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生

在長安街的東西兩端分別有兩個文化產業園,像兩顆璀璨的文化明珠熠熠生輝。在長安街西,石景山郎園park已成為一座京西新文化地標,它就像是一處文化“世外桃源”,點亮了這座城市。
重塑
走出長安街西延線的八寶山地鐵站,往北走千米就能看到一座像老北京四合院一樣的仿明清古建筑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9米的崇國寺塔,滿滿的古建文化。
這座由13層圓形疊塔構成的喇嘛式建筑建于元代,該寺住持定志和尚葬于此。明成化年間易名為護國寺。是八寶山地區重要古建。解放初期,南北塔院共有10塔,現僅剩北塔院一塔。端詳著這座崇國寺塔林僅存的一座古塔,感到很壯觀。磚塔形似北海白塔,青灰斑駁的塔身、古樸的造型,在這里靜靜地矗立了幾百年。據說它是一種風水的象征,可以鎮壓妖邪,讓當地的風水更加旺盛。被人們視為一種功成名就、事業進步的象征。
但它的命運坎坷。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古建面臨危局,古城墻及其所有城門樓、中華門等歷史街區均在拆毀之列,古塔也受到波及。但因地處僻壤,很少有人想起。雖擺脫了拆除命運,其方形須彌座還是多處斷殘,塔周欄桿七零八落,古藤爬滿塔身,人們隨便攀爬。2005年,北京市博古藝苑工藝品市場和租賃商戶集資修復了古塔,使它復活重生。
門前,四根紅色大柱撐起中國文化典型標志——牌樓,“博古藝苑”四個大字遒勁飄逸。古樸喜慶的紅色、輝煌的黃琉璃、并列的三門就像凝固的音樂,似乎在訴說著四代人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的奮斗史。而四個相通的院落,仿明、清古建筑和青磚青瓦彩繪,正好構成了一個四合院,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寺塔、牌樓、四合院在朝霞的照耀下,構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獨特人文景觀,成為郎園Park文化產業園的標志性建筑。
“郎園Park是在原八寶山農工商公司持有的博古藝苑工藝品市場和二手家電市場上騰籠換鳥基礎上建設的。當時,來此淘古玩的都是些老年人,沒有文化交流,沒有消費;二手家電經營在新家電降價潮和技術換代的沖擊下,業務量極低,只有靠養狗等副業維持生計。更談不上文化創意和產業了。”郎園邵主管介紹道。
說到郎園Park的初創,邵主管記憶猶新。他們將“弘揚中華民族悠久傳承文化,展示華夏光輝藝術珍品”為座佑銘,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相結合。
在重新規劃建設這塊沃土時,將崇國寺塔、“博古藝苑”牌樓、仿明清四合院保留下來,重新裝飾、粉刷,在崇國寺旁建秋千,父母和孩子同時在此蕩秋千,讓古典與現實同框。
為了增加京西的文化氛圍,留住當地居民的心,他們提出創意,與石景山圖書館、老山街道一起實施了公民美育提升文化工程。建設公共圖書館,組織文化沙龍、戲曲表演、音樂會等免費文化活動,使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
在引進文化產業的同時,圍繞崇國寺塔及藝術軸線,他們賦予原舊址新生命,改建成了蘭境藝術中心、像素畫廊、良閱書店、科技花帶、裝飾藝術廣場,為入駐的文化產業提供了濃厚的藝術氛圍。對園區內及周邊進行了大綠化設計,使其成為融合古今風格的園林景觀。讓博古藝苑和舊貨市場通過轉型,舊貌換新顏。
在短時間內,由集體用地的老舊市場改造升級的郎園park,己成為一座集城市藝術中心、草地藝廊、特色辦公、格調餐飲、創意體驗商業于一體的文化藝術園區。
當地的居民不僅來體驗這里的文化生活,還將廣場舞、紅歌大家唱等活動在這里舉辦;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活動在這里碰撞出火花,又吸引西城、海淀、通州等城郊區的男女老少以家庭為單位來這里享受不一樣的文化生活。
傳統是靈魂,創新是生命力。通過空間重塑、文化植入、智能管理,使之成為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區。走在郎園Park的大道上,崇國寺古塔、“博古藝苑”牌樓在傳遞中國建筑美的同時,讓來此體驗者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現
對郎園Park邵主管的采訪還沒結束,悠揚的京胡聲和密集的鑼鼓聲傳來,循聲而去,我來到了蘭境藝術中心。作為50后的我,雖然對《智取威虎山》8個現代樣板戲耳熟能詳,多數唱段能哼唱出來,但對《定軍山》《三岔口》《探陰山》等古戲還是知之甚少。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戴上VR設備。京胡的悠揚和《三岔口》經典的影像、動作,很快就令我著迷。借助輕便的設備“穿越”到京劇盛世,置身于通過數字還原技術重建的湖廣會館,零距離觀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胡小毛、李繼春的經典戲《三岔口》,感覺很有韻味。當我親手操控白色短衣襟的武生單挑黑色夜行衣的武丑,讓他們唱、念、斗、打,我很是過癮。而當我參與了全數字化的生旦凈末丑臉譜勾畫、動作學習等,感受梨園世界的臺前幕后,在鮮艷熱烈的色彩和音畫中領略了民族京戲的深厚國粹情感。
京劇VR版采用了科技領域中最前沿的體積捕捉、動作捕捉、3D掃描等技術,通過激光全息投影以及多人大空間沉浸式VR交互等形式進行展示,促成了傳統京劇和現代科技結合,帶來了不一樣的味道。新技術讓國粹離年輕人更近了。
在這里,我還通過VR運用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看到了200年前的北京城,城內約20萬座古建筑、4萬個不同規制的院落、上千人物角色,透過重重的歷史,了解了那時的人間煙火,感知了古老北京的京腔京韻和京味,感受到老北京的古典美。
在郎園Park各處商戶鄰居的店里,我還看到:吊梨湯、肉串、涮鍋、糖葫蘆等老北京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吃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嘗到了小時候京城美食的味道。
崇國寺古塔、“博古藝苑”牌樓讓我想起了北海的白塔、西四的牌樓,VR京劇和傳統小吃更是喚起了我這個北京生、北京長的老北京人對京腔京韻京味兒的迷戀和情感。
回歸
在呦呦物色非遺工坊,我最感興趣的是多位非遺傳承大師開設的非遺手工體驗課。這里有曹式風箏第3代傳承人張蕾、泰山皮影第7代傳承人范維國、北京絹人的非遺傳承人何梅、京繡第5代傳承人劉曉燕、盤扣制作技藝第4代傳承人胡玲、剪紙技藝傳承人孟雅芬的體驗課程和傳播空間。通過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近距離領略非遺魅力。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制作在我國已有2000余年。春秋戰國時代,墨子和魯班以木材制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漢代后,開始以竹篾扎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紙鳶。后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
2023年清明時節,郎園Park開展了“憶滿京城 情思華夏”非遺活動。他們以回歸傳統文化為主題,借此喚醒植根于我們血脈、靈魂中的文化基因,在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中,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在郎園Park非遺工坊,與30多名小學生和家長聽了第三代曹氏風箏傳承人張蕾老師非遺風箏手作課。她從風箏的起源說起,開啟了這節非遺風箏手作課。
“曹氏風箏”作為北京風箏的主要代表,源于1943年一部曹雪芹的風箏圖譜遺稿《南鷂北鳶考工志》的發現和抄錄,揭開了“曹氏風箏工藝”的基因密碼。它是一門綜合藝術,融民間文化、南北扎制技術的精華于一體,它的43種技法中保留下來的20種制作工藝,做工細膩、用料考究、繪制精美、放飛富有情趣,其中擬人化的“扎燕”凸顯了北京特色。2006年8月,曹氏風箏入選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5月,曹氏風箏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老師將專門為小朋友帶來的扎制風箏的材料分發到大家手中,帶領大家一起親手扎制風箏。在她的帶領下,孩子們認真地把風箏“骨架”按照要求用線纏好,把風箏“骨架”用粘合劑粘到絲絹紙上,再粘上3條長長的風箏“尾巴”。等完全晾干,再帶領小朋友們繪畫點綴出屬于自己的風箏,體驗獨一無二的中國韻致。看著自己第一次親手扎制成功的風箏,孩子們都非常興奮。
以“傳遞中國式美好”為使命的呦呦物色,是首創郎園重點孵化的傳統文化新消費主題IP,他們圍繞四季和24節氣規劃文化體驗場景,融合中國傳統節日,把中國傳統色彩、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融合人文設計,展現東方生活美學,讓新消費需求在唯美典雅的傳統文化場景中被激活。
在春節前走進郎園park,就能看到:連串的油紙燈籠掛在道路兩旁,市井的氣息便迎面而來,再往前走,形似糖葫蘆的球形燈籠映入眼簾,分別對應著二十四節氣,年味十足。古人的年味從趕集開始,為此,他們邀100家東方美學出品人齊聚“冬亦暖”呦呦市集,在穿漢服的工作人員引領下,榫卯積木、京繡、剪紙、汝瓷兔茶寵、琺瑯彩兔桌屏等非遺精品讓人目不暇接,市民在“海淘”年節禮的過程中,搜羅過節的儀式感,重拾過年趕大集的美好回憶,感受新穎與傳統的融合。
秋季是北京最美的季節,郎園park被色彩繽紛的植被裝飾得煥然一新。清幽的環境中,伴著婉轉輕柔的古箏聲,品茶賞花,追溯古人閑情雅致。在這金黃的收獲時節,利用大自然中的樹葉,做一柄美麗的植物拓團扇,并讓大家像歷代的文人名士一樣,在扇面上操筆寫字作畫,團扇其中的韻味,并不遜色于一幀字畫。
在中秋節期間,舉辦“中秋·秋分”手作市集、“萌娃小掌柜”京西兒童義賣跳蚤市集、“良閱趣童年”書房尋寶記、樊登小讀者趣味讀書會、系列兒童美育體驗活動,將青少年傳統教育寓情于景、寓教于樂。
四時節氣年節美學裝置展、“四時節氣·斗轉星移”燈籠陣、二十四節氣傳統色心愿墻、福氣滿滿墻等,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相結合,激活了傳統文化基因,使二十四節氣文化更加絢麗多彩。
2018年開園至今,郎園Park舉辦了北京書店之夜、郎園國際文化創意文化節、QQ飛車全國公開賽等超過400場的文化活動。游客稱:郎園Park場所不大,有竹有柳有銀杏,有花有草有法桐,有塔有凳有廣場,有吃有喝有陶藝,有書有琴有咖啡,有驚有喜有文化。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