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菲
耿杉,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山水畫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摘 要:近年來,不少山水畫家將視線投向西南地區,成為西南山水畫建構與探索的重要主體。從作品內容來看,西南山水畫的建構與探索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在傳統山水畫圖式中強行嫁接西南地區的建筑、人物或生活場景,二為描繪西南地區的景觀、聚落等代表性場域。耿杉的山水畫創作屬于后者,他以強烈的歷史認同與審美感知聚焦西南地域特色,形成自身標志性的筆墨語言。
關鍵詞:西南地區;山水畫;耿杉
近代以來,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人文景觀逐漸得到了山水畫家的關注。他們大多承襲傳統山水畫風貌,在傳統山水畫圖式中加入西南地區的建筑、人物或生活場景,使其以點景的形式出現在畫面中。在當代,越來越多的山水畫家試圖打破傳統山水畫的程式化表現,將西南地區的人文景觀、聚落場景作為畫面描繪的重要對象。這一山水畫內容及形式的轉化,是當代畫家對山水畫地方感建構與探索的成果。在這群探索者中,耿杉作為專業藝術院校山水畫學科的帶頭人成績斐然。
耿杉生在西南,求學、工作、生活于重慶和北京兩地,研習傳統、寫生創作是他個人藝術實踐的主要途徑。他自覺關注西南地區的自然風光、社會環境、人文歷史特征,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最具西南地域特征的民居環境與宗教建筑進行寫生創作。其間,他還進行古畫研習,創作每告一段落則會進入研古階段,或是整理做總結,或是變臨模寫尋突破。往復的創作和研古使他明確了個人筆墨風格,將枯筆、濕墨相結合,先勾勒寫形再積墨烘染,創作了氣韻生動、風骨凜然的藝術作品。
西南是耿杉進行山水畫創作的主要取景地。早期,他主要表現西南地區的山川地貌,如高原山脈、灌木叢林、深山竹海,近些年以人文景觀為主,如苗寨聚落、生活場域、歷史古建等。他認為,“地域性的建構在畫家個性化的理解過程中,只要將地方的歷史沿革、區位劃分、權利象征等特征以不同的藝術語言演繹出來,從中便可以體察到地方歷史的認同感與地方文化的歸屬感”。從《杉林》《苗寨晨曦》《峨眉山寺》等作品中能夠看出他對西南地區山水畫地域性的藝術探索,可以說西南地域風貌景觀塑造了他的繪畫風格。
繁密的植被和溫潤的環境是西南地區顯著的自然地貌與氣候特征,《杉林》正是描繪這一風貌的作品。觀賞此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氤氳的積墨效果和精妙的留白處理。運用積墨表現手法,將畫面處理成層次分明的黑,深淺變化中仍清晰可見蒼勁的筆觸,勾勒出杉樹短小精致的葉和筆直不屈的干,杉林根部同樣用墨色畫出幾組低矮的灌木叢。這種表現既豐富了畫面關系,又突出了西南地區灌木森林的自然景色。可以看出,這幅畫是畫家將傳統筆法、墨法與新的觀看方式相結合,創作出的一件表現西南地域特色自然景觀的作品。
聚焦山川植被、聚落建筑的全景式構圖在耿杉的作品中十分常見。《苗寨晨曦》《峨眉山寺》沿用了重墨勾勒與積墨疊加的表現技法,這是他在熟悉的環境中面對不同景觀創作的兩幅作品?!睹缯筷亍分械姆课菀郎狡露ǎ嫾乙怨蠢?、皴筆描繪西南山區的地理特性與民居建筑之間的結構關系。他用重墨枯筆輕松勾勒屋頂、欄桿,利用線條的分割與穿插建構出多種空間格局的房屋、長廊、吊腳樓,表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苗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細觀畫面可以看出,畫家的積墨表現有多種意味,積墨的行筆與重墨勾勒方向一致,積墨的痕跡增強了房屋縱橫結構的生命力與層次感,墨色變化則營造出渾厚、通透等效果,烘托了西南少數民族人文歷史的神秘與古樸?!抖朊忌剿隆肥亲匀伙L光與宗教歷史景觀相結合的作品,畫家以登山者的視角自下而上觀看對面山體,選擇古跡、寺廟較多的場景,并經營畫面空間,將畫面分為上、中、下三段。畫面下邊植被茂盛,樹林中隱約可見寺廟林立其中,中間是錯落有致的古建,上方山脊高高聳起,連著山脈向視線遠方延綿,山脊兩側及山脈深處仍能看見寺廟。畫家將寺廟與古樹自下而上以面或點的形式在畫中展開,與峨眉山的山勢形成統一,采用先勾勒、后積墨、再設色的技法,用積墨烘染茂密的山林和陡峭的山峰,以朱紅色表現寺廟的神圣與莊嚴。
耿杉將實物景觀作為地域性的文化載體,運用熟練的技法,從藝術審美與精神象征雙向追求出發,有效地反映了西南地區的自然風貌、社會文化與人文歷史背景。他運用傳統筆墨經驗以新視角表現現實物象,從個人地方記憶出發,喚醒大眾的地方共鳴,建構了西南地區山水畫的新時空場景,是中國山水畫地域性創作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