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傳統美學中的隱秀來實踐寫意油畫創作的詩性表達,呈現江南地域寫生的時空寫意與形態寫實、精微之筆觸與廣大之氣勢相輔相成的隱秀之美。
關鍵詞:隱秀美學;寫意油畫創作;江南地域寫生
劉勰《文心雕龍》中論述藝術技巧的篇章不少,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隱秀》篇。“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隱秀作為藝術結構的技巧,關涉藝術如何反映生活這一根本問題。“隱”有著審美意象所蘊涵的思想情感,不直接表達審美意象復雜豐富的多義性,即思想感情隱含于表達語言背后;“秀”是指審美意象的鮮明生動、直接可感,即把寄寓思想感情的景象鮮活地展現在觀者眼前。“隱秀”二字雖源自文論,但同樣適用于其他藝術領域,并且隨著時代與文化語境的變化,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與革新。筆者試圖以傳統美學中的隱秀來實踐油畫創作中“情在詞外”和“狀溢目前”的詩性表達,努力呈現時空寫意與形態寫實、精微之筆觸與廣大之氣勢相輔相成的隱秀之美。
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性精神的地方,“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水鄉清麗是江南,“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風光也是江南,“一水濃陰如罨畫,數峰無恙又晴暉”的秀麗山水更是江南。但江南具有的遠遠不止地域意義上的綠水青山,物質文化資源的繁榮、社會文化資源的茂郁以及審美文化資源的豐富,造就了文化地圖上永恒的青山綠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江南地域文化式微,許多有價值的建筑、場景、景觀正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逝。而這些恰恰是充滿感性活力和形式美的精神承載,是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物質基礎。江南,在繪畫領域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
筆者是20世紀70年代生人,成長在江南,生活在江南,故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文化記憶,嘗試以油畫寫意的手法、隱秀的詩意表達,保護那些具有深厚文化精神的自然、人文景觀,匯成一份厚重的文化家書,獻給延綿無盡的詩化江南。
一、隱美: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關于“隱”,劉勰給出的定義是“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在文學語境中,“情”和“義”是“隱”的內容,即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向;“詞”與“文”是“隱”的載體,即作品所呈現的語言形式,包括藝術形象。作者的思想情感應存在于復雜、豐富的審美意象之中,需要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細細體味,不斷琢磨。
于繪畫而言,“隱”的內容是畫家的思想、觀念、情感和意識,“隱”的載體主要包括畫家的筆觸在人、物、山、水、事、景等方面的情景性表達,將內心過程轉化為可觀、可感、可知的具體作品。筆者的江南地域寫生,除了表現傳統地域文化中特定的人文景觀、存在狀況外,還深入公共或家庭室內空間,表現祠堂、茶館、廟宇、院落、廳堂、廚房等內部空間,深度挖掘江南地域特定景觀中的文化傳承價值。
比如作品《溫情歲月》,取材于2009年夏天的南門忠義街167號,踩在這條青石板路上,仿佛時空切換一般安靜適意,遠離城市喧囂。陳舊的沿街住宅,雖如今看似闌珊,但還是能想象出曾經行人如織、商貿興盛的集市景象。當然,筆者不滿足僅僅只畫街巷、小橋人家,還會好奇地沿街輕叩門扉,去試圖進入,去發現,去表達。這是一個尋常人家,普通的連進門的會客廳也是收納間,長長的條案上、墻上以及房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家什。徐虹女士曾評論:“看《溫情歲月》中那些懸掛在房梁的竹籃、蒸籠、飯罩等小鎮人日常三餐的用具,與其說畫家是用筆畫就,還不如說她是用心畫就。畫筆猶如伸展的手,帶著體溫和觸覺,將日常生活演繹得真實而充足,以此傳導出一種樸實的生存狀態,因無華而實信。仔細看這幅作品,畫家著意安排了陪襯——畫面底部長條桌上的瓶瓶罐罐,呼應了上方那些竹藤編織的筐籃,而房頂的木板結構對應右邊的木門,形成穩定堅固的十字支架……在看似輕松不經意間,有嚴謹、精致的安排,如時間滴答,依畫家心律的跳動而流淌……”
另外,筆者的作品《江南老灶頭》取材于“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巨贊法師故居中的廚房空間,作品《老藤椅》來自蘇州三山島上的農家小院,作品《隨風》來自蘇州網師園,作品《老茶館》取材于紹興安昌臨河老街,作品《三姑廟》取材于安徽黟縣屏山村……細說這些人文景觀,都來自江南地域豐沛的文化資源:農桑文化、飲食文化、園林文化、山林文化、運河文化等等。這些特定場景記錄著諸多過往的故事,承載著諸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隱”著當下獨特的文化傳承價值,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情懷,充滿魅力和想象,讓人感受到千百年來傳統江南人家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學和生命智慧。
同時,筆者還是一個“隱含的讀者”,也是人文景觀的“隱含的欣賞者和創作者”,通過表現江南傳統物質空間里常見的平凡之物,深深地懷念歲月深處特有的良善傳統與淳樸個性、清凈而自足的生活。
二、秀美:卓絕獨拔,雕飾天然
“秀”是具體且外露的,是對作品外在形式的一種規定。如果說“隱”擁有的是含蓄深沉、委婉隱曲的特征,那么“秀”呈現的則是卓絕獨拔、狀溢目前的氣質。它是作品表現出來的一種超越常規的氣象,承擔了幫助審美主體把握、感知、體驗和接受藝術存在的重任,使人產生耳聞目見、親臨其境之感。
作品《飄搖》取材于安昌古鎮。筆者第三次駐地安昌寫生的季節悶熱潮濕,梅雨和臺風“梅花”“相愛相殺”,所到之處,行人全無。筆者安撫著畫箱在避風口,創作的沖動來自河對面老樓單薄的身軀似乎在抖,連廊瓦上的野草都在飛,挑高張掛的汗衫、衣裙等一并在隨風舞動,一輛老舊的自行車斜靠在廊柱上,幾乎要隨風游離。這些,都體現在畫面中,潮濕黏膩的躁動的空氣里,線條在交織、在糾結,色彩被淘洗、被沖淡、被疏離,對岸畫上一個靜坐的男子以定自己的心神。筆者用畫面“秀”出了盛夏雨季里焦灼的味道。
作品《漁歌》(圖1)取材于蘇州太湖邊陸巷古鎮的臨湖岸邊。古鎮漁民視太湖為天然糧倉,以打魚為生。畫面中,湖山相倚,接天連色,漁人泛舟,近處的紗網層層疊疊,網羅魚鴨。架起竹竿圈圍起曬場,畫面的主體即最先映入眼簾的正高高挑起晾曬的半干的魚,被清理,被切割,被觀瞻。下方網中,一只白鵝游游停停,或埋頭,或仰天,或靜,或動。人、景、物自然而然,有的是天賜稟賦,有的是生存本相。在寫生現場,這些景物映入眼簾,彌漫心間,筆者隨興之所至截取眼前物象,跳躍性地將它們安置到畫面上,以此為拉開現實距離的方法,形成新鮮而有意味的視覺秩序,耳畔仿佛縈繞著太湖漁歌:“一網金,二網銀,三網珠寶四網珍,五網六網眼也花,太湖是只聚寶盆。”
表現江南特定空間里物象的存在狀態,有在場的自覺表現,分析其動勢、角度、分割、形態,厘清構成畫面的形式美感諸要素,揣摩光線、色彩、溫度、氣氛,并感受特定環境里的生命力和其產生的情感共鳴;有“萬物靜觀皆自得”,物象被使用、被經歷、被組織,在場景空間里呈現出各自的表情、形態和性格,表達出江南四季的不同味道。陶詠白先生曾經如此評說:“夏靜信奉古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執著地在‘行萬里路的寫生過程中來實現她的藝術理想。圖像或照片只能提供現成的虛擬物象,缺少‘在場的生命活力。而畫家在寫生中往往會捕捉到某個實景而一見鐘情,有種‘來電的觸動,被一發而不可收的感動、激動的情緒所左右,有一吐為快的強烈的表達欲望,因而寫生的過程是因景而動心、因心而造景。畫家筆下的景,不是制作,是活生生的言說……”
三、隱秀之美:意象共生,
情景合一
劉勰把意象看作“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是情思與形象的交融,認為意象的存在為藝術家營造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提供了可能。在劉勰看來,文本生產的過程中主體的思維與情感活動是十分復雜的,它可能關聯久遠的社會生活、獨特的文化印記,甚至關聯人的潛意識。它所關聯的內容越豐富,思維活動與情感活動越復雜,文本的創造性就會越突出,越充滿活力。為了建構繪畫作品隱秀并進、意象共生的藝術表達場域,創作者需尋找獨特的方式,開辟全新的視角,使自己的作品與歷史文化、社會現實以及情感生活產生呼應,為繪畫語言的表達拓展更多的維度,為作品的審美內涵開放更多的層次。
作品《江上》(圖2)系列都是來自觀察與體悟。筆者生活在長江邊,無數次臨江尋跡、游走、靜觀、守望,獲得了自由自我的視界。在這里,可看見江邊的叢樹,小風一吹,綠意就萌發了;一轉眼,風的歌聲舞動所有的葉子;隨即又穿過蕭瑟的冬林,江渚遙岑,寒枝落寞,白雪隱約。筆者就像面對一個跟自己一樣的生命,它在經歷時間,經歷筆者對生命的向往和思考。站在山頭初春的風里,看著枝枝丫丫、藤藤蔓蔓交錯編織成巨大的網,這網好像吸引著筆者,透視著筆者。當迷醉于其構成的形式時,遠處大大小小形態不一的船只,或雄壯神氣,或纖巧靈秀,或沮喪落寞,或不堪重負,或志得意滿,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或前或后,悠悠然進入視野,一個一個穿越網格,長江成了生命的秀場。因此,筆者用滿畫面動態奔放的長短筆觸,以開放的激情、迸發涌流之勢,隨著顏料的厚薄起伏鋪展開來,如風吹過密集的材質,上下波動。人和景和自我的對話,由線條的敏感、柔韌、堅實、蒼茫、飄卷、凝重、輕巧、有潤有澀、既具體又抽象來表達,有內在的情緒在發展。正如巴爾蒂斯所說:“物象的背后,還有另外一種東西,一種眼睛所不能見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覺到的真實存在。”
“隱”是深蔚含蓄,“秀”是韶美英露,自然形成的隱秀相輔相成,具有豐富意蘊。通過寫意油畫形式,以多元的藝術視角、隱秀的藝術語言來描繪江南勝景,講述江南故事,塑造江南韻味,專注于江南文化內核,展現江南的清秀之美、含蓄之美、自然之美、融合之美,傳達一種境界、一種文化格調以及江南特有的詩性審美精神。
參考文獻:
[1]劉士林.江南文化資源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9.
[2]王雙同.《文心雕龍》“隱秀論”之美[J].戲劇之家,2016(20):252-253.
[3]王培娟.劉勰“隱秀”意蘊探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7-49.
[4]夏靜.且漫·靜見:夏靜油畫作品集[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夏靜,江陰市書畫院院長,江陰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油畫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寫意油畫實踐、社會美育實踐研究。