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我的一位侄女兒輟學了,在家“躺平”,堅決不出門,究其原因,竟是一次偶然的考試失利,讓她掉到了常待的前十名之外,她怕別人看笑話,堅決不再去上學,并且拒絕一切心理醫生和救助,令父母和親人痛心不已,又無能為力。
這樣的悲哀場景,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見。被別人的看法困住的孩子們,隨處可見。有的孩子,甚至因為別人對自己做出不能接受的評價,而過激地導致許多無以挽回的悲劇。
荷蘭著名心靈治療師羅伊·馬丁納針對這種狀況,說過這么一段話: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贊許時,才會變得自由。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也有過相似的表述: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只要你還在擔心別人會怎么看你,他們就能奴役你;只有你再也不從自身之外尋求肯定,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不要太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人的意見和眼神,被那些毫不相干的人影響甚至左右,是一件極度愚蠢的事情。我的一位女性朋友,離婚兩個月不敢出門,害怕別人的眼光和說道。殊不知,等她再出門時,人們對她自以為驚天動地的經歷,竟完全沒有感覺。
我們對別人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真的沒想象的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