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有幸進入凌源市委組織部,成為一名組工干部。
隨著進入角色、融入工作,我愈發體會到下基層調研對于組工工作的重要性。基層是問題矛盾的多發地,也是破解問題的策源地。我們組工干部必須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把基層當作能力提升的練兵場,“身”“心”同步深入基層,揣著問題下去,才能帶著答案上來。
揣著問題下基層
“射箭要看靶子”。下基層調研也是一樣,要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群眾的所求所盼作為基層調研的主攻方向,通過用白話促交心、以誠意聽民情、用真心問愁盼等方式全面掌握群眾所難所盼、所急所愿,走進田間地頭、坐在農家炕頭,與農民群眾“嘮家常”“攀親戚”,學習與老百姓溝通的方式,了解基本情況。
凌源市三道河子鎮西胡杖子村曾經是經濟困難村。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和孩子守著玉米田辛苦度日,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我和同事們以此為課題成立調研組,與村干部一同走村串戶,和村民拉家常、聊農事,全面掌握村民的家庭基本情況和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認真傾聽村民的心里話,并將每戶村民的實際情況一一記錄在民情日記本上。
因為農田稀少、土地貧瘠,西胡杖子村自身不具備種植優勢。但是在走訪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村民有飼養“溜達雞”的習慣,養殖基礎良好,非常適合拓展無公害綠色養殖產業。經與朝陽師專溝通協調,我們幫助村民發展了庭院養殖項目。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我們因地制宜謀劃開發旅游產業,幫助西胡杖子村協調建成總投資60余萬元的民俗文化展館。同時,借力凌源市“飛地招商”活動,我們多方協調,動用各方人力資源,成功從山東引進一個以廢舊輪胎深加工為主的飛地經濟項目,為西胡杖子村的鄉村振興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著問題解民憂
“溫室里養不出接地氣的花”。黨員干部特別是組工干部,要常態化開展調研活動,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一線,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在調研中,我和同事們聚焦城市治理服務中的“疑難雜癥”,探索推廣新時代社區書記工作室建設,把社區書記工作室建設成為“接診室”“治療室”,及時解決群眾的煩心事、關心事,通過“坐診”服務,破解治理服務中的痛點、堵點。
富洋小區是物業棄管小區。樓體墻皮脫落嚴重,樓前路面坑洼不平,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樓頂防水年久失修,下水道經常堵塞,污水橫流,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我們在調研中得知情況后,立刻協調市住建局,通過市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對富洋小區進行綜合改造,共粉刷外墻4900平方米,樓道刮大白4700平方米,路面硬化1900平方米,更新排水井蓋6個。
服務群眾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東城街道紅山社區居民姜某患尿毒癥,每月要透析10次,母親患精神病,生活十分困難。我們在調研中得知情況后,與社區溝通,組織轄區居民為他捐款,并為他辦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多年來,幫扶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為他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達10余萬元,讓他和母親在社會的關懷下安心治病。每次去看望他,他都緊緊握住我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帶著問題抓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調查研究歸根到底就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將調研獲取到的信息分析轉化為服務群眾的現實舉措,這項工作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才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2021年,通過調研走訪,我們發現刀爾登鎮頭道河子村部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存在設施老舊、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高、功能不夠優化等問題。我們結合實際,組織開展了“建村部、強支部、促振興”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提質升級行動。圍繞“六統一、六規范”目標,全程同步指導監督,通過整合資金、整合資源、整合力量,按照“市鄉投入一部分、幫扶單位幫扶一部分、村自籌一部分”的原則,整合資金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6個、維修78個、標準化改造147個,標準化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率達到100%。為保證基層干部冬季正常辦公,我們為243個村配齊了電地熱等取暖設備以及辦公設施,實現了村干部冬季辦公坐班值班常態化。為進一步減輕基層負擔,聯合宣傳、政法、司法、婦聯等10部門制定上墻圖板樣式,規范上墻標準。為讓群眾好辦事,推進每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都確保有一間不小于60平方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廳,共接待群眾17700余人次,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4800余次,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900余起,實現由“分散服務”向“集中服務”轉變,變“群眾跑”為“干部跑”。為切實解決基層干部學習時間不統一、學習地點不固定等實際問題,搭建集業務培訓、信息交流、政務服務和黨員教育培訓于一體的數字化平臺,結合發展黨員、主題黨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制訂“菜單式”工作計劃,科學合理設置工作內容,通過開設黨員“云課堂”、黨建“云廣播”等方式,開展網格員技能培訓、黨員發展對象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應急指揮調度培訓等30余次,培訓黨員干部2萬余人次。
回首過去,我和同事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源自通過調研了解了原生態的情況,聽取了最真實的聲音。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要繼續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以“吹糠見米、刀下見菜”的務實行動,多做少說、先做后說,實實在在推動經濟發展,做實民生事業。
(口述:張成華 執筆:史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