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摘 要]把野生動物分為有益和有害動物,為近代地方志物產動物部分編纂所采用的一種分類方式。這種分類方式以野生動物對人產生的益害為標準,把古代社會形成的害獸觀念與近代引進的害蟲、益蟲、益鳥、益獸等觀念結合在一起,具有實用性和功利性的特點。近代地方志在構建有益和有害動物種類的過程中,對諸如刺猬、鼴鼠、麻雀等動物的益害屬性存在著爭議,但是其中展現的保護有益動物和捕殺有害動物觀念,與古代社會野生動物保護與捕殺觀念有著明顯的不同,反映了近代社會對野生動物的一種認知。近代保護有益動物的觀念雖然沒有付諸實踐,但仍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價值。
[關鍵詞]近代地方志;野生動物;益害分類;動物保護
地方志記載內容十分廣泛,舉凡一地的山川、疆域、風俗、人物、地理、物產等都被包含在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地方志為一地的“百科全書”,因而成為研究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史料來源。根據地方志記載的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可以認識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受近代社會轉型的影響,地方志部分內容在編纂的過程中也展現了與傳統時期不同的方式,其中之一表現在動物的分類方式上。學術界對近代地方志中的動物分類方式進行了研究,認為它是把中國傳統的人為分類方式與近代自然分類方式融合在一起。①如果仔細研讀近代地方志中的野生動物名錄,還發現存在著另外一種分類方式,即把野生動物分為有益和有害兩大類。這種分類方式深刻影響著近代以來人們的野生動物觀念?;诖耍疚膰L試對地方志中相關內容加以探討,以期深化近代野生動物史和生態環境史的研究。
一、地方志所載野生動物分類方式的變化
生物分類方式包括人為分類和自然分類兩種。人為分類服務于人們的某些實際需要,具有實用性;自然分類在于了解探尋生物的本性,呈現科學性。在西方,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始研究動物分類,他將動物分為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到了18世紀,林奈以動物的心臟、血液、呼吸、生殖以及外形等特征為標準,把動物分為哺乳綱、鳥綱、兩棲綱、魚綱、昆蟲綱、蠕蟲綱等。緊隨其后的法國學者古維爾以動物器官的構造和排列方式為標準,將動物分為輻射、軟體、環形、脊椎等動物。自1859年英國學者達爾文發表進化論后,自然分類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自然分類是鑒別物種異同、分析物種間親緣關系、研究動物界自古及今系統發展途徑的重要基礎,因此它取代人為分類成為西方自然科學界關注的重點。①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構建動物分類方式?!对娊洝酚涊d了當時人們所見到的各種動物;《爾雅》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按照蟲、魚、鳥、獸分類;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動物分為蟲、介、鱗、禽、獸、人等六部。②雖然中國傳統時期的動物分類方式不斷發展,但始終沒有突破人為分類的窠臼。到了近代,隨著自然分類方式的引進,科學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努力構建中國境內動物的自然分類體系。③此同,一種將野生動物分為有益和有害動物的分類方式興起,深刻影響著國人。如果說自然分類方式的引進,推動了動物學發展的話,那么有益與和有害動物分類方式的形成,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野生動物保護觀念的發展。這兩種分類方式和傳統人為分類方式一起,共同影響著地方志動物部分的編纂。
首先來看傳統人為分類和近代自然分類方式在其中的應用。以民國《南皮縣志》卷三《風俗志上》為例,從總體上看,《南皮縣志》將動物分為獸類、禽類、魚類、蛙類、爬行類、節足類、軟體類等七類。其中獸類包括家獸和野獸;禽類包括家禽和野禽;節足類包括六足蟲類、八足蟲類、甲殼類、多足蟲類等?!赌掀たh志》中的獸類、禽類、魚類基本上遵循傳統人為分類方式,而蛙類、爬行類、節足類、軟體類則是依據近代自然分類方式,并且門綱混用。在近人王修主編的《動物分類學》一書中,將動物分為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蠕形動物、軟體動物、擬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原索動物、脊椎動物等。④《南皮縣志》中的節足類動物即節肢動物,軟體類動物即軟體動物,蛙類、魚類、爬行類動物屬于脊椎動物。《南皮縣志》中動物分類方式的混合運用,是近代科學技術轉型的具體表現,為中國傳統學問與近代西學雜糅的結果。
其次來看有益和有害動物分類方式在地方志中的應用。根據民國學者的定義,有益動物包括益蟲、益鳥和益獸,它們有益于人生;有害動物包括害蟲、害鳥和害獸,它們有害于人生。⑤也就是說,有益和有害動物的區分是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為標準。有利于人生存的為有益動物,不利于人生存的則為有害動物。有當代學者認為,將有的鳥獸列為害鳥害獸,是對這些鳥獸的妖魔化與污名化,是權力與技術共謀的結果。⑥有益和有害動物的分類并未從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角度考慮,而是以對人生的利害關系為標準,具有實用和功利的特點,為人類中心主義的體現?;仡櫄v史,傳統社會對鳥獸在生產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洱R民要術》卷一《種谷第三》專門記載了免蟲害和雀暴的谷子品種,朱谷等14種,“早熟,耐旱,熟早免蟲”;今墮車等24種,“穗皆有毛,耐風,免雀暴”。①這些品種,或因早熟,或因穗上有毛,能夠避免蟲鳥之害。人們也認識到蟲鳥在保護農作物方面的積極作用。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了多則例子。在嶺南一帶,人們用黃猄蟻防治柑橘害蟲;在遼寧朝陽一帶,人們發現赤頭鳥把農田中的紫蟲叼啄殆盡;在河北南宮縣,不計其數的大白鳥和小白鳥把為害的蝗蟲食盡。②由此可見,古人已經充分認識到蟲鳥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但是他們并沒有把蟲鳥系統地分為益蟲、益鳥和害蟲、害鳥。不過,古人在認識獸類的過程中形成了害獸的觀念。《明史》卷七十二《職官一》記載虞衡的職責時指出:“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澤;春夏之交,毒藥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躪,谷登禁焚燎。若害獸,聽為陷阱獲之,賞有差?!雹墼邙B獸繁殖的時節禁止捕殺,但害獸則不受限制,原因在于它的社會危害性。即便如此,古人沒有系統地把野生動物分為有益和有害兩類。
近代中國社會使用的這種分類方式,也受日本的影響,諸如害蟲、益蟲、益鳥、益獸等相關術語是從日語翻譯過來的。④在近代赴日留學生的著作中,對這種分類方式也有記載。吳汝綸在《東游叢錄》中記載日本實業補習學校實業教科目的教學內容,其中農業部分包括:“農業大意或耕耘、害蟲、肥料、土壤、排水、灌溉、農具、樹藝、家畜、養蠶、森林、農業帳簿、丈量之類?!雹萃扛L镌凇稏|瀛見知錄》中提及日本學校標本室中陳列的各種標本,有谷麥、果木、煙葉、防病藥品、害蟲、益蟲、驅除害蟲噴霧器具等。⑥同樣,近代中國期刊雜志刊載了大量與益蟲益鳥、害蟲害鳥相關的日本文獻?!掇r學報》為近代第一份農學專業報刊,由羅振玉和蔣伯黻于1897年5月25日在上海創辦。該報主張農學為富國之本,通過翻譯介紹國外農學論著,引進西方農學知識,推動中國農學發展。所譯國外農學論著中,有日本人撰寫的相關文章,如《論益蟲》⑦、《保護益蟲》⑧等。《論鳥類啄食害蟲之益》一文在談及益鳥和害蟲的關系時指出:“有益鳥類,啄食田佃山野害蟲,厥功甚偉。”⑨有益和有害動物分類方式的形成,影響到地方志物產動物部分的編纂,古代社會原有的害獸觀念以及近代引進的害蟲、益蟲、益鳥、益獸等術語被應用于其中。
有益和有害動物分類方式在地方志的應用中有著不同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目錄中直接列出。民國《景縣志》卷二《產業志》蟲類目錄部分直接列出益蟲、害蟲、有益害蟲、無益害蟲等。民國《靜??h志》卯集《物產志》目錄中也列出害蟲、害苗蟲。此種編纂方式,在近代地方志中所占比例較小。第二種方式是以列表的形式展現野生動物的益害屬性。民國《館陶縣志》卷二《政治志》動物部分采取列表的方式編纂。它將動物分為羽類、毛類、鱗介類、蟲類等四類。毛類和鱗介類動物表格列標題包括類別、質地、功用、說明四部分;羽類動物表格列標題包括類別、質地、益與害之區別、說明四部分;蟲類動物表格列標題包括類別、質地、益蟲和害蟲、說明四部分。這些表格列標題中,區別最大的在于第三部分。羽類動物強調益害屬性,蟲類動物直接分為益蟲和害蟲。雖然毛類和鱗介類動物表格列標題中沒有直接標出它們的益害屬性,但是在功用這部分內容中有時會指出,如貓的功用為:最善捕鼠,有益于農家;而鼠的功用為:傳染黑死病的媒介,還能損壞器具及倉谷,十分有害。①這種編纂方式和第一種一樣,所占比例不高。第三種方式最為常見,即在介紹一些動物的基本情況時,直接指出它們是有害還是有益動物。如民國《開原縣志》中對貍的記載:“貍,形似狐而體肥短,毛色暗灰,口吻細銳,穴居山野,捕食野鼠,可稱益獸,毛可制筆及裘?!雹谠谑黾柏偟耐饷蔡卣?、生存環境、食物資源后,對其功用進行評述,認為它是益獸。又如民國《嘉定縣續志》中對獾的記載:“獾,狀類犬,大亦如之,俗名狗獾,穴居隄岸及古壙中,性與豬獾同,唯毛皮較美,可為裘領裀褥,口爪俱長,故能刨土成穴,掘食田產,害獸也?!雹垅档拿枋鲞壿嬇c貍相似,并指出其為害獸。這樣的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舉。即便一些地方志中動物部分的內容存在著雷同之處,但是這不足以影響有益和有害動物分類方式的應用。
二、有益和有害動物具體種類的構建
前面已經提及,有益和有害動物的劃分主要以對人生的利害關系為標準。基于這樣的標準,有益和有害動物包含的種類具體有哪些,值得探討。近代地方志從益獸害獸、益鳥害鳥、益蟲害蟲等方面構建了有益和有害動物的具體種類。
近代被普遍認可的益獸為蝙蝠,因為它能夠“捕食害蟲”。④不過,一些地方志認為蝙蝠為益鳥,⑤這種認識受傳統動物分類方式的影響。在近代自然分類方式中,它屬于哺乳動物,因而把其劃歸到益獸的范圍中。至于刺猬、鼴鼠這幾種動物的益害屬性,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它們為益獸,刺猬“無害于人,所食者多害人之物”,⑥鼴鼠“能為人類驅除地內害蟲”;⑦另一種則認為它們為害獸,刺猬“食農植物,亦為農家害”,⑧鼴鼠“捕食蟲類,又好食五谷之根,頗為農害”。⑨事實上,刺猬與鼴鼠的食性較雜,刺猬的食物有昆蟲、鳥卵、青蛙、小型鼠類、蛇、蜥蜴以及瓜果、桑葚等,鼴鼠的食物以地下害蟲、蚯蚓為主,當它在地下尋找害蟲的時候,會在土壤耕作層來回活動,傷及農作物的根部,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損失。⑩這樣看來,把刺猬和鼴鼠定義為益獸和害獸均有一定的道理。
地方志在記載益獸的同時也記載了大量害獸。民國《上??h續志》卷八《物產》中,把兔、獾列為害獸;民國《南匯縣續志》卷二十《風俗志三》中認為獾、猯、貍、黃鼠狼、田鼠等為害獸。除此之外,有些地方志僅指出動物對人類的危害,沒有直接說明它們為害獸,如民國《新修南充縣志》中對野豬的記載:“體比家豬小,嘴長腳短,毛粗,色黑褐,穴居土中,夜出食禾苗,為農害,肉味極美?!??輥?輯?訛民國《牟平縣志》在列出狐、貍、獾、兔、鼬鼠、刺猬、蝙蝠等動物后,指出這些動物除刺猬蝙蝠外,“多系有害于人”。①總體來說,近代地方志中定義為益獸的較少,定義為害獸的較多。這種情況在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狩獵法鳥獸分類表》中也有所體現。該表將鳥獸分為四類,分別為傷害人類的鳥獸,有害牲畜、禾稼、林木的鳥獸,有益禾稼、林木的鳥獸,可供食品和用品的鳥獸。其中有益禾稼、林木之獸僅有樹鼩、刺蝟、鼩鼱、香鼠、鼴鼠、小蝙蝠、蝙蝠、鼠蝠、花鼻蝠、兔蝠等10種,傷害人類之獸和有害牲畜、禾稼、林木之獸達27種,分別是獅子鼻猴、短尾狒狒、虎、狼、豹、豺、狐、貉貍、狼獾、黃鼠狼、白鼬、褐熊、黑熊、罷、靈貓、樹貍、野兔、豪豬、花松鼠、松鼠、鼯鼠、地鼠、巢鼠、倉鼠、?、地排子、野豬等。②常見動物如虎、狼、黃鼠狼、野兔、松鼠、野豬、地鼠等均為害獸,而益獸中常見的僅有刺猬和蝙蝠。與害獸相比,益獸種類明顯較少。因而,地方志中所列益獸種類較害獸少,也就不足為怪。
關于益鳥害鳥,《狩獵法鳥獸分類表》指出尚未發現傷害人類的鳥類,只是明確列出有害牲畜禾稼林木與有益禾稼林木之鳥的種類。近代地方志記載的益鳥有鹡鸰、鶯、布谷、梟、燕、鵓鴣、啄木鳥、鷂、鴷、練雀、杜鵑等,害鳥有鴿、鳩、鴉等。其中,爭議較大的為麻雀。民國《文安縣志》指出麻雀為益鳥,“麻雀,似瓦雀而大,群飛有聲,以千百計。民國九年夏,境內蝻生,捕捉無術,俄麻雀群集啄食,魚鷹并集,啄之數日,蝻盡不為災,亦益鳥也?!雹勐槿副徽J為益鳥,在于它捕食蝗蝻有功。而民國《景縣志》認為麻雀為害鳥,“雀,以其常宿瓦檐間,因名瓦雀,又名家雀,亦稱麻雀,飛則成群,啄食禾黍,故農家稱為害鳥?!雹苈槿敢蜃氖彻任锉环Q為害鳥。麻雀對農業生產到底有益有害,不能一概而論,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昂米墓阮愔S熟者,頗妨農業,只于育雛捕取昆蟲,較為有益”。⑤在哺育雛鳥期間,麻雀能夠捕捉金針蟲、象鼻蟲等害蟲,但也會捕捉瓢蟲、螳螂等益蟲。⑥民國《沙河縣志》籠統地認為它能夠捕捉昆蟲,于農業生產有利。究竟是哪些昆蟲,沒有說明。如果麻雀捕食瓢蟲等益蟲,那么它是否有益于農業,就值得探討。正是因為麻雀食性較雜的特點,無法明確斷定它是益鳥還是害鳥。
近代地方志對益蟲害蟲具體種類的記載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談及蟲類的功用時指出它們的益害屬性。民國《沙河縣志》卷七《物產志下》蟲類部分記載的有蠶、蜂、蝶、蟻、蟬、蚜蟲、蝗、阜螽、聒聒兒、蟿螽、蟋蟀、螳螂、蜘蛛、蚯蚓、蛇、蛙、蝎、壁虎、衣蛾、衣魚、蠅、蚤、蚊、床虱、蝙蝠等。其中,蠶、蜂能為農家帶來經濟收益,蝶、螳螂、蚯蚓于農業生產有利,蜘蛛、蛙、壁虎、蝙蝠能夠捕食蚊蠅,故而它們被認為是益蟲。蟻、蟬、蚜蟲、蝗蟲、阜螽、聒聒兒、蟿螽、蟋蟀等危及農作物和林木的生長;衣蛾、衣魚損毀書籍衣物;蠅、蚤、蚊、床虱等不僅吸食人體血液,還能夠傳染各種疾病,因而它們屬于害蟲?!渡澈涌h志》把益蟲和害蟲混在一起,沒有分門別類記載,這種方式在地方志中最為常見。第二種方式則按益蟲與害蟲種類分別記載。民國《完縣新志·食貨第五》把蟲類分為益蟲類、非益非害之蟲類和害蟲類三部分,其中益蟲類包括蜻蜓、蝙蝠、蠶蛾、樗蛾、蠶、蜜蜂、瓢蟲、斑蝥、金線蛙、土蛙、螳螂、壁虎、蚯蚓、蜥蜴、蠅虎、壁錢、水馬;非益非害之蟲類包括蟋蟀、草蟲、莎雞、蜣螂、蟬、蜘蛛、蟏蛸、伊威、蠼螋、馬陸、螢、蝸牛、蟻、蝴蝶;害蟲類包括螻蛄、蚜蟲、虸蚄、螟蛾、藿蠋、蝗蟲、蛅蟖、蚰蜒、蜚蠊、蠐螬、(蟲同)(蟲羅)、尺蠖、天牛、水蛭、蠛蠓、虻、蛇、蝎、樹虱、果蠃、胡峰、土蜂、牛馬蜂、叩頭蟲、蠹魚、壁虱、蚊、蚤、虱、蠅等。這種分門別類的記載方式,讓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完縣(今河北順平)蟲子的種類。該志書將蝸牛、蟬、蟻等列為非益非害之蟲。蟬和蟻在前面已經提及,至于蝸牛,它以綠葉為食物,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一些地方志把它列為害蟲,如民國《重修廣元縣志稿》卷十二《食貨志三下》中指出鼴鼠食用蛞蝓、蝸牛等害蟲。在今天看來,蝸牛不僅對農業、林業、畜牧,也對人類有害。它啃食莊稼,毀壞園林和各種蔬菜、豆類、甘蔗、甘薯等農作物,還是某些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①可見,地方志對一些蟲類益害屬性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地方志力求構建各地益獸害獸、益鳥害鳥以及益蟲害蟲的種類,但在分門別類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混亂。這種混亂的出現與地方志編纂者的學識有關。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指出:“方志中什之八九,借由地方官奉行故事,開局眾修,位置冗員,鈔撮陳案,殊不足以語于著作之林?!雹谠诹簡⒊磥?,地方志是地方官組織當地所謂的冗員編纂的。事實上這些冗員多為飽學之士,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熟知地方故事,因而地方官才會把他們組織起來。到了近代,受西學影響的學者不斷加入其中。有學者對民國《龍巖縣志》《莆田縣志》《長泰縣新志》《云霄縣志》的作者群體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當中有的具有國學基礎,有的受過西學訓練。其中《龍巖縣志》《長泰縣新志》《云霄縣志》的部分編纂人員曾經在全閩師范學堂接受過新式教育,學習包括植物、動物、人身生理、礦物等科學知識的博物學課程。③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地方志編纂者都有較高的學識,他們受各自所在地教育水平的影響,學識參差不齊,特別是沒有受西學影響的編纂者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把西學知識系統地吸收,這自然影響到地方志相關內容的編撰。④有益與有害動物分類的混亂就是具體的反映。此外,這種混亂還與人們對有益和有害動物界限的理解有關。有益和有害動物的劃分沒有絕對的標準,在世界上所謂對人類絕對有益或者絕對有害的動物,幾乎是很少的。即使同樣一種動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數量和需要上,與人類的利害關系會發生變化。⑤因而,在一些動物分類上的混亂,說明人們對它們的功用有著不同的認識。
三、保護有益動物和捕殺有害動物觀念的展現
近代地方志在構建有益和有害動物具體種類的過程中,展現出了保護有益動物和捕殺有害動物的觀念。地方志中記載的相關例子較多,現擇其一二進行說明。在保護有益動物方面,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卷五十九《物產考二》記載,啄木鳥能夠驅除樹木中的害蟲,“視為益鳥而保護之”;又如《南皮縣志》卷三《風俗志上》記載螳螂善于捕捉草叢或者果樹上的小蟲,“為農家之益蟲,當保護之”。另外,地方志所載的相關制度也可以反映出保護有益動物的觀念。民國《灌縣志》記載了中央政府制定的《農作物病蟲害防除規則》。該條例明確規定了各省農業機關的主要職能,其中之一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益蟲益鳥的繁殖與保護、病菌與害蟲益蟲的標本制作等。⑥甘肅省教育廳制定的《本省各縣兒童年實施事項》也被記載于地方志中,其中也有關于保護有益動物的事項,“鼓勵全省兒童驅除害鳥害蟲保護益鳥益蟲”。①保護有益動物的觀念不僅成為地方志動物部分編纂的基本原則,也是地方志編纂者向地方社會傳達的主要觀念之一。
在捕殺有害動物方面,民國《南匯縣續志》卷二十《風俗志三》中把獾和猯定義為害獸,并指出為了保護農林生產,必須捕殺它們。至于捕殺的方式,獾一般使用獵犬,猯則需要專業的獵戶。民國《荏平縣志》卷九《實業志》中明確指出老鼠的危害,不僅偷嚙人衣物,還會傳染鼠疫,因而必須“捕而殺之,以絕后患”?!赌掀たh志》卷三《風俗志上》中記載了消滅蚊蠅的方式,既要保持地面衛生,積極處理露天積存的廢水與污水,還要使用各種藥物清除廢水、污水中的蚊蠅幼蟲。像老鼠、蚊蠅之類的害獸害蟲因其能夠傳染疾病、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消滅它們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因而,在評價近代社會所形成的捕殺有害動物觀念時,需要具體分析有害動物的種類?;蛟S這樣,才能形成較為公允的認識,不能籠統地認為捕殺有害動物會破壞生態平衡、破壞生物多樣性,需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人類生命健康的維護。
近代地方志展現出的保護有益動物和捕殺有害動物的觀念,是受當時社會對野生動物認知的影響。晚清陳恢吾《農學纂要》卷一中,專門記載了益鳥益蟲和害蟲害敵。在他看來,益鳥益蟲專門食用農業害蟲,對它們應該加以保護,害蟲害敵則可以捕殺。為此,該書專門記載除蝗除螟、防野鼠、驅鳥獸的方法。到了民國時期,國人對野生動物在人類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作用的認識更加系統,“野生動物中,對于農業關系最大者,厥為哺乳類及鳥類。哺乳類有益獸、害獸,鳥類有益鳥、害鳥,吾人須認識清楚,害獸害鳥,固宜驅除撲滅之,益獸益鳥,則宜設法律以保護之,禁止捕獵保存其種類,以資繁殖而維護農作物,俾得農產物收入增加”。②諸如《東方雜志》《申報》《勸農淺說》《農民》《科學的中國》《農林雜志》《民眾周刊》等報刊雜志以及《小學與社會》《兒童良友》《小朋友》《兒童世界》等兒童刊物,刊載了大量與益蟲益鳥保護、害蟲害鳥捕殺相關的文章。如詩歌《驅除害蟲和保護益鳥》,“驅除害蟲!驅除害蟲,有害蟲,農家窮,農家許多谷物,被他吃得絕種,他為害,真真兇!保護益鳥!保護益鳥!有益鳥,收成好,多少有害害蟲,都被他們除掉;他的功,真不??!”③詩歌語言簡練活潑,內容通俗易懂,能夠讓國人了解到益鳥和害蟲在農業生產中的不同作用,認識到保護益鳥與消滅害蟲的必要性。
與古代社會相比,近代國人的野生動物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古代社會,人們認識到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在保護與捕殺的過程中并沒有刻意將其區分為有益和有害兩種?!抖Y記·月令》規定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孟夏之月,“驅獸毋害五谷,毋大田獵”。與此同時,《禮記·月令》還制定了捕殺野生動物的政策。季夏之月,“命漁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孟冬之月,“乃命水虞、漁師收水泉池澤之賦”。仲冬之月,“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野虞教道之”。季冬之月,“命漁師始漁”。④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古人制定的野生動物管理政策,目的在于實現野生動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防止出現枯竭的問題。彼時形成的野生動物保護和捕殺觀念,明顯不同于近代保護有益動物和捕殺有害動物的觀念。
近代社會雖然形成了保護有益動物的觀念,但是依然存在著捕殺它們的現象。“我國狩獵法雖已公布數年,但各處官廳和人民,視為具文。單以作者所在地之武進一縣而論。在西門外一條小小的太平巷中有專收獵戶槍獲鳥獸的野味行四爿之多,每日有數百只運往上海,其中益鳥占多數。這是作者實地調查的。而且不分雌雄一網打盡,在人道上,農產物上著想,未免說不過去。”①民國時期共頒布三部《狩獵法》,分別頒布于1914年、1932年以及1948年。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的《狩獵法》沒有對野生動物進行明確的分類,只是較為籠統地提到受保護鳥獸,“受保護之鳥獸,一律禁止狩獵。但因研究學術或其他特別情事,經警察官署核準者,不在此限?!雹凇夺鳙C法實施細則》規定受保護鳥獸種類由地方政府制定,上報給農商部并發布禁捕公告。一些地方性狩獵法規中大致說明了受保護鳥獸以及可以捕獵鳥獸的種類。如《廣東暫行狩獵條例補充辦法》列出了全年禁獵的鳥類,有鶴、燕、小雀、白雀、荏雀、五十雀、鹡鸰、杜鵑、郭公、鴟梟、鳶、鷲等。③這些鳥獸之所以成為保護對象,原因在于它們是以害蟲害獸為食物。1932年《狩獵法》將鳥獸分為傷害人類的鳥獸,有害牲畜、禾稼、林木的鳥獸,有益禾稼、林木的鳥獸,可供食品和用品的鳥獸,前文已經提及。在這四類鳥獸中,傷害人類的鳥獸可以隨時獵取,有害牲畜、禾稼、林木的鳥獸以及可供食品和用品的鳥獸獵取時間由各地政府規定,有益禾稼、林木的鳥獸除經特許供學術研究外不得狩獵。保護有益鳥獸成為《狩獵法》及地方性狩獵法規的主要內容之一,只不過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可謂是一紙空文。④由于地方志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它對保護有益鳥獸內容的記載,即試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影響國人的觀念,進而改變他們的行為,這恐怕是地方志編纂者編寫相關內容的初衷。
結 語
在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生物都有著它獨特的地位和價值,不同生物之間形成動態的相互制約關系,共同維護著生態系統的平衡。如果有意或者無意消滅某些生物,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因而,維持生態多樣性是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宗旨和目的?!兑吧鷦游锉Wo法》明確指出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在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樣一種保護觀念是在不斷深化認識人與野生動物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野生動物大量滅絕的現實反映。近代地方志所構建的有益和有害動物種類以及所展現的保護有益動物和捕殺有害動物觀念,既不同于當代野生動物保護觀念,也與古代社會野生動物保護與捕殺觀念有著明顯的不同,反映了近代社會對野生動物的一種認知。雖然保護有益動物的觀念沒有付諸實踐,但是如果從野生動物保護發展的歷程來看,它們所體現出的思想史價值,還應值得重視。
責任編輯: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