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紅 張帆
摘 要:近幾年,基于傳統汽車產業的發展背景下,通過ICT技術進行改造,從而使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朝著網聯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在產業新的發展態勢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需打破傳統產業鏈的禁錮,借助“鯰魚效應”充分激發產業的改革創新能力。為了確保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能夠適應高職專科教育的革新,就必須對實訓課程的設置路徑進行積極的探索。尤其需要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科學合理的設置專業實訓課程,并明確各學期的課程安排與實訓內容,以此保證智能網聯技術與實訓課程設置實現有機融合。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實訓課程設置路徑進行了探討,希望為相關的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網聯 汽車技術 實訓課程 設置路徑
Intelligent Networked Vehicl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Setting Path
Cui Jinhong,Zhang Fa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industry, ICT technology has been transformed, so that the intelligent networked vehicle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networking and auto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y, intelligent networked vehicle manufacturers need to break the confin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hain and fully stimula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catfish effect”.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intelligent networked vehicle technology major can adapt to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lligent networked vehicle industry,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set up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and clarify the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raining content of each semester, so as to ensu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ath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for intelligent networked vehicle technology,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Key words:intelligent networki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setting paths
1 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各種產業的改革創新。網絡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產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從而使得人類社會進入了汽車工業4.0的時代,基于這種背景下傳統汽車產業逐漸趁著智能網聯汽車的方向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及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從而使傳統汽車產業的改革創新逐步加快。基于此,針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實訓課程設置路徑進行探究具備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隨著智能網聯技術的出現,使得各大汽車生產企業越來越重視電動汽車、智能汽車、網聯汽車及共享汽車的研發。隨著汽車產業的巨大變革,從而產生了許多就業崗位,如此也使得智能網聯汽車專業人才的供需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高職專業人才培養越來越難以滿足智能網聯國企的崗位需求。我國教育部頒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規定:應在高等職業教育專科的專業目錄中設置裝備制造專業、汽車制造專業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以此有效順應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充分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現階段,國內各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相繼開設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但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規范大多與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新需求存在一定的脫鉤現象[1]。
實訓教學是專業學生操作技術訓練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及職業精神。專業課程教學重視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機會與平臺,從而使職業教育順利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效滿足產業崗位的人才需求。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熱門專業,各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設置方面依然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訓課程的設置缺乏極強的針對性等。此類問題也成為了高等職業院校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的建立健全,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實訓課程的科學合理設置等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3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特點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具備了一定的層次結構,其中包括了多種教學要素,并且各個要素之間、內外部要素之間均存在緊密的聯系與相互作用,由此組成一個有機的課程體系,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具備整體性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內各種要素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并且通過相互作用充分發揮功能。一方面,學生不僅是實訓教學的主體,同時還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必須嚴格遵守“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確保體系內各種要素之間實現相互作用與影響,使學生真正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實訓課程的主體。比如在開展《智能駕駛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要求學生掌握C/C++、Java等編程語言知識,能夠熟練使用MATLAB軟件,對信號的處理原理及應用具有全面的了解。同時,老師還應當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另一方面,“教”與“學”的關系會對課程整體的關聯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應當盡快優化“教”與“學”傳統的不平等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構建起平等、和諧的互動、交流關系。教師不僅應當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實習實訓活動;同時還應當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并且,學生應當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不斷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除此之外,課程教學體系建設需有效適應國際、社會、文化、教育及學生心理等環境的發展。現階段,基于智能網聯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各種新產品、新技術陸續出現。與此同時,我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也在快速發展中,社會文化給予技術創新極大的包容度。因此,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實訓課程設置,必須重視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方向[2]。
3.2 具備均衡性
高職院校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實訓課程設置過程中,由于課程體系內的各種因素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導致整體的教學系統出現不均衡的情況,通過對內外部因素進行協調,能夠保證教學系統由不均衡趨向于均衡化的發展。首先,課程體系內的各種要素之間存在動態化的平衡,比如就課程目標的設定來說,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目標一直處在持續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中,也就是引導學生全面掌握智能網聯汽車的各種前沿技術,具備極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探索能力等,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以及未來的工作中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應當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及時調整,確保教學目標具備極強的指導作用,以此使課程體系的建設達到均衡狀態。其次,課程體系與外界環境之間保持動態平衡,隨著我國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同時,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基于這種背景下,外界環境的改變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必須重視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如此才能緊跟智能時代快速發展的腳步。
3.3 具備開放性
通過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進行分析可知,其也具備了一定的開放性特征。具體體現在:一是,教師與學生是實訓教學中的兩個主要角色,他們需要與外界環境進行持續的交流、溝通,如此才能使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不斷完善與優化,對思維模式進行調整,積極豐富的實習實訓經驗,并且突出自身的個性特征。另外,教師與學生始終處于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中,同時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會逐漸形成獨特的心理環境,如此也會使實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樣。二是,基于學科的交叉為背景,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應當打破傳統學科單一性的限制,與其它學科、領域的知識保持良好的互動與交流、并行不悖,這樣才可以使課程體系實現持續優化與健康發展[3]。
4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概述
智能網聯汽車主要是由機電高程快速向軟件、數據與芯片定義的智能設備、傳統機械、移動儲能單元、移動計算平臺及移動第三屏所組成。因此,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主要包括了傳統汽車技術、電子技術、信息通信技術、交通技術等眾多領域的知識,如此也使得行業的界線越發模糊,專業的分工也在持續發生關變化。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的產業模塊、相關企業及典型工作崗位進行深入分析,并對重要業務流程、工作崗位所需的關鍵技術進行提煉,有助于為實訓課程的設置奠定堅實的基礎。
4.1 產業模塊分析
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鏈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大產業模塊。其中上游中的關鍵性系統主要包括: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智能互換系統、通信系統、智能駕駛與車聯網系統等。中游主要為系統集成,涉及智能網聯汽車整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仿真集成等。下游主要是應用服務,包括:自主泊車與自動泊車、Tierl、共享出行與RoboTaxi、后裝市場等。(如表1所示)
4.2 相關企業分析
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鏈上游主要包含了:傳感器生產廠商與芯片生產廠商。產業鏈的中游內主要包含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與整車企業。產業鏈的下游主要包含了:服務供應商與平臺運營商。
4.3 典型工作崗位分析
通過分析相關的廠商人才招聘信息可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的上游、中游、下游相對應的典型工作崗位有許多。(具體見表2)
4.4 關鍵技術分析
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的企業工作崗位進行全面分析可知,智能網聯汽車在使用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六大業務流程,以業務流程為基礎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了十六種[4]。
5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路徑
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應當與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的關鍵技術和主要業務流程進行相互銜接,可以將實訓課程設置成兩種類型,分別為:綜合實訓課程(4門)與專業模塊實訓課程(8門)。實訓課程的設置層次應遵循“由易到難,由基礎到綜合”的規律,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各種基礎專業技能、特殊技能及綜合技能均得到有效鍛煉。實訓課程的主要幾個字應當包括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的各種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等,必須具備實踐性與實用性,重視大力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愛崗敬業的精神。
5.1 綜合實訓課程(4門)
綜合實訓課程的訓練內容主要包括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綜合應用,用于各種復雜性、專業性問題的解決,因此,其對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教學分為:智能座艙系統裝調與測試、智能網聯汽車環境感知與智能交互技術綜合測試、智能網聯汽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功能測試、智能網聯汽車整車綜合測試四門課程。
(1)智能座艙系統裝調與測試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交互大屏、中控門鎖、天窗、空調、車外信號、照明、座椅等智能座艙的硬件及軟件的架構與工作原理;智能座艙重要元器件的組裝與性能檢測;檢測方案與常見故障的診斷流程設計。(2)智能網聯汽車環境感知與智能交互技術綜合測試的教學內容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常見的環境感知、智能交互對象與方法;環境感知、智能交互的任務處理;環境感知與智能交互的信息采集模塊、信息處理模塊與信息輸出模塊的安裝與調試;基于測試要求的測試場景構建;軟硬件故障的檢測與診斷;測試手冊編撰。(3)智能網聯汽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功能測試的教學內容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功能與實現過程;測試方案的制定;測試場景的構建;測試過程與結果記錄;測試報告的編撰。(4)智能網聯汽車整車綜合測試的教學內容包括:智能網聯汽車軟件環境、關鍵硬件的裝調;測試場景設計與構建;車載應用程序的安裝與調試;測試數據采集、分析與處理;車輛實時狀態、數據、故障管理;平臺操作、安全與業務等日志察看;各種功能測試;測試報告的編撰。
5.2 專業模塊實訓課程(8門)
專業模塊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在于單一技術的理解、安裝、調試、檢測與相應文件的編撰等。
5.3 學期安排
由于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通常是三年制的,因此學生應當在每六個學期參加工作崗位實習與畢業設計,由此可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應在第一學期至第五學期內進行安排,各學期的課時安排應當有一定的差異[5]。
6 結論
總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要想實現正確設置,就應當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特點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科學合理的設置專業實訓課程,并明確各學期的課程安排與實訓內容,以此保證智能網聯技術與實訓課程設置實現有機融合。強調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必須重視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如此才能緊跟智能時代快速發展的腳步,為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提供專業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尋桂蓮 ,劉影.南湖職院牽頭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實訓標準體系[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22):7.
[2]段衛潔.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14):40-43.
[3]游恒浩,于萬海,盛鵬程,馬建偉.智能網聯汽車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課程體系構建[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9(02):17-22.
[4]劉穎,馬玉蕾,盛鵬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研究[J].專用汽車,2022(03):49-51.
[5]王瑩,洪陸英.淺談技工院校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時代汽車,2021(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