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 唐玉林 侯鵬霞 康曉冬 于 洋 施 安 梁小軍*
(1.寧夏農林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02;2.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近年來,我國肉牛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但處于適配月齡的母牛數量較少且繁殖效率低,成為限制肉牛養殖發展的關鍵難題。因此,改善產后母牛的繁殖性能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飼糧中適宜的粗蛋白水平不僅能夠提高動物的生長性能,還具有保健、免疫調節、改善肉品質及提高養殖效益的作用[1]。張春霞[2]發現,飼喂中等粗蛋白水平(前期12.05%、中期11.50%、后期11.00%)飼糧能夠提高西門塔爾牛生長性能,調節血清生化指標,改善肉品質。德吉等[3]研究表明,當飼糧蛋白水平為12.92%時,能夠顯著提高妊娠后期白絨山羊生長性能和繁殖性能。由此可以推測,飼糧中添加適當水平的粗蛋白能夠起促進產后母牛繁殖性能恢復的作用,但目前關于飼糧中粗蛋白水平對產后母牛繁殖功能影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奶牛,在肉牛中的研究較少。為確定產后安格斯母牛飼糧粗蛋白最適水平,本試驗采用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糧飼喂產后安格斯母牛,研究其對生長性能、血清生化指標及繁殖性能的影響,為安格斯母牛產后科學飼養提供參考。
本試驗選擇體況良好、胎次均為2 胎次、體重(480±20)kg 的產后1 d 左右的安格斯母牛,共24 頭,按照隨機區組設計將試驗牛分為3組,每組8個重復,每個重復1 頭牛。Ⅰ組、Ⅱ組、Ⅲ組牛分別飼喂粗蛋白水平為11.78%、13.51%和15.43%的飼糧。試驗飼糧組成及營養水平見表1。預試期10 d,正式試驗期60 d。

表1 試驗飼糧組成及營養水平
試驗牛置于相鄰的3 個牛舍中進行集中飼養,每天飼喂2次(6:30、16:30),其他飼養管理條件均相同,自由飲水。
1.3.1 生長性能
試驗開始與結束時,晨飼前對產后母牛進行稱重,試驗期間記錄采食量,結束后計算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
1.3.2 血清生化指標和生殖激素
試驗結束后,牛尾根靜脈采血,3 500 rpm/min 離心10 min 取上清,采用全自動血清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中總蛋白(TP)、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非酯化脂肪酸(NEFA)、血糖(GLU)含量。使用ELISA 檢測試劑盒(江蘇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生長激素(GH)、雌二醇(E2)、黃體酮(P4)含量。采用比色法試劑盒測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采用酶免法測定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4(IL-4)含量。
1.3.3 犢牛成活率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軟件進行整理,SPSS 25.0 軟件中的單因素方差法分析數據顯著性,Duncan's 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 表示差異顯著,P<0.01 表示差異極顯著。

表2 飼糧不同粗蛋白水平對產后母牛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知,各組產后母牛初重和末重差異均不顯著(P>0.05),Ⅱ組產后母牛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Ⅰ組和Ⅲ組,且料重比最低(P<0.05)。

表3 飼糧不同粗蛋白水平對產后母牛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3可知,Ⅱ組和Ⅲ組產后母牛血清TP和BUN含量均顯著高于Ⅰ組(P<0.05),飼糧蛋白水平對GLU、TG、NEFA無顯著影響。

表4 飼糧不同粗蛋白水平對產后母牛血清免疫指標的影響
由表4可知,Ⅲ組產后母牛血清中IgG含量顯著高于Ⅰ組和Ⅱ組(P<0.05)。

表5 飼糧不同粗蛋白水平對產后母牛繁殖性能影響
由表5可知,Ⅱ組產后母牛血清IGF-1和GH含量極顯著高于Ⅰ組(P<0.01),Ⅱ組犢牛成活率最高。
飼糧中粗蛋白水平在動物機體生長發育、維持機體生理活動需求中發揮重要作用[4]。王清等[5]研究發現,飼糧中粗蛋白水平為18.06%能夠顯著提高嶗山奶山羊生長性能;但粗蛋白水平提高至20.07%,生長性能反而降低。Lopes 等[6]研究表明,乳牛犢補充8%~30%的粗蛋白能夠增加平均日增重,提高對日糧的消化率;而蛋白水平提高到41%時,乳牛犢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降低。李月彩等[7]研究日糧粗蛋白水平(8.5%、9.5%和10.5%)對絨山羊母羊體增重的影響,結果顯示,3組山羊日增重差異不顯著,但Ⅱ、Ⅲ組均高于Ⅰ組,Ⅱ組料重比顯著低于Ⅰ組和Ⅱ組。本研究中,Ⅱ組產后母牛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Ⅰ組和Ⅲ組,料重比顯著低于Ⅰ組和Ⅲ組,與上述結果基本相符,表明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日糧中粗蛋白水平可以提高動物機體生長性能。
血清TP、BUN含量能夠反映動物機體對飼糧中粗蛋白的利用率和代謝情況[8]。Meng 等[9]研究發現,飼糧蛋白水平為12.5%組和15.0%組的奶山羊血清ALB、BUN含量顯著高于10%組。黃杰[10]研究表明,提高飼糧中粗蛋白水平,犢牛血清BUN含量也隨之升高。廖想想等[11]發現,BUN 含量與繁殖性能呈顯著負相關。因此推測本研究中母牛血清TP 和BUN 含量升高可能與飼糧中粗蛋白水平升高有關。血清中GLU、TG、NEFA 等指標與機體對飼糧營養成分吸收代謝密切相關。本研究中,母牛血清GLU、TG和NEFA含量均未發生顯著改變,表明改變飼糧中蛋白水平未對產后母牛糖代謝和脂代謝產生較大改變,與程光民等[12]對產后奶牛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免疫球蛋白是評估動物免疫狀況的重要指標。IgA是機體黏膜防御感染的主要物質,可與周圍細胞組成局部免疫系統[13];IgG參與機體免疫防御反應,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M 是特異性免疫反應早期抗體[14]。IL-2和IL-4分別是T細胞和B細胞增殖分化的誘導因子。目前,有關蛋白水平對繁殖母牛的免疫功能研究較少。馬麗娜等[15]研究發現,高蛋白水平可提高肉牛IgG、IgM和IL-4的含量。本試驗中,Ⅲ組(高蛋白組)產后母牛的血清IgG 含量顯著高于Ⅰ組和Ⅱ組,且Ⅲ組的IgA、IgM 和IL-4 的含量也最高,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結果表明,動物攝入高蛋白日糧時,機體自身合成蛋白酶速度快,進而加快了抗體因子的合成速度,由于動物并未發生免疫應答,所以各組間免疫水平波動不大。
E2 和P4 與卵泡發育成熟和排卵之間存在密切聯系[16]。李素珍等[17]研究發現,妊娠后期嶗山奶羊分別飼喂粗蛋白水平為12.25%、14.12%和16.29%的日糧,E2、P4 和催乳素(PRL)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唐振華等[18]采用低、中和高粗蛋白水平(16.5%、17.5%和18.5%)飼糧飼喂圍產期奶水牛,結果發現,奶水牛血清E2和P4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本試驗中,各組母牛血清E2和P4含量與上述結果相同,也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現象,但差異不顯著,表明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日糧粗蛋白水平有利于E2 和P4 合成,蛋白水平過高則會抑制其合成。原因可能是機體攝入過高蛋白質引起BUN等代謝物含量升高,導致其生殖功能恢復速度減慢。
IGF-1 主要由機體中肝臟細胞產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相關靶細胞,具有促進脂肪合成、降血糖和促生長等生理功能[19]。IGF-1是動物機體內生長激素(GH)發揮生理作用的主要介質之一,GH 通過肝臟控制IGF-1 的產生,之后IGF-1 以內分泌方式循環到靶器官而在全身發揮作用,循環的IGF-1 反過來對垂體前葉釋放的GH施加反饋控制。此外,IGF-1與動物機體的繁殖性能具有高度相關性。IGF-I在促性腺激素誘導的卵泡生成、卵巢類固醇生成和黃體(CL)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同時還具有調節垂體和下丘腦內分泌的功能,而嚴重營養不良會顯著降低血漿IGF-I含量[20]。在高產奶牛產后早期能量負平衡(NEB)的關鍵時期,血液中IGF-I含量較低,其水平與此期間的能量狀態和生殖功能呈正相關[20]。在肉牛中產后到第一次排卵前IGF-I的血漿濃度線性增加,并與發情期的長度顯著相關[21-22]。本研究中,Ⅱ組產后母牛的IGF-1和GH含量均極顯著高于Ⅰ組,并高于Ⅲ組,表明在一定范圍內增加飼糧中粗蛋白水平有利于改善機體的物質代謝,提高機體繁殖性能。本研究中,各組犢牛成活率差異不大,但Ⅱ組和Ⅲ組的成活率均高于Ⅰ組,表明高蛋白飼糧為母牛產犢的營養需求及犢牛通過初乳建立免疫屏障時的營養物質提供了一定保障。Ⅱ組犢牛的成活率最高,表明13.51%粗蛋白水平能夠較好地滿足繁殖母牛的妊娠期的營養需要。
本試驗條件下,飼糧中粗蛋白水平為13.51%時,能夠改善產后安格斯母牛生長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標和繁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