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軾
在管理上,我覺得有一點是特別值得警惕的,那就是信奉財散人聚,講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我們說要把人當人看,也有老板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在他們看來,你不是希望多點錢、有名位、有保障嘛?那好,我把這些都給你,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把你當兄弟,拉你入股,但你也要把公司當成你自己的來經營。
不可否認,這種用兄弟感情和利益來換取大家拼命努力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的確有效,但這里面存在兩個比較大的問題。
首先,公司是需要進步的。今天需要的才干,和明天需要的不見得一樣。今天的兄弟,將來未必還是合適的合伙人。早早地把公司的未來就鎖定在幾個人身上,時間長了一定是會出問題的。
另外,這樣一種模式很容易產生一種熱情高漲的氛圍,而太多的錯誤正是熱情高漲的結果,仔細想想,之前有多少錯誤是因為自己腦門一熱導致的?很多時候,熱情高漲,反而會讓自己出現盲點,這需要有個度。而且我始終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想做好工作的,也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小撮混日子的人早晚會被炒魷魚,他們不能代表多數人。
所以,把錢分給這些奮斗者是自然的事,但要有個機制。要合乎市場規則,要公平公正。
員工能夠把事情做好,錢自然就會多。但只強調錢,把錢看作是大家進步的唯一動力,把利潤至上作為企業的最高準則,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發展的整體思路。如果所有人都向錢看齊,長期下來,可能就會犧牲掉企業的服務和品質。
無論是企業家、管理者,還是每一個勤懇努力的普通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渴望成功的,這是人之常情。但在成功這件事上,我覺得還是要有一種“求仁得仁”的智慧。它指的是成功沒有固定的定義。我們每個人對成功的期望也未必相同。沒必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很多人覺得成功就是要創業、要做CEO、要成為500強企業,我覺得并不是。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做這些事,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做這些事。只要你達成了自己內心的期望,那就算是成功。
這世上有成功的父母、成功的教師、成功的行業達人,他們都是首富或者CEO嗎?重要的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內心有所求,然后把它實現了,這就是成功。
另外就是要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把基本功練好。學會仰望星空,然后腳踏實地。的確,過去靠著熱情、勇氣以及那股豁出去的拼勁兒,恰好又趕上了一波機遇,一些企業取得了成功。但今天回過頭看,當機遇不再時,很多人以同樣的方式把企業輸了回去。
所以,對企業而言,還是要靜下心來提升團隊能力,在服務和產品上多下功夫,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優勢。想要基業長青,這才是一個比較可靠的辦法。
大道至簡。愿我們都能秉持“求仁得仁”的智慧,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功”,走向通往成功的正路。
(摘自《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