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既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與藝術體現。以中國畫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簡要論述中國畫創作中的筆墨觀,重點從骨法用筆、筆墨線條、留白、主客觀融合、意境營造五大方面闡述中國畫的筆墨技法。中國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現代發展中面臨著筆墨精神潰散的現實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堅持民族尋根,弘揚與傳承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對中國畫傳統筆墨技法進行傳承與創新,才能推動中國畫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國畫;藝術創作;筆墨技法
中國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漫歷史長河的沖刷與積淀下凝練出蘊含民族情感、具有獨特魅力的筆墨精神和筆墨技法。從“曹衣出水”的剛勁有力、流暢自如到“吳帶當風”的恣意灑脫、豪放不羈,從“運墨而五色具”的色法運用到“墨色之中,分為六彩”的創新突破,可見筆墨技法貫穿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并在不斷追求著自我革新。在多元繪畫藝術文化交融的今天,于中國畫中汲取精神力量與技法啟示,傳承與弘揚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本著堅守與創新的理念將中國畫發揚光大,推向更為廣闊的世界舞臺,是中國畫在現代發展中的題中之義。
一、中國畫的發展現狀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畫宛如璀璨的珍珠散發著奪目的光芒。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文化交流愈發頻繁,多元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在不斷進步與變化。近代中國畫的創作將西方繪畫元素滲透到中國畫中,賦予中國畫以時代特色。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社會文化觀念愈發多元,中國畫將何去何從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時代影響著藝術觀念,藝術觀念影響著創作技法,創作技法影響著藝術表現,中國畫也不例外。當前,中國畫的創作脫離了對西方繪畫的照搬照抄,開始回歸傳統,重新立足民族土壤,在追求筆墨技法之傳統程式的同時推動筆墨技法的慢慢演變,致力于將傳統與現代融合為有機整體。
綜合而言,當前中國畫的發展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對傳統筆墨技法的沿襲。在沿襲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時,畫家通常追求的是筆墨的自然情趣,其在創作中將自身的審美意識凝練并升華為畫作的意境與氣韻,以筆墨技法的運用與創造,在創作中體現一定的審美法則。以此為依據,將各時期的筆墨技法加以組合運用,所營造出的筆墨效果有著自然情趣與傳統韻味。二是對傳統筆墨技法的傳承性創新。中國畫的創作離不開畫家對社會、對自身抱負等的情感、情緒抒發。當代中國畫創作有著更加完善的體系與更為深刻的情感內涵,除了以筆墨技法打造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之外,更加注重文化品格的藝術化呈現,所運用的筆墨技法也是對多種繪畫技藝的融合。當代優秀且內涵深刻的中國畫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新一代畫家的精神、審美與價值追求[1]。
二、中國畫創作中的筆墨觀
“所謂筆墨者,言以筆之氣勢,貌物之體勢,方得謂畫。”中國畫中的筆墨,實際上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狀態,是自然萬物映射至個體頭腦中,與個體情緒、氣質相洽,通過用筆與用墨而對自然萬物形成的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現。中國畫創作中的筆墨觀,意在以筆墨表現畫家之情緒、修養、氣質等主觀世界內的精神、思想、審美價值追求與藝術創作需求。正如沈宗騫所說,“筆墨之道本乎性情”,且“筆墨本通靈之具”。可見,筆墨本身便是人性化的一種形式、內涵與技巧,在中國畫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實現“用筆千古不易”與“筆墨當隨時代”的辯證統一。
中國畫中的筆墨,既是內涵,又是形式,對畫家情緒情感、思想追求具有強大的表現力。中國畫中的筆墨,結合有形的畫面構圖、色彩、線條等傳遞著無限的、難以看見與觸碰的內涵。畫家在創作中傾注心血,以筆墨的運用將內在的情感賦予形象與外在表現形式,畫作的鑒賞者則結合自身的感受、體驗與審美經驗領略其中內涵。不僅如此,中國畫中的筆墨虛實交織,不同畫家的筆墨語言也不盡相同,一幅簡單的畫作可以包含無限的遐想空間。以有限的意象打造無限的意境,這是中國畫的價值追求,也是筆墨運用體現的藝術觀念[2]。
總之,筆墨是中國畫的先決條件,是最基本的繪畫語言,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畫是通過筆墨語言體現古典哲學思想、突出中國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的繪畫,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筆墨精神。
三、中國畫的筆墨技法
(一)“六法”之一:骨法用筆
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品畫的藝術標準——“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確立了中國畫之藝術內涵與文化內容。中國畫講求氣韻生動,意在通過東方繪畫技法藝術化呈現中華民族精神。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則是中國畫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共性追求。骨法用筆與之不同,突出了用筆在中國畫創作中的核心地位。
自謝赫提出骨法用筆一說以來,后人對其進行了更為細致的闡述與解析,即用筆有力、意在筆先、心隨意轉。骨法用筆的關鍵不在于“筆”,而在于“用”,“用”的技法高度、表現效果與畫家對畫面的理解,以及對筆、水、墨、紙的認知與運用等有著密切關系,不同畫家對畫面意蘊的解析不同,在用筆時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盧秋石創作的中國畫《鯨落圖》,“骨法用筆寫崢嶸,落墨賦彩作氣韻”,筆墨隨時代的表達傳遞出借古開今的精氣神,以強大的筆墨表現力打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再如魏振乾的大寫意花鳥畫,有著傳統文人畫的筆墨趣味,也有著源于山野的質樸氣息,對骨法用筆加以創新,首創中國新水墨筆痕沖染造型法,畫作恣意淋漓、蒼勁有力且生機勃勃[3]。
(二)氣韻生動:筆墨線條
中國畫中的筆墨線條并非轉、折、頓、厚、薄那么簡單,而是將畫家的思想、精神等融入筆法之中,加以藝術化處理,并賦予筆墨線條以獨特的藝術氣質、思想內涵與外在形式。中國畫的筆墨線條技法在歷代藝術家的積累與發展中邁上了新的高度,既有著對傳統筆墨技法的沿襲,又有著對多元繪畫技法的融會貫通,具體體現為枯而徐不燥、濕而疾不濫、濃而遲不滯、淡而澀不薄。中國畫中筆墨線條的枯,即焦墨、枯筆,濕則水分充足,墨色飽滿,濃即墨色濃厚、沉著,淡即黑白灰中的灰。以筆法、墨法的運用使線條濃淡相宜、錯落有致,既有著造型作用,又能凸顯畫作的情感與情緒。在實際創作中,點、線、面相映成趣,共同對繪畫對象進行藝術表現,線條所組成的韻味也凸顯著自然事物之風骨。例如中國畫中樹的表現,線條的枯濕濃淡與樹木的造型、氣質相契合,巖間叢樹盤根錯節,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線條的枯濕濃淡需恰到好處,尤其是在樹須的表現上,線條應當沉穩且具有韌性,清晰但不能喧賓奪主。被山石包圍的樹木線條需完整,山石線條則要適當進行模糊處理,將樹木線條作為支撐畫面的“骨架”,以山石線條的虛化處理突出主體,以此凸顯中國畫的氣韻生動。
(三)無畫處成妙境:留白
留白,亦被稱為“余玉”,是中國畫創作中關鍵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講求無畫處成妙境。畫面中適當留白,可給生命之氣以喘息與流動,避免畫面阻滯、擁擠。留白之處也宛如天地靈氣貫通之處,充盈著畫家的精神風骨,也象征著廣闊無垠的浩渺宇宙、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畫創作中的留白并非打造空蕩的畫面,而是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留白有實。虛實相依是中國畫創作中留白技法的思想引領,畫面中的留白本質上是虛實關系的體現,也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美學思想的統整與凝練。如李可染創作的《錢塘渡牛圖》中并沒有畫水,而是通過對實線的處理營造出水波蕩漾、水澤四面的感覺。第二,留白有局。中國畫創作中留白技法的運用服務于畫面的整體性及畫家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唯有經過精巧的構思,從整體性著手,對局部進行恰當的虛實處理,才能確保畫面和諧。例如清初四僧之一髡殘所作的《高士幽居圖》,畫面中大面積的留白與一葉扁舟、兩岸風光相映成趣,以小船提示留白之處為一汪平靜江面。第三,留白有理。中國畫創作講求“神形兼備”,留白技法的運用要符合基本的想象邏輯與視覺規律,這樣才能運用留白技法傳達出畫作的內涵。第四,留白有度。中國畫創作中的留白是對虛實的再現,實景的刻畫要刪繁就簡,避免過于繁重的線條使畫面沉悶,而是以線條勾勒輪廓,以線條的造型化打造空靈的畫面效果[4]。
(四)筆墨程式:主客觀融合
畢加索對中國畫情有獨鐘,贊嘆中國畫“看似一無所有,實則包含一切”,并將中國畫的筆墨程式運用于油畫創作中。中西方繪畫有著明顯的差異,西方繪畫更像是面、體與色彩的“交響曲”,中國畫則是點、線、水墨的“協奏曲”。在畫面中,點、線、水墨“競相演奏”,同等重要,憑借獨具的“音色特點”打造出富有層次、震撼感的視覺效果。中國畫創作的筆墨程式源于我國傳統的自然觀與藝術思想,追求主客觀的辯證統一。在創作中,畫家需要將主觀的情思、感悟、體驗、經驗、心路歷程等融入客觀事物中,通過聯想、對比、反襯、烘托等形式挖掘客觀事物的情趣、神采與精神,再以筆墨技法的運用賦予頭腦中客觀事物的映像以現實的實體形式。例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中剛柔并濟、粗細頓挫、快慢轉折的線條,賦予靜態的畫面以動態的節奏感、律動感,通過對筆墨技法的運用凸顯仕女的體態豐盈。中國畫中,主客觀的辯證統一是藝術創作的核心追求,也是筆墨技巧運用的重要依據。
(五)取法自然:意境營造
中國畫創作追求以意成象。畫家在觀察自然、體驗社會、經歷人生之路后對事物產生新看法,形成深刻的情感、意念,再集中客觀事物的精粹,結合筆墨技法進行創作,實現寓情于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用以表情達意的意象眾多,如借奔騰不止的江河喻滾滾歷史長河,借枯藤、老樹、昏鴉寄托相思之情與心中苦悶等。正如倪瓚所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境生于象外”,意象是畫家選擇的最能契合自身心境、感受的物象。“境”是對“象”的延伸,既包括“象”,又涉及“象”外的無限虛空。中國畫善于以筆墨技法的運用,借助有限的意象表達無限的感嘆。例如南宋馬遠的傳世之作《寒江獨釣圖》,運用留白技法以突出江水的遼闊,以枯濕濃淡相宜的墨法、剛勁流暢的線條表現江中的一葉扁舟,人們可以通過畫面感受到泛舟江上的閑適之情[5]。中國畫的意境營造,是與西方傳統繪畫藝術最為顯著的區別,也是當前中國畫創作中需要保留、沿襲的筆墨技法。
四、中國畫創作之我見
中國畫的魅力在于筆墨技法的運用,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筆法可塑造物體的形態,決定線條的生命力,可謂中國畫的“骨力”;墨法可表現物體的神態,決定畫面的氣質與神韻,可謂中國畫的“血肉”。有血有肉,作品才有靈魂。在中國畫創作中,用筆、用墨觀念至關重要,理解與認識筆墨與畫面間的關系,才能在創作中將筆墨技法的運用做到靈活自如,也讓畫面渾然天成。因此,中國畫畫家需要意識到筆墨的重要性,將筆墨視作中國畫創作實踐的核心,體會不同用筆、用墨技法下墨色的濃淡、線條的粗細轉折、畫面的生動靈氣,融入自身的觀念,將中國畫筆墨觀置于新時代審美語境下,選取適宜的方式完成作品,在日常習練與創作中提升繪畫技藝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畫創作中筆墨技巧的發展需要在傳承、沿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這就需要每一名畫家梳理好筆墨技法發展、變革的歷程,理解時代對筆墨技法及中國畫表現形式的影響,將時代元素、時代特色融入中國畫創作中,在畫有余力時對筆墨技法進行創新,對墨色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與革新,使中國畫的創作更加富有時代氣息。除此之外,中國畫創作的筆墨技法運用需要“意在筆先,筆隨心動”,注重立意深遠、內涵深刻,追求意境營造與情緒情感傳遞,創作出更加優質且能引人深思的藝術作品。
五、結語
就中國畫筆墨問題的探討從未間斷,大批藝術家與學者對中國畫創作中筆墨技法的“去”與“留”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筆者認為,筆墨技法是中國畫的靈魂所在,是中國畫不可或缺的外在形式、獨特技巧以及思想內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當前中國畫創作中筆墨技法的沿襲或創新之爭,筆者認為沿襲與創新同等重要,但沿襲、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是中國畫姓“中”的應有之義,唯有在堅守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合理地吸納其他繪畫藝術之精髓,或對傳統筆墨技法“去糟粕,取精華”,才能保留中國畫的傳統韻味,賦予中國畫以時代精氣神。
參考文獻:
[1]楊瓊.筆墨之于中國畫[J].榮寶齋,2023(1):244-246.
[2]張笑瑞.中國畫創作中筆墨文化的實踐研究[J].新美域,2022(12):16-18.
[3]王萌.寫意碰撞與筆墨新境:論任建國中國畫探索的“古意今趣”[J].榮寶齋,2022(7):184-199.
[4]柯小剛.中國畫筆墨經驗中的身體化詩性知識[J].文史哲,2022(4):135-141,168.
[5]陳一笑.中國畫的筆墨特征及其審美表達[J].濟寧學院學報,2022(3):99-103.
作者簡介:
張銳,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武進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任常州市武進書畫院院長,惲南田美術館館長。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