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洪江從 王穎崢 王英豪 肖建平
關節炎是指人體關節及周圍組織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炎性疾病,在中醫學中屬于“痹癥”范圍。關節炎的具體致病機制不明確[1],多數病程綿長,有較高致殘率,對患者的家庭、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關節炎的發病率較高,尤其在中老年人中,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患病例數將逐年增多[2],目前關節炎沒有特效藥,使得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降低。防治關節炎是個急需解決的難題。臨床治療關節炎以緩解癥狀為主,采用對癥治療的方式,西醫多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生物制劑等治療,短期效果明顯,但長期服用藥物則會有較大副作用,且費用昂貴。中醫藥治療是我國特色,在治療痹癥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中醫藥自古就有治療痹癥的經驗,治療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全面兼顧和個體治療的特點,辨證論治,具綜合優勢,且不會產生西藥的毒副作用,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價格相對便宜,更重要的是,停藥后不會出現反跳現象[3]。治療關節炎的中藥種類繁多,本研究通過搜集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治療關節炎的中藥處方,歸納總結分析其中用藥特點和規律,希望能對臨床中藥治療關節炎提供參考,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搜集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間使用中藥治療關節炎的處方,采用WPS2019 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總結處方信息,包括患者性別、年齡以及處方開具季節、中藥味數、中藥類別、藥味和藥性、單味中藥使用頻次。
2.1 患者性別 最終納入符合條件的關節炎患者共519 例(處方519 張),其中男206 例(39.69%);女313 例(60.31%),女性患者較男性多。
2.2 患者年齡 519 例關節炎患者中,<15 歲0 例,最大年齡為91 歲,平均年齡57.84 歲。見表1。

表1 519 例關節炎患者的年齡分布情況分析(n,%)
2.3 處方開具季節 519 例關節炎患者中,春、夏、秋、冬到院治療的例數分別為120 例(23.12%)、148 例(28.52%)、124 例(23.89%)、127 例(24.47%)。
2.4 處方中藥味數 519 張處方中,平均每張處方13.51 味藥,處方中最少只用了1 味藥,最多有35 味。
2.5 處方中藥類別 519 張處方中,一共涉及到347 味中藥,其中使用頻次前三的中藥類別分別是補虛藥、祛風濕藥和活血化瘀藥,頻率分別為26.92%、16.81%、12.50%。見表2。

表2 關節炎中藥處方的中藥類別分布情況分析(次,%)
2.6 藥味和藥性 519 張處方中共用了347 味中藥,藥味頻次為9200 次,其中,甘、苦和辛居多,占89.28%;藥性頻次為5873 次,溫性中藥使用較多,共有2367 次,占40.30%。見表3,表4。

表3 關節炎中藥飲片的藥味分布情況分析(次,%)

表4 關節炎中藥飲片的藥性分布情況分析(次,%)
2.7 單味中藥使用頻次 519 張處方中共涉及中藥347 味,單味中藥使用頻次總計為6994 次,其中使用頻次≥60 次的中藥有33 味,占處方所使用中藥的9.51%,使用頻次為3820 次,占總使用頻次的54.62%。單味中藥使用頻率在前五的有牛膝(3.23%)、甘草(3.20%)、茯 苓(3.02%)、當 歸(2.65%)、黃 芪(2.62%)。見表5。

表5 使用頻次≥60 次中藥的使用頻次分析(次,%)
3.1 性別、年齡比例分析 本院關節炎患者中女性較男性多,兩者比例約為3∶2。國內外研究表明,女性患關節炎的幾率比男性高,隨著年齡增長,女性患關節炎風險越大[4,5]。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關節炎可能是因為女性素體陽虛,邪氣容易入侵,引發痹癥。隨著女性卵巢功能慢慢減退,氣血虛弱,關節無法得到氣血補充支持,久而久之可能演變為關節炎。本院519 例關節炎患者,年齡在45~74 歲最多,平均年齡為57.84 歲,說明中老年人為關節炎高發群體。
3.2 季節分析 本院關節炎患者使用中藥處方的季節分布數據可以看出,四季的比例并無很大差別,表明關節炎并沒有明顯的季節特性。
3.3 處方用藥味數分析 2010 版《中國藥典》一部中平均每個處方10 味藥,《傷寒論》中平均每個處方4.81 味藥。本院處方中平均每張處方13.51 味藥,比上述古籍和藥典平均藥味稍有增加,根據病患個體特點,進行藥味增減,增加藥味居多。古老處方藥味較少,組方精簡,療效準確,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方,以適應更加復雜病況。本院處方平均藥味數少于上海市(17 味)[6],少于南京某醫院(16.36 味)[7],比重慶市中醫院2016 年平均藥味數17.6 味[8]要少。因此,認為本院處方組成比較嚴謹,配伍得當,組方相對精簡。
3.4 處方中藥類別分析 在中醫學范圍內并無“關節炎”,根據病情可將其歸為“痹癥”范疇[9]。《素問·痹論》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通過活血化瘀改善痹癥的氣血瘀滯,通過祛風濕邪氣調節氣血不和而改善痹癥,通過補氣血,養血生津補益肝腎以治療痹癥發病時間長久而導致的氣血嚴重虧損。表2 中,本院補虛藥、祛風濕藥和活血化瘀藥使用較多,占全部中藥使用類別的56.23%,主要用于調節氣血、經絡通暢,從而使五臟六腑發揮正常功能,而達到抵御外邪的目的,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療效果。
3.5 藥物性味分析 表3 中,甘、苦和辛三種藥味在處方中使用頻率高,占89.28%。苦、辛兩種藥味合用,苦燥辛行,發揮清熱燥濕、行氣活血的作用,濕氣消失,氣血通暢而減輕關節炎癥狀;甘、辛兩種藥味合用,辛散甘緩,發散表邪又起效迅速,同時甘味藥還能防止辛味藥發散作用太過,使表邪快速發散而不損傷自身正氣,從而達到治療作用。
表4 中,溫性、平性中藥使用較多,占全部中藥67.59%。關節炎大多是由風、寒、濕三邪所致,溫性中藥有溫中散寒、驅寒補虛、溫通經脈、活血行氣等作用,且濕邪是陰邪,容易阻滯氣機,非溫藥難以去除,溫性中藥使用較多符合關節炎病癥的治療。寒性中藥也有使用,因“熱者寒之”,一些關節炎患者發病初期有熱癥表現,關節局部灼熱、紅腫難以屈伸等,用寒性藥物以治療病情。
3.6 單味中藥使用頻次分析 表5 中,單味中藥使用頻次在前五的有牛膝、甘草、茯苓、當歸、黃芪等。牛膝為活血化瘀藥,對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10-16],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炎鎮痛的功效[11]。甘草屬補虛藥,具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作用,在處方中可調和其他藥物藥力,具抗腫瘤、殺菌抗炎、抗病毒、保肝等作用。茯苓屬利水滲濕藥,具利水滲濕、和胃健脾、安心寧神作用,有研究發現茯苓具有改善關節炎的作用[17-20];亦具抗腫瘤、免疫調節、抗氧化、抗炎保肝等藥理作用[21-23]。當歸屬補虛藥,同為補血要藥,對關節炎有一定治療作用,具抗衰老、保護臟器等功能。黃芪屬補虛藥,可補氣固表,利尿脫毒,排膿及斂瘡生肌,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炎、抗衰老等作用[14,15]。
綜上所述,本院治療關節炎的中藥處方合理,未有藥物組方堆積、重復使用的情況,減少資源浪費也減輕患者負擔,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臨床上主要應用補虛藥、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甘味、苦味、辛味中藥,溫性、寒性中藥,對癥用藥,標本兼治。希望本研究能對臨床應用中藥治療關節炎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