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將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精準送入預定軌道。5月30日16時29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隨后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進駐空間站核心艙,兩個航天員乘組拍下“全家福”,浩瀚宇宙再現了中國人太空“會師”的畫面。在這激動人心的“太空會師”背后,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協同攻關,匯聚了數以萬計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奮斗。
人物素材
航天員在新起點再出發
“坐火箭太爽了!”“相當漂亮!”“很舒服!”……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搭乘神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出發,開啟為期5個月的太空之旅,火箭升空過程中,航天員乘組發出如是感嘆。此次“太空出差”的航天員乘組陣容頗為特殊,有四度飛天的首批航天員景海鵬,也有首次進入太空的第三批航天員朱楊柱、桂海潮,并同時包含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三種類型航天員。
進艙前,桂海潮對著鏡頭熱情揮手點贊,還和隊友景海鵬、朱楊柱開心擊掌。在29日的航天員見面會上,這位戴著近視眼鏡的大學教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一方面好奇原來近視也能“飛天”,同時也感慨他從36歲大學博導“變身”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的經歷。發射當天,網友紛紛調侃“我的老師去太空了是什么體驗”“期待天地連線開組會”。
“最后撤離”的師徒三代
“轉入發射前倒數30分鐘!”直到此刻,作為待發段飛船最后一批工作人員的陳為、沈鑫、韓宇師徒三人,才順利從塔架上安全撤離。將于明年退休的“60后”陳為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六號的研制和發射任務,憑借自身數十年積累下來的爐火純青的總裝操作技術,他收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
在陳為的悉心指導下,“90后”沈鑫迅速成長,成了和師傅一樣的總裝操作能手。他在發射場的日計劃總是排得滿滿當當,有時是一位雷厲風行的吊裝指揮,有時又是為飛船“臨行密密縫”的細致“縫針人”。在角色的不斷切換中,他也將認真負責的精神傳遞給了更年輕的“00后”。
2003年出生的韓宇是本次試驗隊中年齡最小的。參加工作以來,他跟著師傅沈鑫認真學習總裝操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很快便掌握了總裝工作的要領。“心里沒有別的想法,就想在總裝操作的崗位上踏實工作,練就過硬本領,做一個像前輩們那樣一流的航天工作者。”
“傳幫帶”猶如一場接力賽,在這個過程中,老、中、青一起接力,每一棒都跑得精彩。也正是這種“傳幫帶”,賡續著航天人的精神,續寫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一次做對,認真檢驗
作為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推進艙的總裝一崗,凌曉峰始終堅持“第一次就做好、第一次就做對”的理念。在此次任務最后的沖刺階段,凌曉峰承擔了試驗任務推進分系統檢漏及其他分系統加注、充氣期間的操作任務。由于任務的特殊性,他需要配合各分系統連續作戰、一氣呵成地完成每一次的加注、充氣工作。在他精心細致的操作下,推進分系統檢漏一次通過,各分系統的加注、充氣任務均順利完成。
“慎之又慎”這4個字深深烙印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推進艙總裝檢驗員劉峰均的腦海里。作為一名總裝檢驗員,劉峰均就像一臺“掃描儀”,將總裝流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產品的每一項要求、過程的每一項操作細節都牢牢鎖定。面對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推進艙的9個分系統和數十種特殊的總裝檢測要求,劉峰均說:“總裝檢驗員需要把好每一道‘門,守好每一個關鍵點,全過程跟蹤監督。”這樣才能將產品放心送入太空。
打造航天員的生命“盔甲”
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太空行走的生命“盔甲”,如今,航天員出艙工作更加頻繁,航天服的密封材料也屢次經受考驗。一件艙外航天服包含幾十種形態各異的密封件,除要滿足各項性能指標外,還需要根據人體學功能滿足中空、與非金屬件單邊粘接等要求。航天服的這些連接處密封件,必須耐受空間環境,既確保密封得嚴絲合縫,又確保航天服關節靈活自如。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2所特種橡膠材料與工藝課題負責人王凡說:“我們的氣密層產品結構復雜,厚度只有0.4毫米,壁薄、曲面、有大波紋、尺寸精度高、成型難度大,研制難度可想而知。我們提供的這些系列密封件產品最大的直徑接近3米,周長9米,誤差不能超過0.01毫米。”
(摘編自“新華社”2023年6月1日)
【素材解讀】
逐夢圓夢,是一程接著一程的砥礪奮斗,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背后,印刻著中華兒女自立自強的民族氣節,凝聚著科學家協同攻關的智慧力量,蘊藏著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碼,擴充了航天精神的豐富內涵。神舟十六號乘組“全”“新”“多”的特點,集中體現了我國航天事業人才輩出、蹄疾步穩、善作善成。我們相信在邁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必將有越來越多的新面孔、新力量、新角色為航天事業注入新動能。在叩問太空的新征途上,我們從蔚藍星球出發,一棒接著一棒跑,跑出中國航天的“加速度”;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上,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將不斷攀登科技高峰,逐夢而行。
科技素材
“對接機構”開展上百次地面試驗
發射入軌后,神舟十六號采取徑向對接的方式與空間站進行交會對接,停靠于空間站核心艙的徑向端口,首次在空間站有人駐留情況下,與90噸級的空間站組合體進行徑向對接。對接機構面臨與多構型、大噸位、大偏心對接目標的捕獲、緩沖、剛性連接等全新挑戰。而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5所研制的對接機構,自2011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實現首次無人交會對接以來,已圓滿完成28次在軌交會對接任務(含神舟十六號對接)。為確保對接環捕獲目標的時長限制在數秒之間、對接鎖系的同步性誤差控制在毫米以內,使飛船對接機構在對接的一瞬間即可快速捕獲空間站,八院對接機構研制隊伍開展了上百次地面捕獲緩沖試驗。
電源分系統成為百分百“中國心”
電源分系統是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心臟”。為把這顆“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穩定持續地供給能量,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1所科研人員在新批次的電源分系統研制中,開啟了核心器件國產化的升級工作。電源分系統的每一件產品,都需要經過振動、沖擊、真空、高溫、低溫等種種考核,才能最終選用。從印制板原理驗證,到整機性能測試;從分系統匹配驗證,到整船綜合測試,兩年時間里,811所科研人員完成了30多個種類、數百個自主器件的裝機驗證,使新批次電源分系統全面實現了核心器件自主可控,成為一顆百分百的“中國心”。
“太空廊橋”助力天地“自由往返”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5所設計研制的對接機構,為航天員進入空間站搭建了一條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橋”。通過鎖緊對接機構上的12把對接鎖,飛船可以實現與空間站的密封及剛性連接,從而建立起一條直徑約80厘米、長約1米的通道,確保航天員通行“感覺良好”。此外,對接機構還要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分得開”。在太空中,由于沒有空氣的阻擋,當兩塊金屬放置距離過近時就會自動“焊接”到一起。為此,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制團隊給對接機構噴涂了一層特殊的“保護膜”,確保對接機構在長期對接鎖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實現安全可靠分離,讓航天員實現天地“自由往返”。
(摘編自“央視網”2023年6月1日)
【素材解讀】
成就不凡的中國航天,起關鍵支撐作用的是科技創新。太空筑夢、穩扎穩打、連戰連捷背后,是中國航天人攻堅克難的志氣和勇氣。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攻關任重道遠。這離不開創新的智慧、探索的精神,離不開與時俱進的品質、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