單,時間到我們就下架了,錯過這一波就再也沒有這么大的優惠力度了”——這是網絡直播購物常見的話術。這是商家在給消費者添加虛假的緊迫感,消費者往往會在一聲聲倒計時中“激情下單”。2000年新聞記者錢德勒·菲利普斯為了了解汽車銷售員是如何促使消費者完成交易的,應聘了一個汽車銷售員的崗位。三個月后,他依據自己的工作經歷完成了《一個汽車銷售員的懺悔》一書。菲利普斯了解到,銷售的藝術在于讓顧客去感受而非思考。比如,一旦有顧客表現出對某輛車的興趣,銷售就會假裝打電話確認那輛車是否還在,結果一定是“太幸運了,那輛車竟然還在”。這種緊迫感會讓顧客開始慌張,提前體驗自己失去這輛車的購買機會的痛苦,這時候情感就會占上風,盲目“搶”下這輛車的情況就非常有可能發生。
在報考專業時,短期情緒也可能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當我們面臨時間壓力時,可能會傾向于選擇熱門的專業。熱門的專業在短期看來似乎更有保證或者能受到社會的認可。其次短期情緒可能使我們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反應變得保守,當我們感到不安、緊張或者恐懼時,我們更傾向于選擇那些看起來穩定和安全的選項,而回避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的選擇。
要克服短期情緒對決策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策略,首先,意識到自己短期情緒的存在,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平復情緒,并盡量避免在情緒波動較大的狀態下作決策。其次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情況,廣泛地收集信息,以便獲得更客觀和更全面的認知。此外,適當地與他人理性交流和討論,聽取不同意見,不要沉浸在分享的情緒之中。

由于人口眾多,印度“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考試”。印度在2020年進行了教育制度改革,采用“5(初級小學)+3(高級小學)+3(初中)+4(高中)”的新學制,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方向、培訓和選擇。
最近熱播的高中校園美劇《我從來沒有過》第四季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學習成績幾乎始終是全校第一的女主德維終于迎來了她的大學申請時刻。三年間她始終為普林斯頓大學而努力,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社會活動她都拼盡全力,這讓德維覺得自己穩操勝券。就是這樣的過度自信,促使她不顧大學申請咨詢老師的意見,只申請了知名的大學,她的選項里沒有一家州立大學。結果就是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拒絕了她的申請,只有普林斯頓大學給了一個待定的席位。這讓德維瞬間陷入即將沒有大學可上的境地。
德維沒有想到,雖然自己在這所高中名列前茅,但是和她競爭的可是全美國各地最優秀的學生。過度自信會使我們忽視自身的不足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對我們的決策產生負面的影響。雖然我們不該妄自菲薄,但是作最壞預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我們就能夠針對未來會發生的各種情況,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也就是說,在報考志愿的時候,選擇一個止損點,哪怕心儀的目標院校都沒有選擇你,也可以有一個幫你兜底的選項。
有些人認為填報志愿比高考本身還重要,這不無道理,畢竟一個明智的決策往往會引領你走向更光明的道路。但是說到底,這只是你人生中萬萬千千個選擇中的一個,人生不是只有這一條岔路。高考如河流,人生如大海,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帶你迎接更好的未來。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